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樹明


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逐步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教育部制訂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指出,“凡是對實現課程目標有利的因素都是課程資源。”可見,中學歷史課程資源是指有利于中學歷史課程目標實現,能夠支持、服務并保證中學歷史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一切資源和條件的總和。這其中包括中學歷史教科書、歷史教學圖冊、歷史教師教學用書、歷史課件、歷史試題、歷史書籍、歷史報刊、歷史音像資料、網絡歷史資源等等。毫無疑問,歷年的高考歷史試題是寶貴的中學歷史課程資源。
高考試題以嚴謹和新穎著稱,歷史高考題更是常命常新,考查的知識點可能重復,但不可能出現陳題舊題。當今的高考,考的是“歷史”不是“歷史書”,因此命題者可以根據課標和考綱要求來選取史料而后成題。而歷史史料浩如煙海,命題者可以選取的史料是極其豐富的,縱觀歷年的高考歷史試題,且不說題目未有重復,就是史料都沒有出現重復使用的情況。將高考歷史試題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引入中學歷史課堂,對歷年的高考試題進行整理、解讀使之與中學歷史課堂融合,極大地利于中學歷史課程目標實現。
本文即以《洋務運動》(復習課)教學實踐中高考試題的應用為例,淺談將高考試題引入歷史課堂的價值。
一、對高考試題的分析解讀,可以更好地把握高考命題的趨向,以確定高中歷史課堂應當重點把握的基礎知識以及應當深入分析的史學觀點
“洋務運動”這一部分的內容在高考考試說明中和現行教材中顯得十分的不起眼:高考考試說明中不是獨立的考點,只字未提洋務運動,當然它隱含在“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和民族工業的興起”這一考點中;估計是限于現行教材的編排體例,在我們使用的現行的教材(高中歷史人民版)中找不到合適的位置安排洋務運動,于是乎洋務運動未獨立成課,而是散布于教材的某些角落,呈碎片狀分布。甚至于教材正文中對此內容的敘述都非常少,幾乎是一筆帶過,而相當重要的內容是諸如“洋務派創辦的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則是見縫插針似的以“知識鏈接”的形式呈現出來的。但是,通過對近五年來全國各地高考試題的整理分析(見近五年全國各地高考考查洋務運動統計表),筆者卻發現了高考命題專家對洋務運動青睞有加:近五年來,各地高考涉及這一考點的高考試題多達18題,既有選擇題也有主觀題;此外,還有一些高考試題間接涉及到了這一考點。
如此看來,在教材編排中十分不起眼的“洋務運動”,儼然是歷史高考中炙手可熱的高頻考點。
通過進一步分析近五年各地高考考查洋務運動這一考點的考查方向,不難發現:各地高考比較熱衷于考查洋務運動創辦的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中體西用思想以及對洋務運動的綜合評價。有鑒于此,我們高中歷史課題在處理洋務運動這一部分內容的時候,應當重點把握的基礎知識以及應當深入分析的史學觀點也就十分明了。意即我們高中歷史課堂應當重點把握洋務運動創辦的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等基礎知識,進而形成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而后對中體西用思想應予以重點的分析;對洋務運動應運用新史觀進行全面的評價。
可見,對高考試題的分析解讀,可以更好地把握高考命題的趨向,幫助我們中學教師確定高中歷史課堂應當重點把握的基礎知識以及應當深入分析的史學觀點。可以說,高考試題作為“指揮棒”的價值也就體現出來了。
二、將高考試題引入高中歷史課堂,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活躍學生的思維,一定程度解除學生對高考試題的畏懼感
高考試題畢竟是命題專家精心打磨命制而成的,其嚴謹性、新穎性以及思維性是任何其他類型的考試題所無法比擬的。當今的高考,考的是“歷史”不是“歷史書”,因此命題者只需要根據課標和考綱要求來選取史料而后命制成題。其往往創設新的情景,選取新的角度來考查歷史知識。如:
(2015 山東)下列四項為中國近代不同時期的考題,其中19世紀70年代初洋務學堂使用的考題應是
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
B.“論吾國銀行失信用之可懼。”
C.“試比較英、美、法、瑞士、中國行政機關元首之產生方法。”
D.“法國大革命對于歐洲民族主義之發展,有何影響?試舉例明之。”
此題考查洋務運動的基本主張,顯然創設了一個新的情景:“中國近代不同時期的考題”。再如:
