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銀
摘 要:體驗式教學以體驗為基本特征,其關鍵詞涉及到親歷、感知、環境等概念,能夠將教師的主體引導性和學生主體參與性形成良性互動,是課程教學的理想狀態。本文主要講述了體驗式教學的含義,職業生涯規劃體驗式教學的價值及其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需求,筆者分析了當前體驗式教學的不足,進而提出了體驗式教學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學中的應用方案.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應用
體驗式教學是基于體驗式學習的教學模式,指在教學活動中,依靠創設情感或認知相互促進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互動的教學氣氛中獲得知識和情感體驗的一種教學模式。其與傳統教學模式的根本區別在于:施教者與受教者之間的主導地位發生了變化:教師與學生的主導地位發生了根本變化。傳統教學注重以“教”為中心,偏重理論灌輸,學生是被動的信息接受者,信息在傳遞過程中和到達終端后效力、完整性都有弱化,而對于自主性、自律性存在問題的學生,以“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會給他們帶來更大的挑戰。區別于此,體驗式教學強調以“學”為中心,教師的任務在于“設計”“、引導”和“啟發”,設計情境或營造氛圍,引導學生積極其中,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通過“體驗”,獲得情緒方面的觸動或滿足,達到認知層面的理解或提升。
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體驗式教學的價值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體驗式教學是指在生涯規劃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生涯問題或活動的情境,提供合宜的生涯探索項目與討論式的對話機會, 讓學生參與到生涯探索活動之中,學生在經歷生涯探索活動之后,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體驗反思自己所面臨的生涯問題,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點撥和輔導,最終使得學生能嘗試為自己的生涯發展作規劃。體驗式生涯規劃教學包括三大主要因素, 即生涯探索的活動與情境是教學載體, 學生的參與、體驗、分享是核心,學生的應用與升華是結果。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體驗式教學的價值,要充分地將理論教學內容與實踐環節結合。改變傳統教學封閉、單一的僵化狀態,突出對學生主體性的重視;以人的發展為本,充分張揚學生的個性;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符合學生需求,教學形式多元組合,教學評估多維度,使學生能夠在廣闊的教學空間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和發展,有利于大學生生涯規劃能力的實際提高。
二、當前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需求
當前大學生對職業規劃的需求情況,具體如下:在教師的幫助下,能認清自己的優缺點,特別想了解自己到底屬于哪一種性格、具備哪些能力潛質,在了解自我的基礎上,最大化地發揮自己的潛能;進一步通過學習了解所學專業,能更有針對性地參加社會實踐,了解所學專業對應哪些職位崗位,將來更適合在哪些領域就業;采用一些新鮮的教學模式和方法,讓學生能參與到課程中來,適當地進行師生互動、交流,有豐富的課堂形式;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語言組織能力,使自己的能力與社會需求相符合;對自己三到四年的大學生活有準確的定位,能夠在教師指導下認清自己的目標,合理地進行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在信息化時代,希望能學到一些書本上和網絡上學習不到的實用知識,實實在在地提高自己的就業能力。
三、體驗式教學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點
1.課堂的控制力尚待加強,體驗式生涯規劃教學重在學生的活動體驗,教學過程中的活動和討論勢必給人教室中“亂、吵”的感覺。有一次課中,因筆者對教學活動的引導和控制的不強,個別學生不但不積極參與活動甚至趁機搗亂,體驗式生涯教學的展開受到了干擾。怎樣做到體驗式生涯教學中“動而有序”、“忙而不亂”,讓學生在活動中真正有體驗和收獲。
2.教學內容不夠貼近學生需要,在教學內容設計時,教學中的案例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的聯系的緊密性不夠、實踐性不強。學生希望聽到和他們生活經歷相似的案例,希望從他們的成長道路中獲得啟示,對于新教師的我來說,沒有搜集和呈現現代大學生的成長案例確實是教學中的一大遺憾。
