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權 何容涵 李智勇



[摘要]目的 探討關節鏡下切除胭窩囊腫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2月采用關節鏡下切除胭窩囊腫32例(均為單側胭窩囊腫)患者,左膝11例和右膝21例,術前均行膝關節MRI檢查,觀察膝關節內病變及囊腫范圍。術中處理膝關節腔內病變后,刨削切除囊壁,所有操作均在關節鏡下進行。術后采用Rauschning和Lindgren標準來評價術后臨床效果。結果術后隨訪8~10個月,無復發病例,根據Rauschning和Lindgren評分標準:0級28例,I級3例,Ⅱ級1例。術后0級患者較術前明顯提高,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51.23,P<0.01)。結論 關節鏡下切除胭窩囊腫方法可行,安全可靠,療效滿意。
[關鍵詞]胭窩囊腫;關節鏡;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68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6)06-186-03
胭窩囊腫是胭窩內滑液囊腫的總稱,一般是由于滑囊無菌性炎癥積液引起,或繼發于關節內部病變,是骨科常見疾病。目前胭窩囊腫的主要治療方法為切開切除囊腫,但術后囊腫復發率較高,且傳統切開手術創傷大,術后患者疼痛明顯,導致患者行膝關節功能恢復鍛煉的時間延遲,且術后腘窩手術區域可能因瘢痕組織攣縮,進一步加劇膝關節功能的惡化,再者囊腫毗鄰腘窩內的神經、血管,手術有造成神經及血管損傷的。我院在2013年1月~2014年2月期間,采用關節鏡下切除胭窩囊腫治療32例患者,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骨科2013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32例于關節鏡下切除腘窩囊腫手術的胭窩囊腫患者,其中男15例、女17例,年齡32~46歲。所有患者均與術前行膝關節MRI檢查以確定腘窩囊腫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其中左膝11例,右膝21例。
納入標準:(1)經確診為胭窩囊腫并合并關節內病變,且胭窩囊腫與膝關節腔相通;(2)出現胭窩處疼痛不適、活動后即感腫脹、膝關節屈伸受限等癥狀,臨床癥狀需達到Rauschning和Lindgren標準Ⅱ級或Ⅲ級。
Rauschning和Lindgren標準為:無腫脹和疼痛,活動不受限為0級;輕度腫脹和(或)在劇烈運動后胭窩處有緊張感,活動輕度受限為I級;正常活動后既有腫脹和疼痛感,且活動受限<20°為Ⅱ級;休息時出現腫脹和疼痛感,活動受限>20°為Ⅲ級。本組病例依據此標準分為I級12例;Ⅱ級20例。
1.2手術方法
采用椎管內麻醉,麻醉見效后取平臥垂腿位,氣囊止血帶綁扎于大腿根部。常規行膝關節前內側與前外側入口,采用關節鏡(smith&NephewArthroscopes System系統)自膝前外側進入,依次探查膝關節,處理關節內病變。膝關節屈曲90°,關節鏡從髁間窩內側進入膝關節后側關節間室,探查胭窩囊腫與膝關節腔之間的通道,先用交換棒向胭窩內側方向穿刺后側關節囊進入胭窩,置入關節鏡檢查確認在胭窩囊腫腔內,另經后內側入路置入刨刀(圖1)。如手術中此通道不明顯,尋找困難,可先于囊腫內注射亞甲藍(圖2),再置入關節鏡查找位于腓腸肌內側的橫向裂隙樣結構。切除可視范圍的囊壁,建立雙通道以減少術后復發(圖3-4)。無菌生理鹽水沖洗全膝關節腔后縫合切口。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術中發現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膝關節內病變,最常見為骨關節炎,為25例。患肢術后均予彈力繃帶加壓包扎,術后住院3~5d,平均4d。術后未發生傷口感染、皮膚壞死、血管、神經損傷等并發癥。術后隨訪8-10個月,囊腫均無復發,其中25例患者術后關節疼痛基本消失,5例關節疼痛明顯緩解。術后Rauschning和Lindgren評價結果顯示:0級28例(87.5%),I級3例(9.3%),Ⅱ級1例(3.2%),術后0級患者較術前明顯提高。術前術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51.23,P<0.01)。見表1。
3.討論
胭窩囊腫一般是由于滑囊無菌性炎癥積液膨脹而由深部向后突出,或繼發于膝關節內部疾病而產生的滑膜腔的滲出物,最早在慢性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中發現并報道。1994年Baker初步提出了腘窩囊腫與膝關節內部病變存在聯系的觀點。腘窩囊腫可發生于各年齡段,總體上其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高而增加,成人好發于50歲之后的人群,少年兒童中發病率較成人低,但也時有發生。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胭窩囊腫成人的發病率為5%-19%,是骨科的常見病。
后天性胭窩囊腫多與膝關節內病變有關,Johnson LL等于1997年對膝關節內病變引起胴窩囊腫的頻率做了初步統計,結果顯示引起胭窩囊腫的膝關節內病變依次為骨關節炎、內側半月板撕裂、游離體、水腫、髕股關節軟骨損傷,分別占81%、68%、38%、35%及30%。而Cho等通過分析105例胭窩囊腫患者的病歷資料,結果顯示,引起胭窩囊腫最常見的病變為半月板撕裂,為47%,骨關節炎僅為40%。雖然兩個研究結果有差異,但均證明了胭窩囊腫多與膝關節內病變有著密切的聯系,本次研究結果與其一致,提示治療胭窩囊腫時應重視膝關節內病變的治療。
傳統經典胭窩囊腫切除術常采用開放性手術,在胭窩部做“S”形切口,但胭窩囊腫位置較深,導致手術切口較大(約7~8cm長),且術后局部易發生瘢痕粘連,不僅影響膝關節功能,還影響美觀。研究認為胭窩囊腫的治療關鍵在于部分或全部切除囊壁,同時治療膝關節腔內相關病變并改變關節腔與后方滑囊的單向流動機制。通過關節鏡治療胭窩囊腫,可將膝關節腔后間室連接孔擴大約5mm,使關節液可在關節腔與囊腫區雙向流動;同時可處理關節內病變,減少關節內滲液產生,緩解關節腔及腘窩內壓力,進而減輕胴窩囊腫的臨床癥狀。
本次研究中采用椎管內麻醉關節鏡下后內側入路胭窩囊腫切除術的方法對經MRI檢查后的患者進行治療,所有患者的平均住院實際為4d,與傳統手術方法比較,此法具有以下有點:(1)對機體創傷小、術后恢復快;(2)由于關節鏡下可清晰觀察膝關節內病變,準確辨別囊腫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可減少相應血管及神經的損傷;(3)在清理后方組織后,如若觀察到膝關節腔與囊腫之間的通道,則可擴大通道;(4)關節鏡下手術無需變換體位,大大減少手術時間。同時本研究也存在一些缺陷:(1)本研究使用的是30°型關節鏡,在經膝關節腔后問室探查囊腫時,視野仍顯得不夠開闊;(2)術后隨訪時間稍短,難以了解患者術后的長期預后;(3)納入的病例數量偏少。
綜上所述,確定胭窩囊腫患者是否合并膝關節內病變,并結合患者膝關節內病變通過關節鏡手術進行治療,可取的滿意的效果,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