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笑笑 王小春
?
淺談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及問題
劉笑笑王小春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轉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發展,大量農民進城務工經商,使得廣大農村產生了特殊的弱勢群體——留守兒童。他們生長在農村,卻因缺少父母親的關愛而偏離常人的軌跡,因缺少父母親的正確價值觀的引領而處于法律的邊緣。留守兒童問題已成為近年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它既是經濟發展的產物,又是社會政策漏洞的表現。本文介紹了當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及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以期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社會保障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留守兒童;農村;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我國農村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也帶來了一些社會問題,如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留守兒童,是我國特有的城鄉二元體制的產物,是我國在特殊的歷史階段出現的一個特殊的未成年群體。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直接影響著傳統家庭結構的穩定和社會的和諧。
李克強總理指出,中國處在特殊發展時期,大量外出務工人員為我國經濟建設作出了特殊貢獻,但也因多種復雜的現實原因,形成了數以千萬計的留守兒童,這種現象短時期內恐怕難以消除。有專家推算和保守估計,14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至少在4390萬以上。[1]全國婦聯2013年研究報告顯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至少有6102.55萬人,超過全國兒童總數的五分之一。央視曾報道稱,現在中國有7000萬農村留守兒童,其中2000萬生活在貧困線下,1300萬沒有獲得戶籍登記。在一些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省,留守兒童在當地兒童總數中所占比例高達18%~22%。父母雙方都外出,兒童不能與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況在全部留守兒童中超半數,比例高達56.17%。[1]
留守兒童作為社會的弱勢群體,面臨著來自社會外部的問題,如社會歧視、生命安全威脅等,也面臨著家庭內部的問題,如營養不良、生活困難、醫療困難等,面臨著個人方面的認知偏差問題。
1.個人方面的問題
教育心理學家埃里克森在人生發展八大階段理論中指出,兒童期是一個重要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中父母應教會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孩子的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塑造良好的意志品質。對于留守兒童來講,缺少了父母的教育和陪伴,易導致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認知、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影響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
(1)心理問題。2010年5月25日發布的《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活動調查分析報告》顯示,32.9%的家長每天會和孩子聯系一次,39.8%的家長每周會同孩子聯系一次,21.1%的家長每個月才和孩子聯系一次,4.9%的家長每年才和孩子聯系一次,1.3%的家長甚至和孩子沒有聯系。[2]
由于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聚少離多,更容易產生焦慮、偏執、自卑、抑郁等心理問題。留守兒童不擅長與別人交流,在某些時候表現得較為怯懦。在遇到困難時,由于沒有父母的正確指導和慰問,使得他們易產生挫敗感和孤獨感。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缺乏安全感,不輕易信任他人,團隊意識較差。由于有些留守兒童與父母長久地分離,在父母回家后疏遠父母,與父母產生情感的隔閡,會怨恨自己的父母,更有甚者采取過激的行為報復社會,最終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2)教育問題。教育是一個人成長和成才的重要途徑,它可以讓人明事理,懂仁德,守規矩,且具有公共產品的屬性。但是在農村地區,留守兒童的教育卻喪失了公平性,表現出一定的排他性,很多兒童的受教育權無法得到切實的保障。

表1 2014年農村留守兒童在校情況(單位:人)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5》
