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群 王軍芳
?
氣候變化影響公共健康的路徑分析與應對模型建構
趙群王軍芳
氣候變化不僅帶來各種極端天氣的頻繁發生,還對人類的身體及心理帶來直接或間接的負面影響。本文主要研究氣候變化對公共健康產生影響的作用,在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條件下各級政府及個人在各個階段采取應對措施的模型分析,以期能為降低氣候變化對公共健康的負面影響提供一定的政策理論依據。
氣候變化;公共健康;政策;路徑;模型
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有著極其重大的影響,氣候的變化帶來溫度的升高,熱浪、水澇、干旱等極端天氣變化的頻繁發生,海平面的升高,空氣污染,流行病的爆發,慢性病的惡化,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等,都會給人類的身體與心理健康帶來直接和間接的負面影響[1][2][3]。“全球每年都有30萬人死于氣候變化所帶來的直接影響。”綠色和平國際總干事庫米·奈都在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發出強烈的呼吁。毫無疑問,氣候變化是一個全球化問題,需要各個國家共同努力減少資源的浪費和溫室氣體的排放,從根本上控制全球氣候的惡化。但是,正如Cayan[4]等學者所說,即使現在采取最有利的措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部分氣候的變化已經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減少氣候變化的同時,如何采取必要的措施應對由于氣候變化給人類健康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則是必須的。[5]
中國地域遼闊,環境復雜,氣候變化強烈,人口密度分布不均,經濟發展不平衡,這些都將使氣候變化對中國各地區民眾的健康影響更復雜。根據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機構統計:2013年中國因自然災害導致的死亡人數和經濟損失為38818.17萬人次受災,1851人死亡,433人失蹤,1215萬人次緊急轉移安置,直接經濟損失5708.4億元。[6]在過去50年里,中國的平均氣溫升高幅度達到1.1℃,速度高于全球或北半球同期速度。造成降水格局改變、南方地區暴雨天數增多、北方省份旱災發生范圍不斷擴大等。有研究預測,在未來二氧化碳濃度加倍條件下,中國鼠疫疫源地的面積將增大40%左右。[7]有些學者對中國近幾年發生的由于氣候變化所引起的SAS,冰災和熱浪等對公共健康的影響都有所報告[8-11],還有學者研究了空氣質量與公共健康的關系,研究公共健康危機治理的重要保障是倫理道德。[12][13]為此,如何有效預防氣候災害和提高民眾的災害應對能力,已是關系到國民的安全與健康、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之一。
國際學術界總結的主要調控措施包括:氣象預報與預警系統,疾病監控系統,安全的保護技術,全面的疫苗接種,應急管理與災害預防,公共健康教育與預防,最后還有立法和行政。[2]由于氣候變化具有空間性,不同地區的自然地理與人文環境都不一樣,這些具體的應對措施主要還是落在了地方層面上。[5]本文主要研究在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條件下氣候變化對公共健康所帶來的影響及可能采取的應對措施的模型分析,以期能為社會群體在氣候變化影響公共健康的相應階段提供對應的政策建議。
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社會生活方式已與古時大不相同,由于衛生醫療水平的提高,人口數量急劇增加,同時工業的迅猛發展產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炭、石油、天然氣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遠遠超過了過去的水平。由于對森林亂砍濫伐,植被遭到破壞,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漸縮小,降水量大大降低,減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條件,使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漸增加。溫室效應就是由于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氣體含量增加,使全球氣溫升高的現象。氣溫升高和環境系統的壓力,將導致某些地區的降雨量增加,某些地區會出現長期干旱,颶風出現的頻率和力量都增強,自然災害加劇。
人類的社會活動對環境及健康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1)家庭生活能源;(2)交通系統產生的環境壓力;(3)食物和農業產生的環境壓力;(4)工業發展產生的環境壓力。具體見表1。

表1 人類的社會活動對環境及健康的影響
人類社會進行的一系列活動對全球的生物環境和生態系統產生影響,其中最主要的變化是溫室效應,即全球各地都面臨著在未來變暖的趨勢。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預測,到2100年全球的氣溫將升高1.8~4.0攝氏度。在很多熱帶人口密集的地區最高溫度已超過40攝氏度,到2020年這些地區的溫度將升高1~3攝氏度,到2080年將升高3~5攝氏度(IPCC2007)。溫室效應引起一系列全球生態環境變化,主要包括降雨雪的不均衡,地區溫濕度的改變,空氣污染等。而對人類影響最直接的是一些極端的氣候變化,主要有洪澇災害天氣,颶風、熱浪、寒潮等。這些極端氣候變化根據世界各地地域環境的不同,對人類的健康產生了直接和間接的威脅,特別是在一些不發達國家和地區。這些影響主要包括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直接影響包括由于極端天氣變化,例如洪澇災害和颶風所帶來的直接傷亡,由于熱浪和寒潮帶來的一些慢性病死亡率的升高,主要有心、腦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間接影響主要有由于氣候變化帶來地區生態環境的變化而引起的一些流行病的感染與傳播,由于地區極端氣候原因導致農作物歉收等引起的貧困而致一些人群由于饑餓、營養不良而致健康狀況下降,長時間處于非正常天氣變化中也會引發人類焦慮不安、恐懼憂郁等心理健康疾病。影響路徑具體見圖1。