(2014年 四川)材料四 “中體西用”后來久被指為包庇封建,其實,那個時候的中國,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頑梗的士人,在封建主義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啟錮閉,引入若干資本主義文化,除了“中體西用”還不可能提出另一種更好的宗旨。如果沒有“中體”作為前提,“西用”無所依托,它在中國是進不了門,落不了戶的。(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3)概括材料四陳旭麓是如何評價“中體西用”的,指出這一評價遵循的原則是什么?(6分)
此題考查對洋務運動指導思想“中體西用”的評價,顯然其考查的角度是十分獨特的:把中體西用的評價放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進行。
諸如此類高考試題,在洋務運動這一節課中的運用,對于拓展學生的視野、活躍學生的思維是大有裨益的。
還有相當一部分高考試題,看上去起點很高,但是落點很低;看上去離書本很遠,其實是回歸基礎,就是考察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如:
(2012·全國大綱卷)張謇評論某人時說:“以四朝之元老,籌三省之海防,統勝兵精卒五十營,設機廠、學堂六七處,歷時二十年之久,用財數千萬之多……曾無一端立于可戰之地,以善可和之局。”張謇評論的是
A.曾國藩 B.李鴻章 C.張之洞 D.袁世凱
此題考察洋務派的代表人物,學生本身對李鴻章這一歷史人物就比較熟悉,只要把握住題干中“以四朝之元老,籌三省之海防”、“ 曾無一端立于可戰之地”等信息,則可輕松作出準確的判斷。再如:
(2014·浙江卷) 清末某官員談到鐵路修建時說:“內開未盡之地寶,外收已虧之利權。是鐵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見,而國之利因之。利國之大端,則征兵轉餉是矣。”這一言論的含義是
A.“求富”“自強” B.“師夷長技”C.“中體西用” D.“民生主義”
此題考察洋務運動的基本主張,從題干中提取“利民”、“利國”等關鍵信息,可知該官員認為修鐵路可以達到“求富”“自強”的目的。
諸如此類基礎性高考試題,其材料新穎,在學生手中的課本中是看不到的,但是其落點則是回歸到學生造已爛熟于胸的基礎知識。把這些試題引入高中課堂,無疑能一定程度消解學生對高考試題的畏懼感:相當一部分高考試題雖然新穎其實難度不大,不過爾爾。
三、歷史高考試題里往往蘊藏大量的史料,對其蘊藏史料的挖掘可以充實我們的課堂
縱觀歷年的高考歷史試題,且不說題目未有重復,就是其采用的史料都沒有出現重復使用的情況。歷史高考試題為何能做到常命常新?這是由歷史學科特點決定的,歷史史料浩如煙海,命題者可以選取的史料是極其豐富的。把高考歷史試題引入課堂,挖掘其蘊藏的史料,可以極大地充實我們的歷史課堂。如:
(2012 江蘇)右圖為《點石齋畫報·快槍述奇》描繪的洋務企業“金陵機器制造局”試驗武器的情景。圖中三人為:官員郭月樓和徐仲虎,工首唐履堂。圖中文云:“工首……匠心運用,造成快槍。”從圖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①晚清官府推動洋務軍事工業 ②洋務產品足令洋人為之汗顏 ③“師夷長技”思想的具體實踐 ④標志民族資本主義工業誕生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此題考查洋務派創辦的軍事工業。在洋務運動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即是直接就地取材,從題干中發掘出“官員郭月樓和徐仲虎”、“ 造成快槍”等信息,切入對軍事工業特點的分析。
再如以下兩題:
(2015江蘇)1876年,郭嵩燾出使海外期間常寫信給李鴻章,報告日本這派到西洋的留學生不限于機械一門,學政治、經濟的都有,勸其擴大留學范圍。他的這些言論引起了士大夫們的謾罵,有人說他是“漢奸”。結果,出使不到兩年他就回國了。這說明
A.李鴻章的洋務思想日趨保守 B.郭嵩燾對西方體制過于推崇
C.郭嵩燾的主張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對外政策發生了變化
(2015全國二)奕?力倡洋務,又因在兄弟中排行老六,被稱為“鬼子六”;洋務派官員丁汝昌被稱為“丁鬼奴”;郭嵩燾在一片冷嘲熱諷中出任第一任駐英公使。這反映了
A.洋務運動與傳統的觀念發生沖突 B.崇洋媚外行為遭到社會鄙視
C.洋務派改器物不改制度遭到批判 D.西方列強侵略激起國人抵制
此二題的題干其實就是不可多得的史料。在洋務運動的課堂中,完全可以運用這兩段材料來印證當時洋務運動所面臨的社會環境,從中解讀出當時中國傳統觀念的頑固不化和對外來事物的排斥。并且還可以增加課堂的趣味性。
綜上所述,對歷年的高考試題進行整理、解讀使之與中學歷史課堂融合,極大地利于中學歷史課程目標實現。將高考歷史試題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引入中學歷史課堂的嘗試,為高中歷史課堂尤其是高三復習課課堂的改造提供了一種頗具探究價值的模式。當然,高中歷史課程資源的開放和利用是一項艱巨的工程,需要我們中學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去探索、創新,尋求新的突破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