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勝

[摘要]目的 探討智能機器人三叉神經3D導航下經圓孔治療三叉神經痛第Ⅱ支臨床研究。方法 選擇2014年1-12月在我院治療的三叉神經痛患者278例的臨床資料為研究對象。在智能機器人三叉神經3D導航下行射頻治療。觀察患者臨床療效。結果 278例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圓孔穿刺時患者穿刺操作后與操作前比較,平均動脈壓顯著升高,心率也顯著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熱凝損毀時,在不同的溫度下,操作后與操作前比較,患者平均動脈壓均顯著升高,心率也均顯著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術后不同時間點疼痛緩解程度分布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及術后7個月,患者生活質量各方面受干擾程度得分均顯著低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食欲、與人交往、生活興趣等方面術后7個月得分較術后3個月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時間點疼痛NRS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術后7d、3個月、7個月評分顯著低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 智能機器人三叉神經3D導航下經圓孔治療三叉神經痛第Ⅱ支定位準確,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智能機器人三叉神經3D導航系統;射頻治療;三叉神經痛
[中圖分類號]R745.1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6)06-121-04
三叉神經痛是一種局限于三叉神經分布區的疼痛,呈突發性、短暫性、陣發性劇烈疼痛,反復發作。三叉神經痛的發病機制還不明確,多單側發病,雙側少見。臨床診斷主要是靠典型的臨床表現,目前尚無病理學、實驗室方面的客觀輔助診斷指標,也無陽性神經體征。臨床治療可分為內科治療及外科治療。大多患者內科治療效果差,需要外科治療。而外科治療穿刺靶點的精準定位是成功治療的關鍵。我院引入智能機器人三叉神經3D導航技術用于三叉神經痛射頻治療的輔助定位,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12月在我院治療的三叉神經痛患者278例的臨床資料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04例,女174例,年齡48-79歲,平均(64.8±8.4)歲。其中193例為右側,85例為左側;所有患者均為第Ⅱ支病變。病程2-9年。145例患者發病前有明顯的誘發因素,109例患者有扳機點。本次納入研究的患者均經其他治療方法復發而再次就診。排除穿刺部位有感染者,有系統性疾病患者,有精神病病史者,有麻醉藥物濫用史者,有凝血機制異常的患者。
1.2治療方法
1.2.1術前準備 完善術前準備及術前檢查。簽訂知情同意書。術前禁水4h,禁食8h。
1.2.2手術方法 (1)醫生要熟悉機器人輔助定位具體操作步驟,該系統由頭部標志物、圖像傳輸設備、主控計算機、以及智能機器人等部分組成。(2)通過頭部標志物實現無框架治療靶區定位:首先在患者頭部貼附3~4個標志物,代替立體定位框架,進行CT/MRI掃描。(3)三維重建虛擬治療定位空間,將CT/MRI圖像通過多重輸入方法輸入主控計算機,進行三維重建,獲得虛擬治療定位空間。醫生在虛擬治療空間內標識治療區域,確定治療靶點,規劃穿刺路徑。(4)固定現實治療操作空間:機器人施術時患者的頭部即為現實治療操作空間,為保證空間與機械臂的相對位置不變,本系統可采用塑型枕來固定患者頭位,形成一個穩定的現實治療操作空間。(5)用注冊標志物實現虛擬與現實空間相互對應:當機器人的位置與患者頭部相對固定后,以機械臂的工作尖端分別點觸患者頭上的標志物點,與虛擬治療空間的標志物點對應注冊,即可實現虛擬治療定位空間與現實治療操作空間的對應。(6)提供準確3D導航和治療操作平臺:完成兩個空間的相互對應(注冊)后,機器人的操作路徑即顯示在虛擬治療定位空間內。當機器人的操作路徑與治療規劃路徑相吻合時,即鎖定機械臂。機械臂的末端作為治療操作平臺,可導入各種相應的治療器械,如穿刺針等,進行各種治療操作。(7)治療結束:逐步停止機器人操作過程,治療結束。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經圓孔穿刺路徑手術。術前了解圓孔解剖結構,注意骨性標志,穿刺點選擇在顴骨下,顴頜縫下端的外下方0.5~1.0cm處,絕緣穿刺針在3D導航引導下穿刺進入圓孔后,回抽無出血,無腦脊液流出。插入射頻電極針,確定電極尖部、位置,給予電刺激,患者出現上唇、顴面部麻木,異物感,則確定到達位置。0.2mL的2%利多卡因注射液注入,無法誘出原有的疼痛等癥狀后,進行射頻溫控熱凝治療。
1.3觀察指標
