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俊利
新課程改革,追求課堂教學的高效和生成。語文課程標準也強調師生交往、互動和對話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因為問題能引起學生認識上的矛盾,產生學習心理上的不平衡,激發學習興趣,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從而誘發學生的積極思維。而課堂提問作為教師教學活動的“常規武器”,其水平的的高低,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果。通過提問,可以檢測學生對已學知識、技能掌握的情況;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學習重點,突破難點;可以引導學生探究,啟迪思維,活躍學習氣氛。出色的課堂提問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還能在師生相互交流的和諧氛圍中達到教與學的雙收獲。
毋庸諱言,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在提高課堂效率、增強學生的認知能力等方面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事實是,無數的語文教師、無數的語文課堂在教學中都過量地使用著提問。一節課,問上幾十次,甚至上百次都是常見的。課堂上的海量提問,或一問到底,或群問接連,或隨口而至,或細碎淺顯,這些形似高效、實則無效的提問不僅導致了課堂教學效率不高,也導致了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平淡無力。所以,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就有責任、有義務改變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出力不討好”現象。
如何改變?如何讓語文課堂教學更有生機和活力?“問題牽引,任務主線”被無數事實證明是最有效的學習路徑。但是,如何提出問題?怎樣提問才算有效?如何盡快提升教師的提問技巧和策略?如何讓課堂提問真正產生碰撞、生成的效果?筆者認為,對課堂提問做切片診斷進行實驗研究,是有效改善課堂提問虛置低效的快捷途徑,這也是我們每個語文教師乃至所有任課教師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要做好這一課題研究,需要澄清以下幾點:
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下什么是“教學切片分析”。這是河南大學魏宏聚教授提出的一種課堂研究方法。切片診斷的靈感來自醫學診斷領域,它采用錄像觀察與現場觀察相結合,以直觀、真實的定性視頻分析的方式,提取典型的切片——教學行為片段,歸納出優秀的教學設計特點與要求,進而實現教學技能的提升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它是聽課者或研究參與者憑借自身業務素養對授課者的課堂實錄采取單一主題或微格化的點式觀察、研討與交流的聽課模式,所有工作都是圍繞“教學切片” 展開的。而筆者研究的是針對“課堂有效提問”這一教學技能,對其進行分析、診斷和優化,并提出相應的優化建議。
其次,對有效提問內涵的準確定位。這里的有效提問是指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回應,并且這種回應能讓學生更積極地思考并參與學習過程的提問。國內學者張迎春也指出:有效提問就是有效益的提問,是教師清楚明了地提出簡短的、發人深省的問題,以引起學生的積極回應和回答,促使學生獲得進步和發展。
也就是說,這里的有效提問一定是經過教師精心設計、選擇在恰當的時機呈現的提問;也一定是難易適中度,重點突出、靈活多樣的提問;一定是能夠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激發學生求知欲的提問,即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的的提問;也一定是關注教學目標的達成、關注師生教學對話的提問。從操作層面講,就是有一定廣度、深度和包容度的提問,有合適的等候時間、選擇恰當的學生、給予有用反饋的提問。特別要提出的是,有效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最終目的是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發散性思維能力,提升學生思維品質。
再次,運用教學切片對課堂有效提問的操作及意義呈現。從課堂教學的角度看,用教學切片對課堂有效提問進行診斷分析簡便易行。通過對教學片段切片診斷分析,易于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自我反思。而且每位教師都可以把自己日常的教學錄像經過簡單的切片技術處理,與示范課進行互動對比,從而甄選出有效地提問策略。通過觀課和評課等措施,打破了原來一節錄像課一看到底的縱向評課方式,建立優質課之間橫向比較評課的新方式。發揮集體智慧,使反思具有更深入、更規范、更科學、更具有針對性,可以更利于同伴互助,專業引領。
具體到語文課堂教學,通過對提問的有效性切片研究,分析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師生提問環節,就能快捷地發現課堂提問藝術中的問題和不足,也可以借鑒問答中優秀的方法和經驗,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如筆者在執教《春酒》時,圍繞內容和主題一共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
1.作者家鄉過年時有哪些風俗習慣?作者最喜歡哪些?
2.課文以“春酒”為線索,依次寫了哪些內容?
3.細讀課文最后一段,聯系全文想想:作者懷念的僅僅是家鄉的春酒嗎?
4.琦君最善細節描寫,試從文中的字里行間找出能體現“這道地家鄉味”體現的語句,并加以體會。
這些問題的設置是不是真的有效的呢?要探究或回答前兩個問題,學生就得深入課文全文。一個問題促成了學生對整篇文章的感知。 問題設計淺易,既是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是引導學生進入深層閱讀的過渡。第三個問題呈現在“細讀課文,探討主旨”環節,這一問題的設置目的是讓學生回望課文,設身處地地體會作者的那種對童年、對故鄉和對母親真摯而深厚的懷念之情。這樣就使文章主題和作者的寫作意圖很立體化的展現在了學生面前。第四個問題,意在讓學生品味并體會細節描寫的效用及技法,同時,也更真切的體會到了作者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思鄉思親深情。
以上四個主問題在閱讀教學中體現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特點,能讓學生通過聽讀、跳讀、細讀、精讀和討論交流等形式,對課文進行層層深入的研讀和思考,在動靜有致的課堂氛圍中實現了目標的達成。通過切片診斷分析,不難發現這些“主問題”是有牽引力、支撐力、凝聚力、調節力的有效問題設計,具有“一問能抵多問”的藝術效果。
讓教學切片帶動教學反思,研究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提問的藝術性,能極大地促進教師專業化水平的提高,更好地駕馭課堂。做好切片分析,有助于教師對學生學習體驗的關注,可以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的思維健康發展。另外,通過對提問教學切片的分析,可以讓教師在提問禮貌問題上的理答環節和積極有效地評價鼓勵環節更好地實施,以實現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從而達到課堂教學的有效和生成。通過課堂教學切片式錄像的分析研究,既可以提高語文教師的提問藝術,也為教師的個人反思提供方向,讓教學行為更接近教學目標。
以上贅述是筆者在進行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提問切片診斷研究中的點滴感受,期待有關專家及同仁們能給予斧正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