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中包含音樂教育,并且開始面向廣大的群眾應該是始于20世紀初學堂樂歌的興起。學堂樂歌的興起,象征著我國近代學校音樂教育的萌芽。“五四”新文化運動,又為學校音樂教育提供了發展的契機。蔡元培先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使美育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時至今日,縱觀學校音樂教育在20世紀的發展歷程,雖然有過諸多的挫折和困頓,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如今的學校音樂教育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眾所周知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發展的黃金時期,因而中小學教育在國民教育體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學校音樂教師受人尊敬,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對于學校音樂教師而言,教好學生、上好一門音樂課就是最主要的工作,“在音樂中教好學生”是每一位音樂教師應該有的信仰。現如今,中小學音樂教育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具備欣賞音樂的知識和技能、擁有能夠理解音樂的情感能力,并且具有可以持續學習音樂的愿望和熱愛音樂的動力。美國的三位音樂教育家哈羅德·艾伯利斯、查理斯·霍弗和羅伯特·克勞特曼在所著的《音樂教育原理》一書中將這三個音樂教育的任務,定義為:培養學生的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心理運動領域(技能領域),以及最重要的“審美領域”。《音樂教育原理》一書中認為:“音樂學習中的審美因素,有助于人文概念的深刻領悟,對情感產生積極的影響。審美敏銳性,有助于人類情緒情感的健康發展。審美判斷力,影響著價值判斷力,從而又影響著個體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如果我們承認以上所說,那么音樂教育的目標,首先應該是審美判斷和審美價值的發展。”中小學音樂教育,是學生美育發展的重要教育,然而,美的概念,又因人而異。美育,一定要因材施教。
教育為全體學生,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每一位學生都會成為統一的平庸之才。對于學生審美的發展,教師應該秉持著個體化音樂教學的原則。個體化音樂教學是在深知班級教學制的利弊以后,教師有意做出的努力和選擇。如何在幾十個人的班級教學中,實施個體化音樂教學,是必要而且具有挑戰的。必須要讓兒童和青少年,學會用音樂去表達自我。教師需引導學生擁有進行音樂欣賞的技能,進而可以有選擇性的選擇運用不同的音樂表達方法去表達自我。應該承認,每一位兒童都是具有學習音樂的能力和擁有一定的天分的,這種天分不是指的諸如莫扎特等音樂家的特殊天才型天分,而是每一位兒童都具有可以引導和發展的表達自我的音樂天分。
重視個體化音樂教學,在中國人的傳統教育理念中,就是孔子所說的“因材施教”,對于現代教育理念而言,就是要重視“個別差異性”。對于如何進行個體化音樂教學,國外有許多的音樂教育理論書籍和期刊提供了眾多的思路和方法。然而,并不是每一個思路都具有普遍意義,并不是每一個方法符合我國的中小學音樂教育。筆者想以中小學學校教育目前所具備的教學條件為依據,談一點自己對個體化音樂教學認為的可行性方法和措施。
一、對每一位學生進行現有音樂能力的檢測
作為一名中小學音樂教師,拿到相應的所教授年級的音樂教材,應該不急于教學生課本上的知識,哪怕是對于剛入學的低年級學生,教師也應該有意識的對一個班級的學生進行音樂能力的了解。教師需要有清晰的認識,清醒的教學布局。例如,我們將兒童或青少年的音樂能力,劃分為幾大塊:節奏能力、旋律聽記能力、音高感受能力、音樂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然后在游戲中,對學生進行這些能力的了解。大致了解到這個班級的平均水平,以及一些特殊學生的特殊能力。
二、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教學方案的設計
對每一位學生增進了初步的了解后,教師根據教材對每一位學生進行培養方案的設計。可能對于有60個學生的班級,若要做到在一節音樂課中照顧到每一位學生,是不太切合實際的。那么可以將60位學生進行分組,每一個組別的學生具有一些共性,教師可以根據共性進行教學。這樣,在學習一首樂曲的歌唱時,教師可以分組教學。例如:有一個組別由節奏掌握不好的學生組成,就對這個組別的學生有意安排對節奏的學習和拍打。對于組別中音高感不好的學生,就可以多給她們安排模唱的任務。需要記住的是,音樂教學,不僅僅是在教授技巧,更多的是教授審美的情懷。因而,需要做的是,觀察孩子對音樂的想象力和積極性,對于音樂積極性不高的孩子。在教學中要多“寓教于樂”。切記生搬硬套去講授理論知識和學習技能。
三、教學方法的運用
在對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教師需要游刃有余。奧爾夫教學法、柯達伊教學法、鈴木教學法等等教學方法和理念都可以作為選擇。最好的方法是將所有的教學法融會貫通到自己的教學中。因而,教師需要對所有教學法,進行深入的學習。大道至簡,有許多人誤認為中小學音樂教育不如高等學校音樂教育有難度,實際上是錯誤的。將音樂教育法融入到日常的小學音樂教育中,哪怕是一個簡單的節奏學習中,也是一件非常有意義而且影響深遠的事情。
四、行為主義方法在音樂教學中的運用
行為主義心理學有一個分支就是行為矯正,即我們所說的“操作心理學”。最早運用條件反射原理的是巴甫洛夫和華生。斯金納使用“強化物”來降低或增加行為發生的頻率。這便是行為矯正的原理。這種方法教師們經常運用,例如口頭表揚、禮物表揚、口頭批評、懲罰措施等等。然而說來容易,做起來難。對于哪種“強化物”是有效的,教師有時候并不確定。甚而有的時候,有學生認為教師的批評是一種對自己的關注,繼而加大對某些行為發生的頻次。因而教師需對學生具有足夠的了解,對當前的教學環境和學習環境有所評估。在對所處環境是可控的時候,才能夠有效運用“強化物”來達到自己期待的教學效果。
對于個體化音樂教學,任重而道遠。我們做不到為每一位學生配備一位教師,但是我們可以依靠現代技術,在將來,為每一位學生開發一個自我教學材料。這是一種自動化教材和教學方法,為每一位學生建立程序教學或者是計算機教學系統。這個系統可以有效監測學生的學習情況、進度,并對學生做出相應的反饋和刺激。系統具有嚴格的監控和順序性,學生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情況調整學習步伐。希望有朝一日的音樂教學中,可以實現這樣的計算機技術輔助教學,那將會為個體化音樂教學帶來更多的便利。
希望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每一位教師都能夠重視對學生的個體審美的培養,培養出更多有情懷、有胸懷、懂欣賞、愛音樂的學生。
參考文獻:
[1]《音樂教育原理》 哈羅德·艾伯利斯[美]、查理斯·霍弗[美]、羅伯特·克勞特曼[美] 劉沛、任凱 譯 2008年.
作者簡介:王歡錦(1989-8),女,陜西咸陽人,云南師范大學音樂舞蹈學院14級碩學科教學(音樂)方向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