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燕
摘 要: 當今世界,各國家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國際競爭實質上是科技的競爭,“科技是關鍵,教育是基礎”,為了更好地發展教育,需要樹立更正確、更完善的教育觀念。
關鍵詞: 現代教育 傳統教育 教學方法 教學模式;新課程理念
發展問題是當今發展中國家的重要任務。發展離不開教育,如果離開教育談發展,就如一幢沒有打好地基的房子。同樣,教育也離不開發展,如果教育得不到發展,那么時代很難進步,甚至將停滯不前,更不必談社會的發展、經濟的發展。
一、傳統教育模式的局限性
1.封閉性。忽視教育教學應與社會生活相聯系,學生只注重書本知識學習,沒有聯系實際進行實踐,教師圍繞書本口頭傳授,整個教學環節與社會實踐嚴重脫節。在傳統教育中,教師認為學生學習效果的好壞完全取決于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繼而認為自己所教即是學生所學,自己精講講透了,學生也就順理成章地學會了、搞懂了,在客觀上剝奪了學生的自由發展的權利。
2.片面性。在實際教育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法死板,教學內容固定老化??己?、評價學生以考試分數為準,更不重視學生德育和體育等的發展。統一的內容、統一的進度、統一的要求、統一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失去因本身差異而呈現的本真的豐富性和多元性。
3.機械性。在傳統教學模式下,過于強調教學計劃的統一、教學進度的統一和教學內容的統一,不注重學生的個性特征,教師教學活動機械、呆板,教師強灌硬塞,而學生則死記硬背,嚴重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只能處于消極被動的地位。
4.權威性。在傳統教育模式下,忽視學生的個別差異性,形成教師的完全權威性,扼殺學生的創造性。
二、傳統教育思想的精髓
孔子是傳統教育的代表人物,他所提出的一些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頗具有遠見性和深刻的傳承性。
1.在德育教育方面。孔子素以道德教育著稱于世,他的道德教育的兩大明顯特征是:一是狠抓德育這個根本,在德、智、體、美等諸育中,德育被放在重要的地位并加以強調,他發現并加強了德育的“基礎教育”,而德育的基礎教育便是他所謂的務本。德育的根本是要教會學生做人,培養學生完備的人格。二是重視方法與途徑??鬃雨P于德育的最高目標是培養具有最大的仁愛之心、“泛愛眾”和“撥施于民而能濟眾”即能為人民大眾服務的人。他的德育倡導:“立志有恒,克己內省,慎言敏行?!边@種道德教育思想一直影響至今。
2.在教育心理方面。在兩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末期,孔子就意識到教育心理,對學生學習發展的重大作用。他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指出學習的內驅動力不僅與動機有關,還與意志和情感有關。學習有三個層次:想學,好學,樂學,其中樂學是層次的最高境界。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懷著興趣發現、探索、解決問題。在興趣中進行教育教學活動,可以使教學達到更好的效果。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3.在教學方法方面。孔子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之高超至今望其項背,以他提出的“啟發式教學法”為例,其內涵要比蘇格拉底的“產婆術”更豐富、更深刻。對于啟發式教學法,他只有八個字“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按宋代朱熹的解釋: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雖只有八個字,卻生動地體現了孔子進行啟發式教學法的完整過程,同時深刻地揭示了學習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時將會順序出現兩種矛盾的心理狀態??鬃拥慕虒W,由教師或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由學生自己思考,等到學生處于“憤”的心理狀態時,即遇到思維過程中的矛盾而又無法解釋時,教師才點撥一下,然后讓學生繼續認真思考,等到學生處于“悱”的心理狀態時,教師再點撥一下,從而使學生柳暗花明,豁然開朗。
啟發式教學法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始至終處于主動地位,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讓學生主動發現、探索,教師只是從旁點撥,起引導和促進作用。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和促進,并且指出“一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是學生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在根本利益和價值體現上的統一。
三、承繼傳統,完善教育
在因材施教方面,現代教育一直在倡導,并且也一直努力地向它靠近。但是,在現代教育中的因材施教比過去倡導的更富有內容。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做的是把自己的愛傾注于教育事業中。魯迅說過這樣的話:教育是植根于愛的。愛是教育的源泉。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在教學相長方面。教師必須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同時在這個過程中發揮教師的作用,引導學生自己學習、探究學習的方法??鬃拥慕虒W思想對現代教育者的影響,對現代教育觀念的影響都是不可小覷的,這里僅提到兩方面。
現代教育與傳統教育是密切聯系、一脈相承的。在這個信息技術發達的時代,在一些不良風氣彌漫的時代,我們有必要回到孔子時代,學習倫理道德思想,讓教育更具有內涵,內容更豐滿,使教育更有價值。
參考文獻:
[1]吳文侃.比較教育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
[2]倪文錦.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3]鐘啟泉.現代教學論發展.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