從表1中可以看出,農村留守兒童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的人數大約在2075.4萬人左右,農村留守兒童受教育人數相對較少,年齡在0~6歲之間的受教育人數約為230.5萬人,占普通小學在校生的比例約為16.35%。農村留守兒童的受教育情況不佳,基礎教育薄弱,將影響兒童未來的發展,減少貧困家庭脫離貧困的機會,易引發“貧困陷阱”的危機。
據婦聯有關數據統計,留守兒童中的79.7%是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3]年輕的父母為了生計或為了追求更好的發展機會,外出打工,將孩子留下給老人照顧。大多數農村老人受教育程度較低,思想較為保守,他們的教育方式和行為方式束縛了兒童的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影響了兒童的成長。
據婦聯調查,所有隔代照顧留守兒童的祖父母,平均年齡為59.2歲,56%的年齡在60歲以下,絕大部分在50-59歲之間,甚至有12%的祖父母年齡在50歲以下。但是,隔代照料農村留守兒童的祖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很低,絕大部分為小學文化程度,甚至有8%的祖父和25%的祖母未上過學。[3]與非留守兒童相比,父母對留守兒童學習的幫助和監督較少,甚至沒有,使得孩子學習成績不太穩定,易走“坡行路”,缺乏學習的主動性。而祖輩較低的文化水平限制了對兒童學習管理的空間,無法提高兒童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個人的上進心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容易過早地進入社會,被一些不法分子誘使干一些破壞社會治安和公共秩序的事,給社會的穩定和和諧造成隱患。
2.家庭內部的問題
家庭應是兒童遭遇困難時的庇護所,是愛、理解與包容的港灣。家庭是兒童的第一教育場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于留守兒童而言,缺少父母的關愛會使他們在智力、感情、行為等方面產生一定的危害。他們會因為營養不良而心智發育不成熟,因生活困難而無法接受學前教育,因醫療費用困難而無法得到及時的救助,引發久病成疾問題。
生活問題。相對于城市來講,農村的經濟較為落后,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從表2可以看出中西部地區的農村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明顯低于東部地區,經濟發展的落差和人均財富分配的不均易引發貧困問題。而家庭貧困是引發留守兒童營養不良的重要原因。留守兒童的監護人一般都是老年人,他們深受舊觀念的影響,在生活上較為節儉,崇尚吃飽飯、少吃菜的理念,不注重營養的合理搭配,使得兒童的蛋白質和微量營養素攝入不足,缺鐵性貧血發病率高。而在這一階段的兒童飲食的合理搭配對其心智的發展極為重要。
我國實行的是九年義務教育,在學前期階段需要家里自己掏錢供養孩子上幼兒園。對于一些貧困的家庭來說,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因此,他們會拒絕送孩子上幼兒園,直到孩子到了上小學的年齡。這種情況容易導致教育不公平現象的出現,違背了教育的公平性原則,有錢的孩子能夠更早地接觸教育,培養學習興趣,而沒錢的孩子只能被拒絕在教育門外。

表2 農村居民按東、中西部地區分組的人居可支配收入(單位:元)
醫療問題。留守兒童因營養不良,身體狀況不佳,容易受到外界病毒的攻擊。在醫療條件落后的農村地區,很多的兒童無法享受也沒有能力享受醫院的治療,只能采取一些簡單的、傳統的方法治療(一般稱為“土方法”),或者干脆“扛”到病情好轉。當留守兒童生病的時候,他們無法得到父母的關懷,甚至在生病期間還會受到監護人的咒罵,監護人的漠不關心會傷害到留守兒童的情感,讓他們產生輕生及離家出走的念頭。
3.社會外部的問題
個人與社會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社會屬性是人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屬性。社會環境會影響留守兒童的成長。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關注較少,相關部門對留守兒童的認識不夠,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兒童保護機制建立滯后,社會力量關注留守兒童的積極性較差,使得留守兒童的社會問題較為嚴重。
(1)自殺問題。留守兒童較為敏感,情感脆弱,缺乏安全感,容易因對社會的不適應而萌發自殺的念頭。據調查,留守兒童自殺意念發生率為20%,女生、父母之間關系差、家庭經濟狀況差、與同學之間關系不融洽、老師體罰、自尊評分低、消極應對方式評分高等7個因素是留守兒童自殺意念發生的危險因素。[4]
(2)人身安全問題。有數據統計,2006-2015年10年間,關于留守兒童的輿情事件共計239起,在10年間239起事件中,留守兒童非正常傷害共83起,占總數的34.73%,占比最高。其中留守兒童遭受性侵害輿情事件62起,遭受他人蓄意傷害及殺戮21起。[5]留守兒童面臨著人身安全的威脅。由于農村重男輕女觀念的固化,農村女童受到的傷害更為明顯。兒童安全防范意識薄弱也是引發安全威脅的重要因素。大多數的留守兒童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安全教育,在他們的意識中沒有人教過他們如何看待生命的重要性,沒有人教他們在遭遇威脅時如何及時地采取有效措施來將損失降到最小,使得近年來留守兒童的人身安全問題愈發嚴重。
