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軍軍
緬甸民族是一個樂觀開朗的民族,反應在節慶上就是一年十二個月每個月都有傳統節日,其中與水關系最為密切的有潑水節、浴榕節和賽船節。
緬甸民族是一個樂觀開朗的民族,喜歡熱鬧,反應在節慶上就是一年十二個月每個月都有傳統節日,所以又有十二月節慶之稱。這些節日按緬歷時間順序排列,一月有潑水節,二月有浴榕節,三月有僧侶考試節,四月有夏安居節,五月有抽簽布施節,六月有賽舟節,七月有點燈節,八月有公德衣節、織不餿袈裟節及光明節,九月有敬神節及作家節,十月有賽馬節,十一月有糯米糕節,十二月則有堆沙節。其中與水關系最為密切的有潑水節、浴榕節和賽船節。
緬歷一月在緬甸語中意為摘糖棕果之月,換歲之月。世界上幾乎每一個民族都有在舊年逝去新年將至之際,按照自己的民族文化慶祝新年的習俗。對緬甸人民而言,潑水節就是他們的傳統新年。潑水節是緬甸的傳統年會,一般在緬歷一月份(公歷四月中旬)舉行。潑水節是在佛教文化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潑水節在緬甸語中意為“過渡”、“轉換”,這個詞來自梵文,意為物轉星移。緬甸的潑水節一共4天,即帝釋天下凡前日、下凡日、停駐日、回天日,之后便是新年第一天。緬族人認為,在潑水節期間,帝釋天會從忉利天下凡到人間,懲惡揚善,所以人們就用潔凈的水相互潑灑,將過去的污穢與罪惡統統洗刷干凈,迎接嶄新而充滿希望的未來的一年。
潑水節的來由傳說不一。一種傳說是來源于印度,由印度釋迦王族的潑水習俗演變而成。相傳,迦毗羅衛國的釋迦王族生性好玩,他們在大湖邊修建行宮玩水嬉戲。后來王族們為湖水吸引,長住行宮,不愿再回迦毗羅衛國。釋迦族人從印度遷入緬甸,建立太公王國后,不忘舊俗。蒲甘那羅波帝悉都時期,國王、王后、王妃下到伊洛瓦底江,行嬉水之樂。后世國王繼承了這一活動。另一種傳說是人間有一星象大師名迦瓦拉邁,很有學問。一次帝釋天和梵天卜卦,因卦象爭執不休。無奈之下,他們下凡請迦瓦拉邁仲裁,并約定勝者取下輸者的頭。星象大師判帝釋天勝。帝釋天不愿砍下梵天的頭,梵天為守誓約,自己砍下頭顱。由于梵天的頭火氣太旺,放入大海則海水燒干,置于大地則大地一片火海。帝釋天只好叫來包卡、拉什卡等7位仙女輪流抱頭。梵天的頭從一位仙女轉到另一位仙女手中,正直人間一年。后來,帝釋天拿來一只象頭,安在梵天身上,用水一潑,梵天便復活了。此后,到換歲之際,人們都要潑水以示消災納福,滌除舊年的晦氣,迎接新年。緬族人認為,清涼、潔凈的水可以起死回生,給人帶來吉祥和幸福。
有學者認為潑水節除了和緬族信仰佛教有關之外,還與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有關。緬族歷來相信大地、虛空、森林、山谷、村寨、家宅都有精靈,均須按一定的儀式進行祭祀。潑水節原為了祭祀一切鬼神之王“塔伽王”。塔伽即蛇,是印度神話中司雨的因陀羅大神。潑水節反映了人們對司雨者的敬畏與崇拜。
緬族新年潑水的習俗始于太公國達佳達吉溫王時期,到蒲甘王朝時期已大規模舉辦潑水節。緬王時期潑水比較文明,人們在銀缽中放入清水和香料,用番櫻桃樹枝蘸水輕輕地灑到對方的肩上、頭上以表示祝福。如果小伙子想往姑娘身上灑香水,必須事先征得姑娘父母同意才行。現在,緬族過潑水節與過去大不相同。潑水節前日,急不可耐的民眾有的已經開始潑水了,人們用桶、水槍、盛有水的塑料袋互相潑灑。人們穿得漂漂亮亮,載歌載舞外出潑水。緬族聚居的地區,除了市政有關部門搭的潑水彩棚外,各家各戶都在自己的門前擺上大大小小的盛水器具,相互潑灑、盡情嬉鬧。有關部門還組織很多表演隊伍,在潑水站旁表演歌舞。人們傾城出動,相互潑水、觀看節目、狂歡無比、熱鬧非凡。