四、體驗式教學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學中的應用
1.轉變大學生職業生涯教學價值觀
“人怎樣生活,就會成為怎樣的人,如若十幾年的學校教育,養成了依賴、隨從等生命待的消極態度,那么,走上社會以后,他們還會依然期待著有決定權的人來決定自己的行動。”`倘若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的課堂中,教師依然采取講解為主的教學方式,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到零星的生涯規劃知識,不會有意識的主動去探究自己的生涯,更不會形成生涯規劃與管理的能力,等他們走上社會之后,依然處于被動等待的狀態。生涯問題具有情境化、問題性、個體性的特點,只有學生在親歷、參與之后才`會有更深入的思考,激發其規劃意識學生只有在進行自我探索之后才`會反思自身現實,采取生涯行動,增進生涯規劃能力。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生涯教學,縱使教師講的口干舌燥、吐沫橫飛其結果還是收效甚微。因此,放棄講解為主的教學觀,選擇活動體驗式為主的生涯教學方法,在生涯規劃課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創設生涯活動情境,組織學生完成各種生涯活動任務,發揮學生的主動探究性,才能促進學生對生涯學習的探索與嘗試。
2.加強體驗性職業生涯規劃教學的課堂管理
一是調動學生積極性。參與程度的高低決定著課程的成敗,教師可以通過課前的熱身環節、游戲環節,充分引發其學生自身的體驗,融入團隊,參與分享并學會傾聽。二是組建小組。實踐表明,小組學習的方法是提高職業規劃課程效果的有效途徑。體驗教學中成立生涯探索小組,作為活動討論和分享的基本單元,確定組長人選和每位成員的不同分工,同時注意發揮好組長在教學活動中的教師輔助者作用和小組成員引導者作用。為有效調動學生團隊學習、共同提高的積極性,應以小組為單位來共同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和任務。三是善用評價與激勵。由于個人學習和小組學習有著各自的優缺點,正好可以相互補充,因此體驗性的生涯規劃教學一般采用二者相結合的方式。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積極采用能夠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課內外評價方式,將對學生活動小組的評價和學生個人的評價有機結合,如可以從小組討論的深入程度、組員的參與情況、小組推薦成員分享、課外作業的完成情況進行綜合評價。也可采取一些激勵的措施,比如評價課程中的最佳生涯學習小組、職業規劃之星等,并給予相應的獎勵。
3.教師要具備體驗式生涯教學設計與組織能力
開展體驗式生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于該教師是否能設計出體驗式的生涯教學方案,并組織學生開展體驗式生涯教學。體驗式生涯教學,要求教師將教學準備與實施的重心從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講解,轉向對教學活動的設計、教學活動的組織與引導、教學過程的控制與管理、教學進程的推進、課堂突發事件的處理等。因此,就需要教師具備生涯活動的設計能力,善于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設計出體驗式生涯教學方案需要教師掌握嫻熟的體驗式生涯教學方法,有效組織體驗式生涯教學。
4.鼓勵教師進行生涯教學的探索和創新
是否能順利實施體驗式生涯教學的關鍵在于教師,在體驗式生涯教學中,教師是教學方案的設計者和教學活動的組織者,需要教師發揮其創造性去設計富有成效的生涯活動、組織開展參與度好、效果顯著的體驗式生涯教學。因此,學校要鼓勵教師對體驗式生涯教學不斷的進行探索和創新,創造出適合本校學生特點和學生需要的生涯教學。
5.建立體驗式生涯教學研討和培訓的機制
教師的成長能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在高校中,建立起良好的教學研討和培訓機制,讓教師之間能夠定期的匯報交流教學心得與成果,促進教師之間的互相學習,從而達到共同提高同時給與教師參與培訓的機會,讓教師走出去,不斷地吸收新的教學方法和理念,促進體驗式生涯的開展。因此,建議高校能成立生涯規劃教育教研室,教研室定期的組織教師參與教學研討和培訓,帶領教師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 尹妮. 體驗式教學模式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才智. 2014.
[2] 豐碩. 體驗式教學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的應用淺析[J]. 成人教育. 2010.
[3] 賈海燕.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驗式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 華夏教師.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