(3)學校方面的問題。教學設置并沒有涉及如何加強人身安全知識的內容,過多地強調行政性教學,無法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在農村的家訪環節,班主任只會去家里父母雙方都在或者只有一方在的家庭,避開那些由老人照料的家庭。其實,留守兒童更需要老師的關懷和愛護,更需要老師的鼓勵和幫助,但由于某些方面的原因,老師選擇避開這些兒童。每當學校召開家長會時,年邁的監護人會因為個人認知能力有限而缺席留守兒童的家長會,進而喪失了解留守兒童學習狀況的機會,而學校也沒有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與監護人取得聯系。“散養”的方式及各方的漠視,不但會影響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還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及人格的塑造。
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長期化的問題,是城鄉人口流動產生的社會化問題。它關系著農村兒童的健康發展,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社會政策體系的完善等方面。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需要家庭、政府和社會的支持,通過不同的社會群體之間的協調和合作,社會各界力量的介入,為留守兒童建立起安全的“保護傘”,促進留守兒童身心的全面發展。
1.從家庭層面講
家長外出打工為的是能夠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質條件,為孩子營造一個無憂的生存環境。然而卻很少有人意識到陪伴孩子成長,給予他們無私的愛,是永遠也無法用金錢來替代的。因此,父母應該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加強與孩子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家長不僅要承擔起養育孩子的責任,更要做塑造孩子靈魂的導師。
教會孩子學會愛,用愛來解決社會問題。用愛來塑造孩子的人格,給予他們關懷與幫助。教會孩子學會愛的前提是用愛來培養自己的孩子,此愛非“溺愛”,而是通過了解孩子的思想動機,教給孩子善惡的評判標準,將心比心,使孩子能夠用愛來解決社會問題。在遇到問題時,能夠向家人傾訴或求救,保持愉悅的心情,有明確的學習目標,遠大的理想抱負。
摒棄農村陋習,樹立良好的疾病防護意識。農村陋習不但阻礙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還會妨礙新生代兒童的成長。在關注留守兒童的健康問題時,應該先對主要監護人進行思想的“破冰”,打破傳統的“扛病”觀念,為兒童的疾病治療撐好思想上的“安全傘”。家庭內部的自制和合理的協調分工,可以為留守兒童的疾病控制和預防提供積極的心態基礎。人性本身是脆弱的,更何況是一個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的疾病兒童,對于他們,應多一份關愛和呵護,少一份斥責和冷漠。
通過電話等信息技術,加強與孩子間的情感聯絡。當代,信息技術正在快速發展,網絡、電信等正處于技術爆炸式地發展。在外打工的父母應借助電話或者電腦等信息技術,定期與留守在老家的孩子進行溝通。可以通過問答等形式來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適當地做出引導和鼓勵,通過實物或貨幣的形式來獎勵孩子在某些方面表現突出的地方。讓他們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樣做雖然不能夠近指,卻能夠遠觀。
2.從社會層面講
社會的本質是人和組織形式。通過借助社會的力量,可以緩解留守兒童的相關問題,通過調動社會資源,可以為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提供物質的保障。可以通過完善學校教育體制、借助慈善機構力量和建立健全志愿者服務體系加強留守兒童的管理和相關問題的解決。
學校應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注,正視留守兒童問題。通過信息登記、走訪等方式了解學校內部乃至各個班級內部的留守兒童數量,由有心理輔導經驗的教師組成留守兒童心理輔導組織,對兒童的心理問題進行輔導和幫助。通過有關安全話題的板報活動、演講活動和班會的開展,加強留守兒童的安全意識。教師是學生的第二任父母,他們的關心和愛護在孩子的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為人師表,不應該有歧視和蔑視留守兒童的觀念,應該尊重留守兒童的隱私,幫助留守兒童克服生活上和學習上的困難。同時,班主任要組織好留守兒童的家訪活動,應正視這些兒童的相關問題,將鼓勵和期待滲透到孩子的心目中,幫助他們成長和成才。
借助慈善機構的力量,為留守兒童提供適時的幫助。慈善機構是非營利性組織,它們組織的活動帶有一定的公益性和社會影響力。中國青少年基金會是中國十大慈善機構,成立于1989年,以促進中國青少年教育、科技、文化、體育、衛生、社會福利事業和環境保護事業發展為宗旨。[6]通過開展有益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活動,引導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消除其自殺等消極的念頭。通過希望工程等的建設,為貧困地區的留守兒童創造上學的可能。
建立健全志愿者服務體系,為留守兒童送去關愛和溫暖。志愿者在為留守兒童送去學習用品、體育器材等物資時,還要關注孩子心靈的需要。對于處在成長期的孩子來講,靈魂的引導者才是他們所需要的。通過提高志愿者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采取玩游戲、講故事、表演歌舞等形式來開闊孩子們的視野,激勵孩子們努力學習,讓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立志做一個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給孩子傳遞一些正能量。也許在不輕易間一句鼓勵的話語,一句輕聲的問候,一個甜美的微笑,都有可能成為改變孩子一生的轉折點。