古代,潑水節有10忌:忌憂郁;忌淫欲;忌食肉;忌飲酒;忌嗔怒;忌斗毆;忌打扮;忌伐木;忌開市;忌購物。現代緬族人過潑水節,對于千百年來遺留下來的禁忌已不是那么重視了,但忌開市和忌購物的傳統還被保留著。潑水節前夕,市場上十分熱鬧,人們忙著購買各種物品,備足節日所需。節日一到,所有商店都關門閉戶了。
傳統上,潑水節還是人們行善的日子。潑水節期間,人們以街區、村寨為單位搭起牌樓彩棚,用糕點、湯圓、魚湯米線招待四方來客,向僧侶施齋,進行布施活動。各家各戶在自家房門上掛上消災的番櫻桃樹枝,到佛廟拜佛、浴佛、守戒、打掃廟宇、聽經、放生。敬老活動包括為長輩洗頭、剪指甲,為長輩沐浴等等。
緬歷二月在緬語中意為缺水月。浴佛節也叫浴榕節,在緬歷二月月盈日舉行。緬歷二月月盈日是釋迦摩尼前世接受燃燈佛預言啟示、悉達多出生、受四諦成佛、涅槃和菩提樹出土的日子。每當緬歷二月月盈日到來之時,人們都要去佛塔禮拜,給菩提樹澆水、浴佛。菩提樹對于佛教徒而言是十分神圣的,它是佛的象征。當年,釋迦摩尼在尼連禪河邊苦行林中的一棵菩提樹下潛心冥想、靜思人生之道,最后得道、覺悟成佛。因此,每一座佛塔都種有菩提樹。人們對菩提樹倍加愛護,從不砍伐。
緬甸的菩提樹是由僧侶們從錫蘭帶入的,史書中有那羅波帝悉都時期僧侶波勞信赴錫蘭求菩提樹種獻于王的記載。緬甸的浴榕習俗始于蒲甘王朝。邦牙朝時期(14世紀初),浴榕開始成為一個正式的節會。人們浴榕的目的有兩個:一是使樹長青;二是求雨祈豐年。
浴榕節當日,人們一大早就聚集在榕樹下,早上6點按順時針方向繞樹一圈,6點半司儀宣布浴榕活動開始。先恭請眾神下凡,然后僧侶要持戒、頌偈陀和講法,再獻浴榕水,長者宣布浴榕。這時,由32位打扮成梵天、帝釋、龍、妙翅鳥模樣的演員分4組在榕樹周圍站好,再由8位身著民族服裝的長者走到樹下,念頌偈、給榕樹澆水,之后64位少女念祈禱八字偈,送梵天回府。眾人大念三生善哉后敲鐘磬一下,宣布儀式結束,眾人澆水浴榕。由浴榕節派生出的習俗有獻涼水罐。人們認為施水的好處有:長壽、美麗、富有、聰穎、強壯、得名望、侍從多、潔凈、快步如飛、不缺水。
緬歷六月在緬語中意為宜人之月,此時河面風平浪靜,天工圖顯示為以右手持稻、左手撐油燈的乘船少女形象。緬歷六月初八、十五、二十三舉行賽船節。賽船之日,岸上人山人海。比賽按船的類別、大小分組進行。賽船在緬甸各地都有,一般以社區、村寨為單位比賽,比賽距離長短不一。比賽時,常有文藝表演。古代賽船前,有全村人上山選上好樹木做船的習俗。選木坐船時,女子、家中有病人者、喪妻者不能接近。造船時還要殺雞祭船。船做好后,要在船身上繪圖裝飾,選吉日下水試船。
如今,緬族賽船習俗雖已逐漸消失,但政府每年仍在仰光甘道枝湖組織龍舟比賽活動,一般持續一個星期。活動的開幕式和閉幕式場面非常盛大。以輝煌的傳統皇家大游艇、戰船和賽艇進行比賽為主要內容。戰船上載著漿手和武士,他們都穿著傳統服裝,隨著號子,整齊而有力地劃槳。甲板上還有舞臺,明星們在舞臺上向人們展示民族舞蹈。
(作者單位:云南林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