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玉
摘 要: 不同國家對繼續教育的定義不盡相同,其內涵各有獨特之處。國家關于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的要求,以及關于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繼續教育的要求,對高等院校的繼續教育事業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過對中國和英美等西方國家在繼續教育方面的主要特色進行分析,對中國高等院校繼續教育的改革發展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 中外繼續教育 比較 建議
一、綜述
(一)繼續教育的定義
繼續教育這一概念,源自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在英國,繼續教育被稱為further education,是指高于中等教育(secondary education)而又平行于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的一個教育體系。它的內容包括基本技能培訓,也可以是一些高等的職業教育。在高等職業教育領域,目前主要有這樣一些教育項目:
1.PGCE(Postgraduate Certificate in Education,教育類研究生證書),學制一年,主要為已獲得研究生學歷的人在從事教師職業前提供的培訓。
2.NVQ(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國家職業資格培訓)——不同領域的勞動者,從基本技能層級到高級管理層級,均應獲得相應的資格證書。
3.City and Guilds(City and Guilds of London Institute,倫敦城市行業工會),1887年根據維多利亞女王RC117號敕令成立,從1900年起,由英國王儲擔任該機構的理事長,目前與全球81個國家的8,000余所高校建立了合作關系,為多個工業領域設有分支機構為整個工業領域提供500多種職業技能證書。
4.BTEC(Business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商務及技術教育協會),提供動物管理、藝術與設計、兒童保育、護理及保健、表演藝術等領域證書。
5.HNC(Higher National Certificate,國家高級證書),即可全日制學習,亦可業余學習;學制也較為靈活,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兩年。與之相類似的有HND(Higher National Diploma),半業余半職業教育,大致相當于本科教育的前兩年,層級較HNC略低。
6.Foundation Degree,意為“初級學位”,2001年開始設置,往往由大學與各類繼續教育學院共同開辦。學員可通過兩年的全日制學習,或三至四年的業余學習,獲得相應的初級學位。
在美國,繼續教育被稱為“continuing education”,目前主要包括面向成人的學位學分課程、非學位職業培訓、個人提升課程(校園或在線培訓)、個人自學,以及各類行業協會、公會等提供的終身教育類課程。
一般說來,繼續教育是指已經脫離正規教育,已參加工作和負有成人責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種各樣的教育。是對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知識更新、補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種高層次的追加教育。
(二)時代的呼喚
2010年發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確定,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
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特別提出,要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促進高校辦出特色爭創一流。推進學前教育、特殊教育、繼續教育改革發展,《決定》還提出,要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拓寬終身學習通道,積極吸收借鑒國外一切優秀文化成果,引進有利于我國文化發展的人才、技術、經營管理經驗。
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作為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要時刻站在時代的前沿,以敏銳的目光和廣闊的視野,充分了解國際教育的最新發展趨勢,并予以充分消化吸收,進而探索出適合中國情和公眾需求的高等教育改革之路。
繼續教育是高等院校的主要教育功能之一,大力發展繼續教育、終身教育,符合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和要求,符合全社會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是深化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課題擬通過對中外高等院校繼續教育進行綜合對比,對國際先進的繼續教育模式進行分析,從而為中國高等院校繼續教育的發展提供借鑒。
二、我國繼續教育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十六大以來的繼續教育發展狀況
