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永乾
為了全面系統地識別和評估Q公司目前所面臨的潛在風險,2015年4月~5月,我們組織開展了對Q公司的風險信息收集、篩查和分析工作。
一、Q公司的基本情況
Q公司是某上市旗下汽車零部件板塊的重要企業,是我國商用車零部件的生產基地和齒輪出口基地,產品適用于中高檔客車、中重型載貨車及各式專用車、特種車。公司曾獲得國家汽車零部件出口基地企業、中國客車工業優秀品牌、中國機械500強、中國“百佳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等多種榮譽。截至評價當年,Q公司受行業宏觀經濟形勢和競爭對手強勢擠壓等多重因素影響,主營業務收入同比下滑,虧損嚴重,生產經營面臨壓力和挑戰。
二、風險信息收集的范圍和方法
(一)風險信息收集的范圍
根據《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結合企業實際情況,我們設計了《風險信息收集清單》,從戰略風險、市場風險、營運風險、人力資源風險、法律風險、財務風險、其他風險7個方面設置了風險篩查點,對Q公司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收集、識別、分析和評價。
(二)風險信息收集與分析的方法
——高管層訪談;
——中層干部訪談;
——業務部門初步填寫《風險信息收集清單》;
——評價人員到業務部門進行訪談、查閱、復核相關資料。
風險分析的方法以定性分析結合定量分析進行。
三、Q公司的潛在風險及對策建議
我們對風險等級較高的風險點和與之關聯的中等風險點進行了整理、歸納。Q公司面臨的主要風險及對策如下:
(一)發展戰略目標及實現路徑有待調整優化
1.風險描述。產業政策層面:國家大力發展高鐵和軌道交通,新能源客車在市場份額不斷提高,沖擊了傳統的目標市場。行業形勢層面:目標市場規模有限,企業市場發展空間不夠;市場競爭加劇,主要競爭對手在目標市場不斷搶占市場訂單。企業產品成本及價格偏高,在技術、質量品牌的領先優勢有所削弱,在競爭對手低價沖擊時,有效的扼制手段不夠。企業在面臨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后,實現原定的發展目標面臨巨大挑戰,企業的發展戰略目標、實現路徑、保障措施等有待進一步研究、調整和優化。
2.對策建議。根據新的市場格局,積極開辟新能源、高鐵、軌道交通等新興市場,突破傳統市場約束,實現轉型發展。大力推進技術創新,加大新能源、動力總成等新產品研發力度,不斷進行升級換代。調整市場營銷策略,鞏固傳統市場主導地位,重點拓展新興市場和國外市場,優化產品銷售結構。認真研究和修訂企業發展戰略,明確發展戰略的方向、目標和實現路徑,充分調動一切可用資源為戰略發展服務。
(二)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能力有待提升
1.風險描述。從產品生命周期看,傳統主導產品逐步進入衰退期,隨著競爭對手的強勢進入,其對公司的貢獻逐步下降。近年研發的新產品處于培育和成長期,對公司的業績雖有貢獻,但批量不大,尚不足以支持企業走出困境。產品結構還不能完全滿足市場競爭的需要,需要加緊發展新能源、AMT等具有技術對比優勢的新產品,以滿足市場競爭的需求。產品研發雖然項目較多,但真正投放市場、形成批量為公司增加收入和利潤的新產品不多,研發能力有待提升。新產品開發周期較長,研制進度較慢,全新產品平均研發周期9個月以上,個別產品研制、驗證周期長達數年,快速響應和滿足市場需求的能力不足。
2.對策建議。開展產品發展戰略的研究,準確把握未來市場需求和產品技術發展趨勢,真正做到“生產一代、研發一代、儲備一代”,以有效的產品戰略支撐企業發展戰略。加快開發新能源、AMT新產品,優化和完善企業產品型譜,主動適應和滿足市場需求,培育和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培訓提升和外部引進等多種手段,提高研發人員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新產品研發成功率和市場投放率,使產品研發真正轉化為企業經濟效益。充分整合企業內外部資源,合理安排和組織,努力縮短新產品開發周期,對市場作出快速反應。
