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意

摘要:非洲大蝸牛是一種世界性檢疫害蟲,具有極強的繁殖能力和抗逆性,食量大且寄主廣泛,現被我國列為二類進境植物檢疫對象。文章通過分析非洲大蝸牛目前的分布情況、傳播、危害特性,提出了加強檢疫力度、化學防治、人工防治、物理防治等防治措施,旨在為對未發生地在引入和防治非洲大蝸牛提供參考資料。
關鍵詞:非洲大蝸牛;分布;特性;危害;防治方法
中圖分類號:S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374(2016)01—0046—03
非洲大蝸牛Achatina fulica Ferussac,又名褐云瑪瑙螺、露螺、東風螺、菜螺、花螺和法國螵,屬軟體動物門Mollusca、腹足綱Gastropoda、柄眼目Stylommatophora、瑪瑙螺科Achatinidae、瑪瑙螺屬Achatina的一種貝類生物。非洲大蝸牛是世界性的檢疫有害螺類,主要危害熱帶和亞熱帶的園林綠化植物和農林作物。1992年為我國的二類進境植物檢疫對象。目前,該螺已擴散至我國廣東、香港、云南、廣西、湖南、福建及臺灣等地,并對當地的環境造成了較大的破壞。鑒于該螺具有極大的危害性,筆者對其形態識別特征、分布和傳播、為害及防治方面的研究進行了綜述。
1形態識別
非洲大蝸牛與一般的蝸牛相比,體型較大,體長約7-8cm,最大可達20cm,殼質稍厚。從外部形態特征上看,螺體呈卵圓形,螺旋部呈圓錐形,體螺層龐大,殼頂尖的縫合線明顯,殼面多數呈黃色或深黃底色,帶有焦褐色霧狀花紋,體螺層上的螺紋不明顯,殼口外唇易碎,內唇呈“S”型。
2分布及傳播
2.1分布
非洲大蝸牛原產于非洲東部沿岸坦桑尼亞的桑給巴爾、奔巴島,馬達加斯加島一帶。非洲大蝸牛作為人類的食物或其他用途被全球各地引入,現已擴散到全球各洲(見表1),并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較大的影響。
2.2傳播特性
非洲大蝸牛的傳播主要以自然和人為傳播為主。由于非洲大蝸牛的爬行速度有限,自身擴散能力較低,因此其傳播方式主要以人為傳播為主。據2013年8月31日香港《文匯報》報道,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近兩年來遭受大量的非洲大蝸牛的入侵,當局認為這是由當地的一個宗教組織為用于宗教儀式而引入的。在中國,該螺首次在廈門大學校園內被發現,認為是從新加坡運回的植物中夾帶著非洲大蝸牛的卵和幼螺而繁殖起來的,目前該螺已在我國境內部分省市廣泛傳播和擴散。2012年1月6日,廣東東莞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對從多哥進境的原木施檢時,發現了非洲大蝸牛,為了防止疫情傳人,東莞局及時對該批原木實施了熏蒸處理。由此可見,由人為傳播造成的非洲大蝸牛的傳播是該物種擴散的主要方式。
3危害
3.1破壞生物多樣性
非洲大蝸牛作為外來入侵物種,在成功入侵后,不僅對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對物種的多樣性也產生一定的威脅,并造成嚴重的生物污染。目前,非洲大蝸牛在云南已經對200多種植物產生危害,并排擠本地土著物種,嚴重威脅當地的物種多樣性。經調查,非洲大蝸牛在云南發生的蝸口密度最多可達到80頭/m2以上,作物的受害程度平均為15.4%,隨著非洲大蝸牛發生面積的不斷擴大,不僅嚴重影響當地植物的正常生長,還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原有植物群落的物種多樣性。
3.2危害農作物
非洲大蝸牛食性廣,危害蔬菜、花卉、甘薯和花生等草本、木本和藤本共500多種植物,被人們稱為“田園殺手”。據報道,非洲大蝸牛可取食黃瓜、西瓜、仙人掌、玉米和甘蔗等20多種農作物的葉片,造成農作物減產或絕收。在種群爆發區,其在園林和花卉等觀賞性植物上產生的大量排泄物和爬行留下的白色粘質性痕跡嚴重影響其觀賞價值。
3.3危害人、畜健康
非洲大蝸牛是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尤其是傳播結核病和嗜酸性腦膜炎。據報道,非洲大蝸牛是一種能引起人體腦膜炎線蟲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的中間寄主。非洲大蝸牛的體內有多種寄生菌,其中90.9%的個體攜帶有Pseudononas,30.9%的個體有Gitrobacter sp.,20.9%的有Enterobacter sp.,20.6%的有Proteus sp.,19%的有Serratia sp.和Bacillus sp.等。此外,已經死亡的非洲大蝸牛會招引Pvcnona屬和Lucilia屬的蒼蠅,而這些蒼蠅與傷寒病的傳播有關。
4防治
4.1加強檢疫力度
由于非洲大蝸牛主要依靠人為傳播。因此,加強進口貨物和交通運輸工具的檢疫力度,防止該螺卵、幼體以及成螺隨觀賞植物、原木、模板、集裝箱和機械設備的包裝箱傳人和擴散,是阻止其大面積傳播的關鍵措施。
4.2化學防治
目前,生產中常用的防螺藥劑主要是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和有機磷,以及蝸克、滅蝸凈、多聚己醛、殺蟲磺、硫丹、巴克、異唑磷和梅塔等。在農作物種植區,用5%梅塔顆粒劑進行誘殺或用70%貝螺殺可濕粉防治。此外,用5%的聚乙醛藥丸或使用2份石灰粉、1份砷酸鈣撒施對土壤進行消毒,也可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雖然化學藥物防治能很好的控制非洲大蝸牛數量,但由于其對農田作物的污染和危害較大,故不建議優先采用。
4.3人工防治
清潔田園,改善栽培管理,并輔以人工防除,或直接用生石灰粉撒施,此方法是治理非洲大蝸牛傳播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同時,也可以根據非洲大蝸牛喜濕怕水的特性,在有條件的地方實行水旱輪作,改變其棲息場所,降低其種群基數。
4.4物理防治
用3伏交流電或直流電或10伏脈沖電制成雙層偶極電網,作為誘捕器誘捕非洲大蝸牛;在田間挖灌石灰水隔離溝或施放石灰作為保護帶;用柴灰、砂水、水泥三合土制成的pH值11.5障礙物等具有一定的效果。
5結論
非洲大蝸牛自入侵我國以來,已有70余年的歷史,對我國多地的生物多樣性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甚至威脅人類的健康。因此,相關檢疫部門要做好宣傳工作,提高民眾的警惕性,同時對非洲大蝸牛實施嚴格的檢疫制度,是防止其進一步擴散的有效措施。對已發現非洲大蝸牛但未大面積擴散的地方實施人工捕殺、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控制褐云瑪瑙的進一步擴散。此外,在生物界的入侵鏈式結構中,早期發現是關鍵,所以應注意加強對非洲大蝸牛的入侵分布地、生理習性、傳播途徑和防治方法等信息的收集,并建立相應的數據信息系統,建立科學的預警系統機制,對未發生地在引入和防治非洲大蝸牛上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同時也可提供早期的預警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