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魯迅說:“教育是植根于愛的。”原蘇聯教育家贊可夫也說:“當教育必不可少的,幾乎是最重要的品質就是熱愛兒童。”
一、“尊重”是照進學生心靈的一片愛的陽光
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學生只有得到了人格的尊重,有了人生的尊嚴,才會有愛的切身體驗。以尊重做基石的愛,給學生營造的是一個寬松愉悅、民主平等的環境,一個適合發展、優化了的生態空間。有段時間,有些班在教室的壁報欄里設了“先進生”和“落后生”專欄。這就把部分考試成績差一些的、或遵守紀律差一些的學生的名字寫進了“落后生”專欄。劃進這一類的學生自然戴上了一頂不光彩的帽子,老師之前難抬頭,同學面前矮了一截。這些人格受損、尊嚴掃地的后果是什么,不值得我們深思嗎?當然,尊重并非無原則的遷就,也不可能排斥必要的教育和批評。“教師既要激發學生的信心和自尊心,又要對學生身上滋長的一切不好的東西采取毫不妥協的態度。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這兩方面結合起來,這種結合的真諦就是對學生的關心”。看來,飽含愛意的批評和要求,是愛的責任心的體現。對于學生糾正錯誤,培養自信,增強進取之心,是大有好處的。真正有尊嚴,受愛戴的老師,一定是懂得自尊與尊重學生的教師。我們學會了尊重學生,也就理解了當前教育改革所倡導的“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精髓。
二、愛,需要師生的溝通
在教學之中,師與生之間不止是以知識的傳授為紐帶,更需要的是愛心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最為人們賞識的“亦師亦友”,是師生關系的最佳狀態。蘇霍姆林斯基說:“盡可能深入地了解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教師的首條金科玉律。”我們應該深入地了解每個學生,了解他們的愛好和才能,了解他們的歡樂和憂愁,把我們的真誠之心交給學生,學生才會敞開那扇封閉的心扉。為此,我們有多方面的交流渠道,以平等的身份參加到課堂、課外學生們的活動中去,還有談心、家訪等等。你可以和學生共同去發現,可相互提出問題,討論、爭辯、疑難共析。久之,你會發現學生們的心靈深處,會是一個精彩紛呈的世界,許多為我們教師所未知。這一個個鮮活可愛、聲色獨具的生命,不就是我們渴求以得的豐厚的教育資源嗎?沒有這樣的溝通和交流,關愛之心、師生之情,從何說起呢?
三、愛,要教育者學會“激勵”之術
“學生不是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有待點燃的火把。”新的教育理念認為學生是社會主體,不能當成社會客體來塑造。喚醒主體意識,主動參與,主動探究,才是學生學習的正常心態。“你能行”“你是最棒的”,這些激勵語言,往往能激起學生的自信心和上進心。美國的心理學家詹姆斯發現,一個人沒有受到愛的激勵,其能力僅能發揮20%~30%,而當他受到激勵后,其能力可能發揮到80%~90%。由此可知,對于初踏人生之途的學生,其學識、道德、情操、意志,都在形成與勵煉之中,他們每前進一步都要有老師的呵護與鼓勵。當然這種激勵不是那種不著邊際的表揚和奉承,而是真誠的賞識,由衷的鼓勵。
四、愛,寬容之心不能少
世界上哪一個孩子是沒有經過跌跤就會走、會跑的呢?不正視學生成長中的錯誤,沒有一顆寬容之心,對學生的愛體現在哪里呢?寬容之心,要求我們既愛“小天鵝”,又愛“丑小鴨”。某些方面差的學生,我們能從另一方面找出其閃光點。學生是成長中的孩子,有錯誤、辦錯事是難免的。我們要記住霍姆林斯基的忠告:“時刻不要忘記自己也曾是個孩子”。要學會“心理置換”,想一想,自己當學生時犯了錯誤,辦了錯事,是希望老師怎樣對待自己的,就能正確對待學生的幼稚,學生的不成熟,從而調整心態,做出有利于學生的舉措。在教學中多一份寬容,就多一些自由,就多一些輕松和愉快,肯定會多一些成就和創新。寬容之心不能少,它是愛的體現和智慧。我們應當有寬廣如大海、空闊如藍天的胸懷。
學會尊重,學會溝通,學會激勵,學會寬容,學會用愛一一關注我們的學生,干好我們的教育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