黨的十六大以來,倡導終身學習和建設學習型社會,已成為我國教育發展的一個主要成就。除正規義務教育和學歷教育外,繼續教育事業也取得了長足發展。初步形成了以學校辦學為主體、企業辦學為骨干,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多層次、多類型推進繼續教育的良好格局。2013年1月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終身教育體制機制建設咨詢組組長郝克明,以及終身教育體制機制建設咨詢組專家組組長季明明共同在《中國教育報》撰文指出:“10年來,中國深入開展了農村從業人員實用技術培訓;大多數轉移農民通過多渠道學習了在城市謀生的技能;大部分新增就業人口接受了提升就業能力的培訓;企業職工年培訓規模達9000萬人次,全員培訓率達到45%以上;2011年參加培訓的干部達3109萬人次。10年來,共有近2000萬人接受了各類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廣大社會成員參與的繼續教育,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和科技進步,促進了社會和諧”①。
據統計,全國繼續教育辦學服務機構已超過20萬所,其中各類社會培訓機構15萬所。全國2400多所高校都舉辦了不同形式的繼續教育,通過1萬多個學習中心和1萬多個函授站,構建了遍布全國城鄉的繼續教育辦學服務體系②。
(二)社會對發展繼續教育的需求
在我國有7.69億從業人員中,有1.2億左右的農村富余勞動者需要逐年轉移到第二、三產業,每年還有數以千萬計的新增和需要再就業的勞動者,還有1.77億老齡者等。上述接受過不同層次學校教育、進入社會的成員是現有學校人數的3倍。他們對學習類別、內容、方式、時間的要求十分多樣化。為此,推進繼續教育既是新時期我國教育事業發展新的增長點,又是一項十分艱巨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
對此,中央高層對未來中國繼續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在2013年10月舉辦的首屆全球學習型城市大會上,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在講話中提出四點倡議:一是應堅持以人為本,滿足城市不同學習需求。二是開發創造潛能,促進城市的繁榮和可持續發展。三是營造學習氛圍,實現城市的包容與和諧。四是加強國際合作,推進交流互建,使學習型社會建設多姿多彩。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在社會層面,尤其是在高等院校中,還普遍存在對于推進終身學習重要性的認識還有待提高;不少人將終身教育片面理解為成人教育,從終身學習視角引領各級各類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的改革還不夠;高校對于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作用待進一步發揮;終身學習相關法律、政策和綜合協調機制尚未更好地建立或完善。
尤其是在“新常態”條件下,國家推出簡政放權,鼓勵創業的一系列政策,并已分五批取消了272項職業資格,占國務院部門設置職業資格總數的44%,這必將對當前普遍存在的“考證熱”、“考試經濟”等現象起到較大的遏制作用,也將對高等院校的繼續教育出更高的轉型發展的要求。
三、二戰后美國發展繼續教育的政策歷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或出于冷戰的需要,或處于繼續稱霸的需求,一直對教育質量,包括繼續教育質量的提高非常重視。在英美等西方國家,大學普遍對社會公眾開放。人們可以利用業余時間修大學課程,積累學分,不需要放棄工作。對于已經就業的人來說,多了不少選擇的機會。與中國高等教育相比,美國的高等教育體制更科學。
(一)肯尼迪·約翰遜政府的教育改革
1957年,前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后,美國深受刺激,推出了一系列措施予以反制。如成立國家自然基金(NSF),促進教育公平、改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課程設置,啟動阿波羅登月計劃(Project Apollo)等。在繼續教育領域,通過一系列立法,重視智力開發投資,加強對工人的技術培訓上,顯示了大力提高人口文化素質的新要求。1961年,肯尼迪提出了教育特別咨文,強調培訓非熟練工人和重新訓練熟練工人,以適應經濟結構性變化和工業現代化發展的需要。1962年春,肯尼迪又批準了一個“人力開發與訓練”法案,實行人力投資,通過發展職業教育,開發蕭條地區實現勞動力生產的現代化。
1963年11月肯尼迪遇刺身亡后,繼任總統的約翰遜延續了肯尼迪在教育改革方面的諸多做法,他甚至還自稱“衛生和教育總統”,認為實施教育立法是實現偉大社會(A Great Society)夢想的關鍵。在繼續教育領域,約翰遜推出的主要政策包括成立經濟機會局,組織職業訓練隊,為沒有上過中學的青年提供職業培訓。
(二)《國家處于危險中》
1983年,美國教育質量委員會發表專題報告《國家處于危險中:教育改革刻不容緩》,針對美國公立教育日益平庸化的趨勢,提出了一系列建議,如加強英語語言、數學、科學、社會實踐等課程的教育,提高教師待遇,提供更多財政支持等。其中,加強對教師的培訓,甚至允許非學校的社會人員參與到數學、科學等課程的教育中,為繼續教育的發展埋下了伏筆。報告發表后,里根政府推出了新一輪改革措施。
里根政府教育改革的主要背景依然是冷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里根上臺后提出“重振國威”的口號,推行新的教育改革是其“新聯邦主義”和“供給側”改革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已。
(三)克林頓政府的教育改革
1994年,克林頓簽署了《目標2000年:美國教育法》(Goals 2000:Educate America Act)》,對面向二十一世紀的美國教育提出了三大目標和十項行動計劃綱領。其中,為教師提供專業知識培訓,使他們能夠適應二十世紀對學生教育的需求,成為該法案的一項重要內容。
(四)奧巴馬政府的教育改革
奧巴馬在任期間,美國相繼通過了《2009年美國恢復和再投資法((American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 of 2009))》、《每個學生都成功法(Every Student Succeeds Ac)》等教育改革法案,推出了加強學前教育,強化STEM教育等改革內容。在繼續教育領域,主要體現為強調終身教育,使美國人至少有一年時間可以進入高等教育,或者職業培訓學習;本輪教改也非常重視教師隊伍的招聘與培訓,認為“美國的未來取決于教師”。
