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靜
伴隨著我國中小學素質(zhì)教育改革的全面推進,音樂課程改革也在逐漸走向深入。它打破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都發(fā)生了轉(zhuǎn)變。新課改確實帶來了許多可喜的變化,但我們在看到閃光點的同時,也不應(yīng)忽視課程改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要隨時糾正課改中的錯誤,使音樂教學在發(fā)展過程中少走彎路,不要讓我們買櫝還珠。
一、“百家音樂”講壇
新課程標準提倡各學科之間的融合,于是,很多音樂教師都在音樂教學中加入了哲學、地理、歷史或政治的相關(guān)知識。可問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學生卻不知所云。學科間的融合無可厚非,但音樂教師如果把音樂課做成了“知識拼盤”,就未免有點得不償失了。學科綜合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音樂。如果把“學科綜合”當作音樂課的全部,那么音樂課可能就要改名為“綜合課”“美術(shù)課”“地理課”“語文課”了。就沒有必要在中學階段單獨開設(shè)音樂這樣一個科目了。音樂課永遠都應(yīng)該以音樂學習為主,而不應(yīng)該以學科綜合為主。音樂課不應(yīng)成為“百家”講壇。
二、“接地氣”的審美教育
每一位音樂教育者都應(yīng)當尊重學生的興趣。教學中,過分重視音樂基礎(chǔ)知識的傳授,會使音樂課變得無趣、乏味。老師不應(yīng)將音樂教育局限在“樂理”“音樂史”“歌唱方法”等方面,而應(yīng)該加強與學生的交流,了解他們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并針對他們的興趣愛好,找準教學的切入口,因勢利導(dǎo),做一個“接地氣”的老師,與生同學、與生同樂。這樣才能契合新課標提出的“以音樂審美為核心”“重視過程與方法”“關(guān)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理念。
此外,音樂教師還必須堅持以審美教育為核心,注意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努力通過音樂教學來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的智慧。教學中,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孩子反映《森林狂想曲》遠不如《青春修煉手冊》“好聽”。學生不喜歡《森林狂想曲》的原因是其審美水平與審美理解能力的欠缺所致。
三、悉心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興趣
音樂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這樣說過:“音樂教學的超級任務(wù)是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音樂的動力。然而,教學中,我經(jīng)常會遇到一些對音樂學習不“感冒”的學生。遇到這種情況,音樂教師可以多范唱,多表揚,讓學生帶著濃郁的興趣走進音樂課堂,讓音樂真正走進孩子們的心中。但是,如果在課堂上加入了過多的音樂活動,卻沒有真正引導(dǎo)學生去聆聽音樂作品,這樣的課堂看上去很熱鬧,學生卻一無所獲。因此,如果我們過分迎合學生的愛好,過分追求以興趣為動力,就很容易本末倒置。
四、矯枉過正的音樂課現(xiàn)象
首先,音樂課上加入了太多的游戲。一個精巧的音樂游戲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非常有利于學生對音樂知識的掌握。但是,有些教師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忽視了游戲的質(zhì)量,讓學生感到無所適從,教學目標不明確。其次,浪費時間。部分教師為了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在一些非常簡單的問題上滔滔不絕,遇到自己擅長的話題更是難以自持。最后,就是評價的不真實性。很多教師不論孩子唱得怎樣,問題回答得對不對,為了不打消孩子學習音樂的積極性,一律給予掌聲鼓勵、“非常棒”、“太好了”等激勵性的評價。即使節(jié)奏不準、旋律跑偏,也能得到這么高的評價,這樣就會使學生感到莫名其妙。
以上這些都只是音樂課程改革這首交響樂中的幾個不和諧音符,音樂教師們要不地的在實踐中去完善音樂教學,使音樂教學這首曲子越奏越美。也讓我們多一份真知,少一點虛招,多一點理性,少一些盲目。教學改革過程中還需仔細斟酌,反復(fù)掂量,切勿矯枉過正、買櫝還珠。雖然課程改革的道路是漫長的,但我相信這條路會越走越有激情,沿途的風景也會越來越美。
(作者單位:江蘇連云港市浦南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