李巧兄
摘 要: 在信息化飛速發展的今天,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已勢不可擋地進入教育領域。現代信息技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的學習方式,因此,如何使學生學好和運用好英語這一對外交流的工具是擺在初中英語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這場教育革命的精髓之一是學生和教師的角色的變化: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獲取知識,學生上升為教學諸因素的中心和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學習方法的指導者。現代信息技術的介入,為自主學習的實施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這勢必加速教師和學生及教和學角色的轉變。本文主要對網絡環境下的初中英語教學進行一些探討,與大家共同分享。
關鍵詞: 現代信息技術 初中英語 教學模式
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領域的應用,已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趨勢,也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突破口。它不僅是教學手段的改革,同時促進課程體系及教材的觀念與形式的變革,促進教學方法及課堂教學結構的變革,促進教學思想和教學理論的變革,推動新一輪教育的巨大改變。
一、信息技術環境下初中英語整合式教學與傳統教學的區別
網絡環境下的初中英語課程整合式教學模式是一種與傳統教學有很大差別的全新的教學模式。
我國傳統的初中英語教學基本上是根據美國教育家杜威的行為主義理論,強調的是刺激——該模式強調以教師為中心、書本為中心、課堂為中心,學生只能按照教師設計的思路、模式、方法思考問題,始終處于被動地位,缺乏參與意識,缺少進取精神,久而久之,束縛了思想,抑制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湮滅了創新潛能。
教育部制定的《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積極利用報刊、音像、網絡等豐富的教學資源,拓展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渠道。網絡環境為英語教學的開展提供了內容豐富且高效率的硬件平臺及軟件資源庫,既演示人文背景和語言知識,又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思維的品質,又增強了他們由模仿到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初中英語課程整合教學以利用文本書籍、光碟軟件、網上資料三大資源為基礎,強調的是以學生自學為主體,培養他們的檢索能力、存儲能力、多媒體表達能力、協作學習能力、自主學習能力、道德情感能力,培養學生的美感。
二、信息技術環境下初中英語教與學模式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和教育信息化的影響的共同作用下,經過幾年的探索和嘗試,我校探索出一種適合我校學生發展的“兩互兩探”教學模式。“兩互兩探”教學模式從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出發,依據新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學生自學和合作學習為主體,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學習方法的指導者,通過互設自探和互動合探兩個教學步驟,培養學生協作學習能力、自主學習等能力,培養學生的美感,讓學生了解并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技術手段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英語語用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養。其主要特色:1.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通過任務引導、建立優化網絡資源、組織學生學習、對學生情緒調控來對學生進行全方位服務,整個教學中教師不是學生獲取信息、知識的中心,但教師主導地位沒有改變,反而得到進一步加強。2.進一步加強學生的中心主體地位,學生的學以自主學習為主。3.任務驅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發揮學生的創造能力。
三、充分整合利用網絡英語教學資源,克服英語教學缺點
網絡環境下的初中英語課程整合教學是一種培養綜合能力的教學方式,網絡環境下的初中英語課程整合教學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信息資源是豐富的;傳播媒介是多向交流的等。
但是一旦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英語課堂教學組織起來,就會有松散性、不確定性、難控制性。在不脫離學校模式、班級模式的課堂形式的同時,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各種方式積極引導學生。
實踐證明,在初中英語課堂中引入網絡環境,提高了課堂效率,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習興趣。
四、對網絡英語課程教學的思考
(一)教材問題
“兩互兩探”教學模式是讓學生以現有教材為中心,以生設和師設的問題為導向,讓學生自己設計創造教育資源,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等各項能力。然而,教材和資源的銜接具有跳躍性,學生很難把握,學科系統很可能因此被打亂。
(二)軟件問題
目前我國在英語學習上的軟件資源有限,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英語教學對學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有效資源辨識能力及資源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結語
學習理論家認為,學習活動不是在一個設計好的、以教師為中心的環境里獲取信息的過程,當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當他們切實參與各項學習活動時,他們的學習效率就會得到很大提高。本文探討了在信息化的教學環境下,師生如何充分利用各種網絡資源,通過對新的教學模式的嘗試,豐富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技能。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英語教學模式將會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并日益完善。
參考文獻:
[1]葛萍.現代教育技術和外語教學[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1999(2).
[2]桑新民,張倩葦.步入信息時代的學習理論與實踐[M].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