四、我國高等院校發展繼續教育的相關建議
(一)構建新的繼續教育教師隊伍
針對繼續教育,《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繼續教育要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要為全民學習終身學習服務,為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服務,繼續教育要為促進教育公平服務。
2014年,教育部明確了我國高等院校的改革方向:1999年大學擴招后“專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將率先轉向職業教育,轉型的大學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總數的50%。之所以提出這樣的改革方向,是因為,中國解決就業結構型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的人是技術技能型。也就是說,今后中國將以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為突破口,對教育結構實施戰略性調整,這一調整集中在高中和高等教育階段。
這就對傳統的繼續教育教師隊伍提出了轉型的要求。要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需要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為支撐,需要積極發展繼續教育,為搭建各級各類教育溝通銜接的“立交橋”服務。要以提高質量為核心,創新體制機制,促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建立與行業企業合作辦學的新體制、新機制,切實深化產學研結合,高度重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通過改革釋放人力資源結構紅利。
從這個角度來看,未來的繼續教育教師將不再以學歷、論文等作為主要評價依據。評價繼續教育教師的主要標準將轉變為技能型、操作類指標。同時,繼續教育教師的來源也可以實現多元化,企業、行業協會、研究機構等從業人員,都可以為繼續教育提供優質、穩定的師資來源。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不必成為某個職業學院或繼續教育學院的正式教師,從而實現教師聘用方式的靈活化。
(二)大力發展老年教育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5年中國13.74億人口中,60歲及以上的老人2.22億人,占總人口比例為16.1%;65歲及以上人口數為1.44億人,占比10.5%。預計到2040年,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超過20%。
迅速發展的人口老齡化趨勢,與人口生育率和出生率下降,以及死亡率下降、預期壽命提高密切相關。目前中國的生育率已經降到更替水平以下,人口預期壽命和死亡率也接近發達國家水平。隨著20世紀中期出生高峰的人口陸續進入老年,可以預見,21世紀前期將是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最快的時期。如何應對老齡化趨勢,已成為政府與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
對此,國務院于2013年9月發布《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完善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逐步使社會力量成為發展養老服務業的主體”。
在這個方面,上海已經走在了前面。《2016年上海市終身教育工作要點》已提出,要開展老年教育相關工作調研,開展上海市老年教育機構、師資隊伍和專業化發展的課題研究,出臺推動本市老年教育發展的規范性文件,明確機構設置、人員標準、激勵機制和專業化發展等若干要求。同時,還要研究制定老年教育居村示范學習點建設指標,開展50個居村示范學習點建設試點;研究制定吸引高校、行業、社會組織、民辦非學歷培訓機構等舉辦老年教育的扶持標準,首批評估認定5—10個扶持建設點。
在這個領域,高等院校繼續教育的機構也可以發揮積極的作用。可以利用現有職業教育、繼續教育資源,為老人提供諸如音樂、書法、文學甚至計算機等類型的課程,既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綜合素養,又可以為他們帶來較為愉悅的精神體驗。
注釋:
①中國教育報,2013.1.11.(6).
②魯昕.推進繼續教育改革發展 實現人人成才教育夢.中國教育報,2014.1.6,(1).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等7部門.關于推進學習型城市建設的意見,2014. 9.15.
[2]The Obama Education Plan:an Education Week Guide.Education Week.Jossey-Bass,2009,2.
[3]The United States has to Build a Comprehensive and Competitive Education System:the Excerpts about Obamas Speech of th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Reform Plan in the Hispanic Chamber of Commerce,2009,3.1.
[4]President Obamas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201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