3.從政府層面講
政府是國家的行政機關,維護著社會秩序的穩定運行,在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過程中,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民政部已與教育部、公安部等決定今年開展留守兒童全面摸底排查工作,從而實現精準幫扶。政府通過社會制度的頂層設計與改革層面,著眼于留守兒童數量的減少,正如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所提到的,到2020年使農村兒童留守現象明顯減少。它需要的是打破城鄉二元格局與戶籍政策等阻礙家庭“團圓”的制度壁壘。[7]
完善立法,打擊侵害留守兒童權益的行為。從法律層面上為留守兒童提供制度的保障,加強執法力度,嚴厲打擊侵害留守兒童權益的違法行為,如性侵、蓄意傷害留守兒童等行為。從完善制度到嚴厲執行的過程,需要立法機關、執行機關和監督機關的配合。不但要注重維護留守兒童的權益保護,還要關注留守兒童后期的心理恢復問題。
加快戶籍改革,為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提供契機。二元經濟體制促成了城鄉二元結構,固化了城鄉戶籍制度,引發了許多的社會問題。其中,留守兒童問題是重要的社會問題之一。通過加快戶籍制度的改革,逐步消除城鄉差距,有利于解決留守兒童的相關問題。城鄉戶籍制度是特定歷史時期和特定階段出現的問題,雖然無法通過速成化的措施加以解決,但是可以采取漸進式的方法來解決戶籍制度引發的留守兒童問題。在現階段,可以借鑒上海的方式,改“戶籍制”為“居住地制度”。實施流動兒童的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學校為主”的政策。加大對民工子弟學校的扶持力度。[8]
健全兒童福利,為留守兒童提供福利保障。兒童福利是社會福利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孤兒收養、托幼事業等。在深化改革的路上,應該注重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大農村學前教育的資金投入,通過減免稅收和增加教職工的福利待遇,兒童入學減免學費等措施,實現農村學前教育的快速發展,構建和諧的社會環境。
發展農村經濟。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重要措施之一便是發展農村經濟,農村經濟的發展能夠帶動就業的增加,進而吸引農村青年在居住地就職,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減緩勞動力的流動速度,緩解留守兒童問題的加重。鄉鎮政府通過員工社會保險的繳費優惠,廉價的土地租金及稅收優惠政策吸引企業入駐本地,增加就業崗位,拉動經濟發展。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使物質性配套設施能夠滿足當地人民的生產和生活需要。
兒童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是未來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因此,應適時適地地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同時,留守兒童問題也是進一步深化社會經濟發展而需解決的迫切問題。通過家庭、社會和政府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為留守兒童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為他們的成長成才提供制度、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讓他們保有和同齡人一樣的童真,能夠快樂健康地成長,最終能夠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而不是成為家庭之痛和社會之殤。
[1]文靜.三部門將摸排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定期公布數據[N].京華時報(北京),2016-03-30.
[2]陳蕎.農村留守兒童教育調查:三成兒童有心理問題[N].京華時報,2010-05-26.
[3]蘇琳.全國婦聯發布《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N].中國經濟網,2013-05-10.
[4]邵福泉,蘇虹.某農村地區留守兒童自殺意念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安徽預防醫學雜志,2011(4).
[5]鄔志輝,李靜美,陳昌盛.農村留守兒童自殺現狀:長期得不到父母關愛[N].中國青年報,2016-04-28.
[6]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http://baike.so.com/doc/6635434-6849241.html.
[7]朱倡俊.摸底留守兒童數量,更要看到“人”與問題[N].中安在線-江淮時報(合肥),2016-04-01.
[8]陳麗麗.關注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J].觀察與思想,2006(22).
(作者單位:河北工業大學)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7.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