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曉慧
摘 要: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因此對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互聯網+時代給大學生帶來的積極因素和消極影響,提出應該通過正確認識、科學引導、提高能力和規范行為這四個方面做好新時期下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關鍵詞: 互聯網+大學生德育 工作途徑
一、引言
2015年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緊接著在黨的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中明確提出: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分享經濟,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但是在大學生運用物聯網、云數據等新時代產物幫助自己學習的同時,互聯網的消極影響也在不斷暴露出來:如何在新形勢下正確引導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預防和調節大學生心理失衡是目前教育工作者急需面對的問題。
二、互聯網+給大學生帶來的正面影響
1.拓寬信息來源
互聯網+時代之前,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報紙、電視等傳統媒介,由于這些媒介的局限性,許多知識、消息和新聞并不能及時有效地傳遞到同學中間,造成了一種相對閉塞的信息環境。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在豐富多彩的信息中,與全世界人們互聯,極大地拓展了信息的來源,且時效性大大增強,為大學生學習和生活提供了更多便利。
2.拓展交流空間
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并不能無拘無束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許多想說的話因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而變得不好說、不能說。網絡世界里,大學生的言論自由被極大地發揮出來,非常輕松地就能將自己的觀點表達給他人,說自己想說的話,徹底敞開心扉。這對于其情緒的表達與宣泄是有幫助的。
3.擴大交往范圍
以往大學生活中,由于受到文化、地域等方面的限制,大學生的交往范圍往往非常狹窄,互聯網把全世界人們都匯集到網絡中,互聯網+又給人們帶來了更多新形勢的交互體驗,如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等溝通方式的實現,使大學生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伙伴,網上交流逐步轉變為現實世界中的交流,擴大了大學生的人脈圈。
4.提高對世界的認識
互聯網+拓寬了大學生認識世界的渠道,為大學生更好地認識世界提供工具,通過網絡的宣傳力量科普網絡的雙刃劍性,過度沉迷網絡會對大學生的心理造成傷害。利用網絡傳播的速度、信息技術的交互等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道德情操進行正面影響,鞏固主流意識形態在網絡中的地位,引導大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本領的新一代大學生。
5.促進個性發展
互聯網的個性化服務使得大學生的自我意識、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得到發揮,通過在網絡活動中積極參與,許多大學生鍛煉了能力,增強了自信,滿足了自我實現的需要。
三、互聯網+給大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
1.認知干擾
互聯網+帶來的信息量是極大的,大學生在網上瀏覽各種網站、博客及軟件的時候會接觸到許多負面消息,這些負面消息大多是受各種利益驅使,并非客觀公正地反映問題。大學生處于認知程度并不完善的階段,極容易不分青紅皂白,無法辨清是非,因此在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中偏離方向。
2.信息量超負荷
人們認識事物是遵循一定認知規律的,并非是全部知識都能吸收并且消化,大量信息融入大腦將妨礙大學生的思考行為,對個人心理造成一定壓力,從而使心理和大腦負擔過重,影響身心健康發展。
3.情感沖突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在正常情況下是需要通過言語、肢體語言、語氣、語調等多方面因素協調構成的。網絡中的情感交流雖然很多,但畢竟不是活生生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通過機器與機器之間傳遞的語言,并不能承載真正意義上的情感,久而久之便會讓大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人情冷淡,口頭交際能力下降,極個別同學出現交際障礙,進而產生焦慮和不安的負面情緒。
4.多元文化的影響
多元文化的沖擊使得大學生對人生和世界產生了迷茫的情緒,西方的意識形態與社會主義國家的傳統文化必然會產生沖突,使得大學生的內在價值迷失,人生觀受到極大的沖擊。
5.沉迷網絡
網絡容易使大學生網絡成癮,虛擬世界的誘惑力會導致部分大學生沉溺其中、難以自拔,由于進入到大學,失去了原來高中學校、老師及家長的督促,部分大學生開始拋棄學業,沉迷于網絡世界中,網絡游戲、聊天室等都會導致大學生上網成癮。
6.網絡犯罪
虛擬世界里,許多行為都帶有匿名性質,沒有了真實身份的約束,網絡犯罪便會抬頭,通過傳播病毒、盜取他人信息、經濟違法犯罪或公開傳播他人隱私等,這些犯罪很大一部分都是由大學生通過技術實施或參與的。
7.人際關系淡薄
大學生正處于青春發育的重要時期,通過機器交流改變人們正常交流情感的方式,因此在人際關系發展過程中,可以說起到了阻礙作用。
四、新形勢下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對策
互聯網+時代,高校德育工作者應該如何在新形勢下應對新問題?
1.正確認識互聯網+對大學生的影響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我國經濟建設發展的重要紐帶,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須清醒地認識這一歷史趨勢的必然性,不能消極抵制和排斥,更不能將前進過程中帶來的個別現象擴大化。要仔細研究大學生的心理發展趨勢及新形勢帶來的影響,分析問題的本質,對癥下藥。
2.合理的引導大學生網絡行為
“德育工作者要深入學生中,通過談心、咨詢等活動,指導他們處理好在學習、成長、擇業、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問題”[2]。大學生思想工作者要深入大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當中,多研究,多調查,及時發現問題,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目前高校德育工作者還存在這樣一種現象:思想工作缺乏創新,一味采取心理咨詢的手段,而目前這種手段已漸漸無法滿足心理問題的需要,這就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創新思路,開辟途徑進行正面宣傳。開導部分學生心理產生的問題,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難題[3]。
3.提高大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
注重培養學生如何面對虛假信息,對待信息的態度和一般的思考方法等,這些都是大學生目前急需提高的,只有提高了自身對各類信息的鑒別能力,才能最終提高政治素質,增強愛國主義感情,塑造健康的人格。
4.規范大學生的網絡行為
大學要對學生的上網行為進行必要的干預,建立本校大學生上網行為規范,加強對學生網絡行為的管理,積極推進正面宣傳教育,保護青年思想不受負面影響的侵害。
五、結語
互聯網+的便利性是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無法替代的,教育者通過各種途徑,對受教育者的心理施加影響,減少和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引導大學生正確使用互聯網,幫助其逐步形成判斷是非的能力,主動利用互聯網中的積極因素幫助自身的成長,保障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作為新一代的大學生,在互聯網+時代到來之際要學會適當地進行自我調節,樹立正確的網絡觀和人生觀,積極調整心態,有計劃、有目的地向自己的奮斗目前邁進。
參考文獻:
[1]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的行動計劃(2015—2018年)[J].創新時代,2015(12).
[2]謝海光.互聯網與思想政治工作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3]宋德如.信息網絡對青少年心理的負面影響及其教育干預.[J].青年研究,2010(6).
本論文為江蘇省學校共青團研究課題《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途徑探索》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