(三)產品質量出現下滑的苗頭和趨勢
1.風險描述。產品售后的零公里故障率、三包故障率,存在一定的波動,產品質量表現不穩定,質量損失在近三年呈現持續上升趨勢。百元銷售收入質量損失在近三年持續增長,公司內部質量控制存在疏漏,部分質量問題在內部的檢驗和控制環節未能及時發現,導致流向客戶造成損失。
2.對策建議。做好產品實現過程的質量控制,嚴格執行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按規定對不合格品進行標識、隔離、評審和處置;加強質量管理考核力度,對違反質量管理規定和體系文件的行為嚴格考核,造成質量損失的應追償到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加大產品自檢、巡檢、專檢的控制和把關力度,禁止不合格品流入下道工序;嚴格控制成品檢驗,將不合格品控制在企業內部。
(四)應收賬款占用偏高、逾期應收款比例較大
1.風險描述。企業的應收賬款與銷售收入的規模相比,占比高達32%,需引起充分重視,且應收賬款中,逾期應收賬款(按商務條件)占應收賬款總額的61%。逾期應收款中,逾期1年以上的存在回收困難的風險,應給予充分關注、加大回收力度。
2.對策建議。嚴格執行公司的應收賬款管理制度,做好對應收賬款的賬齡分析和逾期情況分析。對逾期應收款,采取高層走訪、催款函、法律函等多種形式催收。做好訴訟時效維護,確保時效不過期。銷售部門應加大對重點欠款客戶的關注跟蹤和催收力度,隨時掌握其經營和財務狀況,及時發現和化解風險。將貨款回收情況納入銷售人員業績考核并嚴格執行。
(五)對存貨資金占用的控制和分析有待加強
1.風險描述。截至評價時點,存貨資金2億多元,因歷史等原因成品資金占用較高(占比40%),存在極大的呆滯風險。對存貨資金占用情況的分析不夠系統、全面、深入,對存貨占用的合理性、庫齡分布情況無法作出準確判斷。
2.對策建議。在制定生產計劃、采購計劃過程中,生產、采購、物料管理等部門應加強協調配合,做好數量控制,嚴格控制存貨資金的占用水平,降低不合理、呆滯存貨占用。加強存貨管理,對存貨資金分類進行深入、全面、系統的分析,開展庫齡分析和呆滯存貨分析,為生產計劃、采購計劃提供可靠的庫存依據。做好成品存貨的處置力度,采取擴大銷售、返修改制、報廢等多種手段降低成品資金占用,降低呆滯風險。
(六)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潛在風險
1.風險描述。現有經營規模難以支撐較大的人員總量。截至評價時點,Q公司職工總數3000余人,其中不在崗人員占員工總數比例為29.6%,給企業帶來了較為沉重的負擔。人員結構性矛盾較為明顯,一般管理/技能人員過剩與核心骨干人員短缺并存;在崗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待提升、協同配合不夠;研發人才流失明顯,研發隊伍斷層、青黃不接。隨著國企混合所有制改制和三項制度改革的推進,薪酬、社保等深層次矛盾和歷史遺留問題顯化,局部出現怠工、上訪的潛在隱患依然存在,將對當期的生產經營和管理秩序產生負面影響,人事系統面臨較大的糾紛處置和化解的工作壓力。
2.對策建議??刂迫藛T總量,優化員工結構,嚴格控制后勤、管理和輔助類崗位的人員數量;規范設置從定額人員轉向非定額人員的門檻和條件,并嚴格加以控制。探索研發人員的薪酬模式和激勵機制,加快實施新產品效益提成獎勵和研發項目專項獎勵模式,并不斷調整優化,激勵研發人員的積極性??偨Y和完善現有的專業技術職務(非行政職務)晉升經驗,擴大覆蓋崗位至全員,實現技術人員的非行政職務晉升,打通員工的晉升通道。完善企業內部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并嚴格貫徹落實,依法解決出現的勞資糾紛。建立完善公司內部的信息信訪渠道,多管齊下,化解潛在的糾紛和矛盾。
(作者單位為重慶機電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