記錄患者術前術中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記錄穿刺、不同溫度熱凝毀損時血流動力學變化。分別與術前、術后第7天、第3個月、第7個月采用NRS方法評價患者疼痛程度,0~10分,無痛為0分,劇痛為10分。計算術前及術后不同時間點同城差異情況。疼痛緩解評價:未緩解,緩解1/4~1/2為輕度緩解,減輕1/2-3/4為中度緩解,緩解超過3/4以上為明顯緩解,疼痛完全消失為完全緩解。評價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包括睡眠、食欲、日常生活、生活興趣、精神狀態、與人交往等方面;無干擾為0分,干擾最嚴重為10分。治療1個月后疼痛出現,NRS 3分以上為復發。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F檢驗及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術中血流動力學變化
278例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術前及術中患者心率、平均動脈壓、血壓變化見表1。穿刺時患者穿刺操作后與操作前比較,平均動脈壓顯著升高,心率也顯著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熱凝損毀時,在不同的維度下,操作后與操作前比較,患者平均動脈壓均顯著升高,心率也均顯著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2.2治療后疼痛緩解情況
術后不同時間點疼痛緩解程度分布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9.672,P=0.139>0.05)。見表2。
2.3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價
術后3個月及術后7個月,患者生活質量各方面受干擾程度得分均顯著低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食欲、與人交往、生活興趣等方面術后7個月得分較術后3個月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治療后不同時間點疼痛程度比較
術前疼痛NRS評分(8.4±2.2)分,術后7d(1.8±0.5)分,術后3個月(2.1±0.6)分,術后7個月(2.2±0.7)分。不同時間點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1902.5,P<0.01);術后7d、3個月、7個月評分顯著低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3.討論
三叉神經痛是最常見的腦神經疾病,以一側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內反復發作的陣發性劇烈痛為主要表現,國內統計的發病率182/10萬,發病率可隨年齡而增長。三叉神經痛多發生于中老年人,右側多于左側。該病的特點是:在頭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內,發病驟發,驟停、閃電樣、刀割樣、燒灼樣、頑固性、難以忍受的劇烈性疼痛。說話、洗臉、刷牙或微風拂面,甚至走路時都會導致陣發性時的劇烈疼痛。疼痛歷時數秒或數分鐘,疼痛呈周期性發作,發作間歇期同正常人一樣。右側多于左側,疼痛由面部、口腔或下頜的某一點開始擴散到三叉神經某一支或多支,以第二支、第三支發病最為常見,第一支者少見。其疼痛范圍絕對不超越面部中線,亦不超過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偶爾有雙側三叉神經痛者,占3%。本研究納入的研究均為第Ⅱ支。經皮穿刺神經節射頻熱凝損毀技術是治療三叉神經痛的有效方法,具有簡單、安全、療效確切等優點。術前術中定位是治療成功的關鍵。
我院引入智能機器人三叉神經3D導航技術用于三叉神經痛射頻治療的輔助定位,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本次的研究結果顯示,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在治療后,患者生活質量顯著提高,疼痛程度顯著下降,隨訪7個月,術后不同時間點疼痛緩解程度分布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療效穩定。術后隨訪7個月,無復發的患者發生。
智能機器人三叉神經3D導航技術是利用在患者頭部標志物(marker)的方法,替代定位框架,進行三維CT/MRI掃描,三維重建患者的影像學資料,創建虛擬治療空間。通過注冊識別標志物,實現虛擬治療空間與機器人現實操作空間的簡易映射,這樣醫生就可以在虛擬治療空間規劃治療路徑及穿刺靶點,智能機器人則按醫生的規劃,在現實操作空間進行三叉神經3D導航定位,輔助完成各種復雜、疑難類型的三叉神經痛射頻治療。
綜上所述,智能機器人三叉神經3D導航技術下射頻治療三叉神經痛能夠精確定位,提高手術成功率,提高熱凝損毀的精確度,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及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