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正瓊
文言文教學在整個高中語文教學中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高中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傳承民族文化,吸取中國古典文學的精華,應是文言文教學的主要目的。但實際上,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并不濃厚,理解能力也不強,使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產生退縮、畏難、回避的情緒,從而影響整個課堂教學效果。因此,充分調動各種有效手段,深入挖掘各種教育資源,激發學生良好的學習情趣,變革傳統的學習方式已成為提高文言文課堂教學效率的必要途徑。
一、高中文言文教學現狀的調查及分析
(一)高中學生文言文學習現狀調查及分析。
1.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在降低
大部分學生對文言文產生興趣的原因是出于對文言文的感性認識:或者文章的語言優美,或者教師的講解生動;不少學生對文言文產生興趣的原因是迫于考試的壓力。再加上教師在教學時往往把力氣用在講解文言實詞、虛詞、句式上,文言文教學變成了背誦和默寫文言文解釋。由于教學方法單一,在文言文學習過程中學生處于被動狀態,缺乏閱讀文言文的體驗,更不要說多角度創造性地閱讀,學生逐漸對文言文失去閱讀興趣。
2.學生沒有養成閱讀文言文的良好習慣
有一部分教師延續初中時“逐字逐句串講為主”的教學方式,勢必養成學生的依賴思想,使之被動學習文言文,無法養成利用工具書閱讀文言文的習慣和在閱讀中思考質疑的習慣。
3.學生缺少文言文的積累
教師教學文言文重在講,學生學習文言文重在記,文言文學習成了古漢語知識的學習,學生缺乏對文言文的整體感受,缺乏對誦讀的高度重視。由于文言文考試只考查文言名句,因此有的學生把背誦名句當做學習文言文的目的,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學生的文言文積累。
(二)高中教師文言文教學現狀調查及分析。
通過對高中語文教師的訪談調查,有如下分析:雖然多數教師認識到了文言文的巨大價值,但由于考試方式、評價機制的限制及自身局限,教學文言文的方法基本上是只求微觀理解,往往只著重于字詞串講、句子翻譯,而不注重把握文章意蘊,分析文章內容,更談不上評價、鑒賞。教師對教材的把握不夠深入、開闊,沒有實現對教材的再創造。對課文的講析僅限于對誦讀、積累等的教學要求,由于在考試中作用不明顯,因此多數教師并未給予足夠重視和實施。
二、對文言文教學的解讀和思考
要改變高中文言文教學令人擔憂的現狀,一味地歸咎于學生,怨天尤人,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應該學習新課標的理念,運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材的選編取舍、教學設計、教學安排及教學方法上精益求精才是當務之急。因此,深入挖掘各種教育資源,激發學生良好的學習情趣,變革傳統的學習方式已成為提高文言文課堂教學效率的必要途徑。
(一)積極開發教學資源,拓展文言文學習空間。
由于文言文本身具有過去性的特點,由此使學生在心理上產生距離感。教師可以把課文內容結合現實,借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在學《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時,聯系到孔子學院、聯系到1998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的集體宣言;學習到《崤之戰》聯系當前的熱播電影《趙氏孤兒》等都會調動學生情緒。學生的參與意識被調動起來了,把歷史和現實感融為一體,既培養了學生的參與意識,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增強了教學效果。
(二)創造文言文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參與動機。
由于文言文對學生來說具有歷史久遠性的特點,學習起來晦澀難懂、枯燥乏味,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更加重要,在教學中應盡量利用各種手段,創設引人入勝的意境,創設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教學情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從而使學生產生參與探究的動機。在語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有較深文化修養和專業素養的情感調控能力。生動的教學語言的運用對課堂氛圍的營造顯得十分重要。
(三)變革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能力。
語文教學尤其是文言文教學一定要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實踐學習為主,教師的職責是激發學生深厚的興趣,在學習方法上加以指導,幫助學生領略文言文的魅力,文言文課堂不應只用講述法、講解法,而應依照學生能力水平、教學內容、教學任務等實際情況,選擇使用更多方法。改變“課課一個樣,常常一個腔”的學習模式,小組合作、故事會、知識搶答、辯論等寓教于樂的各種活動都會吸引學生饒有興趣地進行文言文學習。在學生中舉行每天講一個歷史故事活動,如春秋系列故事,戰國系列故事等,這樣就為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一些史傳性文章的學習夯實基礎。
(四)重視語文作業的創新,引導學生閱讀延伸。
作業是鞏固語文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科學而有效的習題,特別是認知性習題、開放性習題是培養學生語文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媒體,是學生閱讀體驗和想象的延伸,是學生對歷史與現實感悟的拓寬并加深。例如:在一部分有情節的課文中加上了表演這一環節,即在將課文改寫為課本劇后,進行表演(《勾踐滅吳》、《鴻門宴》等都是適合表演的),表演是對課文的一種再創造過程,既可以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可以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形象思維能力,更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這樣的作業有效地鍛煉并培養了學生的思辨能力、創造能力,張揚他們的個性,由此可見,改革語文作業的內容和形式,賦予語文作業更多的創造性、開放性和靈活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個性和參與性,是符合課標的要求的,是適應素質教育需要的。
總之,實現《課程標準》的要求,讓學生繼承和發揚我國優秀文化遺產,深受傳統優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的路還很長,只有積極探索文言文教學的空間與資源,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實踐學習、創新學習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歷史、社會賦予我們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