圖1 氣候變化對公共健康產生的影響及路徑
1.緩解措施(mitigation)
根據人類社會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因素,一些相應的緩解措施(主要是指預防措施),可以降低溫室效應的形成并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緩解措施主要包括政策鼓勵市民采用更環保的交通方式,盡量使用公共交通減少私家車的使用率,多使用自行車或步行;鼓勵市民采用更節能的爐灶和能源,特別是在一些低收入國家,可適當提供補助讓市民不燒煤炭和木材;提倡節約,減少對食物和能源的消耗,降低對環境和資源的壓力;對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業和單位堅決關閉取消,或者采用低碳能源或再生資源,改煤炭發電為風力、水力或核發電;加強環境保護,綠化造林,保護植被。
這些應對措施不僅能從源頭上降低溫室效應作用,緩解由于氣候變化而引起的環境惡化所導致一些極端天氣的出現,減少由于自然氣象災害所帶來的對人類健康的危害;也能直接降低對人類健康的危害,比如空氣質量的提高可以減少一些心血管疾病和呼吸道疾病、心臟病和哮喘等的發病率。
2.應對措施(adaptation)
應對措施是指當災害不可避免發生時所采用的一種事后的干預措施,以盡量降低災害對公共健康的危害。人類社會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是一個復雜的現象,包括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經濟基礎、政策法規基礎、文化生活方式等。各地區對極端氣象災害的應對措施主要由兩方面因素決定,一是該地區的易感性(susceptibility)即易受影響(或損害)的狀況,例如,該地區的地質條件和人口年齡分布等。二是恢復能力(resilience)即應對災害的能力和從受災狀況恢復的能力,以提高人類社會應對災害能力,降低該地區的易感性和提高應對災害和災后恢復的能力。例如,該地區的基本醫療設備條件、應急能力等。
應對措施主要應用于極端災害天氣對公共健康的影響。根據極端天氣所導致的災害類型,相應的應對措施主要包括保證食物安全,防止水污染,確保飲水衛生,加強對傳染疾病的預防和控制,臨時住所的安置,垃圾等有毒物質的處理,醫療衛生條件能夠得到保障,及時的災后心理創傷干預,加強個人衛生注意事項的宣傳等。
3.各級政府相應的職能應對
毫無疑問,氣候變化是一個全球化問題,需要各個國家共同努力減少資源浪費和溫室氣體排放,從根本上控制全球氣候惡化。但是,正如Cayan[4]等學者所說,即使現在采取最有利的措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部分氣候的變化已經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減少氣候變化的同時,如何采取必要的措施去應對由于氣候變化給人類健康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則是必須的。[5]
氣象變化對公共健康所帶來影響的措施(緩解措施和應對措施)主要分為三個層次來進行,國家、地方政府和個人三方都需積極參與,各層次職能分工具體見表2。

表2 各層級政府職能應對及具體應對措施模型分析
綜上,人類社會的活動對全球的生物環境和生態系統產生了影響,帶來氣候變化,并對人類公共健康產生影響。本文在分析氣候變化對公共健康產生影響路徑的基礎上構建出應對模型,指出在不同階段要由相應國家、地方政府和個人共同參與采取相應的緩解措施和應對措施,才能最終從根本上解決由于人類活動帶來的氣候變化和相應的一系列負面影響,包括對人類公共健康的影響。
[1]Haines A&Patz J.A.(2004)Health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JAMA 291:99-103.
[2]Haines A.,Kovats R.S,Campbell-Lendrum,D.,&Corvalan,C.(2006).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health:impacts,vulnerability and mitigation.Lancet,367,2101-2109.
[3]Patz J.A.,Campbell-Lendrum,D.,Holloway,T.,&Foley,J.A(2005)Impact of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on human health.Nature438:310-317.
[4]Cayan,D.R.,Maurer,E.P.,Dettinger,M.D.,Tyree,M.,&Hayhoe,K.(2008).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for the california region.Clim Change,87(suppl 1),S21-S42.
[5]Louise,B.(2009).Preparing for Climate Change:A Perspective from Local Public Health Officers in California.EnvironHealthPerspect,117,617-623.
[6]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01-04/5697341.shtml.中國新聞網.
[7]魏剛,陳永杰,馬佳,王夕.YNET.com[EBOL].北青網北京科技報,2009-12-21.
[8]李芙蓉,李麗萍.熱浪對城市居民健康影響的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環境與健康雜志,2008,27(12):1119-1121.
[9]朱銀潮,應焱燕,徐榮.冰雪災害中人群健康問題和對策研究[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8,22(8):43-44.
[10]金磊.SARS留給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啟示[J].中國減災雜志,2003(2):11-12.
[11]趙國香,王聲湧.自然災害的醫學救援與應急管理[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09,13(5):564-567.
[12]陳碩,陳婷.空氣質量與公共健康——以火電廠二氧化硫排放為例[J].經濟研究,2014(08):158-168.
[13]高進,婁成武.公共健康危機治理的倫理構建[J].東北大學學報,2016(03):276-280.
(作者單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7.027
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編號:12ZZA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