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丹
數學在形成人類理性思維的過程中發揮著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衡量一個人能力的重要學科, 從小學到高中絕大多數同學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學習它。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 許多小學、初中數學學科成績的佼佼者, 進入高中階段, 第一個跟頭就栽在數學上。這種“懼怕”高中數學的現象目前是比較普遍的, 應當引起重視。當然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從學生學習狀態方面看主要有這樣一些。
1.學習主動性不強。許多同學沒有掌握學習主動權,表現在不定計劃, 坐等上課, 課前沒有預習, 對老師要上課的內容不了解, 上課忙于記筆記,沒有真正理解所學內容。2.學法不很科學。有的同學上課沒能專心聽課, 對要點沒聽到或聽不全, 筆記記了一大本, 問題也有一大堆, 課后只是趕做作業, 亂套題型,機械模仿, 死記硬背。3.重視基礎不夠。一些“自我感覺良好”的同學, 常輕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學習與訓練, 經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 而不去認真演算書寫, 但對難題比較感興趣。4.認識不到位。高中數學與初中數學相比, 知識的深度、廣度, 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飛躍,這就要求必須掌握基礎知識與技能為進一步學習作好準備。有的內容還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講的脫節內容, 如不采取補救措施, 查缺補漏, 分化是不可避免的。高中學生僅僅想學是不夠的, 還必須“會學”, 要講究科學的學習方法, 提高學習效率, 才能變被動為主動。針對學生學習中出現的上述情況, 教師應當采取多種策略化解。
一、營造良好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數學教學中更應重視學生心理特征,創設情境,想方設法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要多關心學生的思想和學習,經常同他們平等交談,了解其思想上、學習上存在的問題,幫助其分析原因,制定學習計劃,清除緊張心理,鼓勵他們“敢問”、“會問”,激發其學習興趣。課堂上設疑要注意技巧,因人設疑,讓那些學習差的學生也能享受“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樂趣,使他們在情感上感受到老師并沒有歧視他們,只要努力,自己也可以啃下數學這塊難啃的骨頭,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要求家長能以積極態度對待學生的數學學習,要多鼓勵少指責,幫助他們棄掉沉重的思想包袱,輕松愉快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有了興趣、愛好,就能激發起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他們就會克服困難,努力達到提高數學成績的目的。
二、靈活教學方法,著力培養能力、興趣
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在教學中,教師要著力把學生推到主人的位置,給學生思考、發問、答問、動手操作等機會,改變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出題學生練的被動局面。在學生認知過程中要努力實現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知識,發現規律,歸納結論,評價效果,總結問題。只有滿足了學生精神世界中探索與創造的需求,健康的學習情感才能得到保持。大膽創新教法,諸如啟發式、發現法等,經常變換教學方式,改變數學教學呆板、單調的缺陷,讓學生時常有新感覺,以增強學習數學能力和情趣。在教學中,若能經常變換教學方式,充分利用學生的手、腦、眼,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習過程將變得輕松愉快,生動活潑。比如在一些課堂引入時可以借鑒現實生活的例子,如我們在進行《算術平均數與幾何平均數》教學時,可用商場減價作為例子引入,這樣學生會感覺是自己身邊的事,而且也會比較有興趣,可以激發學生的興奮點,使課堂教學處在一種激情中進行。
三、注重學法指導,培養學習可持續性
課前自學是學生上好新課, 取得較好學習效果的基礎。課前自學不僅能培養自學能力, 而且能提高學習新課的興趣, 掌握學習主動權。自學不能走過場, 要講究質量, 力爭在課前把教材弄懂, 上課著重聽老師講課的思路, 把握重點, 突破難點, 盡可能把問題解決在課堂上。上課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關鍵環節,“學然后知不足”, 課前自學過的同學上課更能專心聽課, 他們知道什么地方該詳, 什么地方可略;什么地方該精雕細刻, 什么地方可以一帶而過, 該記的地方才記下來, 而不是全抄全錄, 顧此失彼。做好數學筆記,要認真聽課,抓住一節課的重難點,尤其是老師滲透出來的考點、對概念理解的不同側面和數學規律,教師在課堂中拓展的課外知識,掌握好基礎知識和基本題型;記錄下來本章你覺得最有價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題,以及你還存在的未解決的問題,以便今后將其補上。課后要注意強化訓練,尤其是自己不喜歡的內容比如向量等,就越要好好學習。及時復習,強化對“三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尤其是基本概念知識體系的理解與記憶,進行適當的反復鞏固,消滅前學后忘。 學會從多角度、多層次地進行總結歸類。如:從數學思想分類,或從解題方法歸類,或從知識應用上分類等,使所學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專題化、網絡化。系統小結是學生通過積極思考, 達到全面系統深刻地掌握知識和發展認識能力的重要環節。小結要在系統復習的基礎上以教材為依據, 參照筆記與有關資料, 通過分析、 綜合、類比、概括, 揭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經常對知識結構進行梳理,形成板塊結構,實行“整體集裝”,如表格化, 使知識結構一目了然;經常對習題進行類化,由一例到一類,由一類到多類,由多類到統一;使幾類問題歸納于同一知識方法。建立數學糾錯本。把平時容易出現錯誤的知識或推理記載下來,以防再犯。爭取做到:找錯、析錯、改錯、防錯。達到:能從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確東西;能由果朔因把錯誤原因弄個水落石出、以便對癥下藥;解答問題完整、推理嚴密。
四、彰顯數學之美,彰顯特質陶冶性情
數學美感很強,數學學科本身知識結構的內在美,數與形特征的表象美,數學思想方法獨特奇異的美,教學中表現出數學語言符號,圖象信息簡潔形象的美,課堂教學中探索思路解題過程美,點撥啟發思維藝術的美,作用美等。這都給學生以美感,因此,教師要依學生的心理特點,遵循教學規律,精心提煉數學中蘊含的數學美,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也是一個五彩繽紛的美的世界,從而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其學習情趣,陶冶學生品格情操。
五、強調獨立思考,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數學習慣包括課前自學、專心上課、及時復習、獨立作業、解決疑難、系統小結和課外學習幾個方面。強化獨立作業。做錯的作業再做一遍,對錯誤的地方沒弄清楚要反復思考, 實在解決不了的要請教老師和同學,并要經常把易錯的地方拿出來復習強化, 作適當的重復性練習, 把求老師問同學獲得的東西消化變成自己的知識,并能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注意自己的解題習慣和書寫習慣,一定不要懶,尤其是計算上,少心算,多筆算,有的時候等你心算出來,其實動筆早就算完了。經常在做題后進行一定的“反思”,思考一下本題所用的基礎知識,數學思想方法是什么,為什么要這樣想,是否還有別的想法和解法,本題的分析方法與解法,在解其它問題時,是否也用到過。久而久之,就能形成條件性思考和數學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