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布拉音·巴斯提
【摘要】在社會經濟活動當中,民族文化的演進與變遷發揮著雙重作用。民族文化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經濟的推動,而社會經濟的穩定與發展也需要民族文化的支持,且這一過程中民族文化的促進作用與反作用對于民族經濟的興衰有著直接的影響。
【關鍵詞】民族文化 經濟穩定 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J121 【文獻標識碼】A
在經濟發展當中,民族文化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兩者密切相關,民族文化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表現出制約的一面。為了促進民族文化與社會經濟的良性發展,文章對民族文化與社會經濟穩定間的關系進行了系統的研究,這對于現代社會的經濟穩定與民族文化保護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文化的界定與民族文化的內核
對于民族文化來講,有傳統的部分,也有創新的部分,其中,傳統是民族文化的歷史積淀,是歷代先人智慧的結晶,在不斷影響著后人,這也決定了傳統文化應成為民族文化的主體特征,并體現其穩定性與延續性。從概念層面來講,傳統是歷史進程中的不斷發展、演進和充實,缺乏穩定和延續,傳統便無從談起。在民族文化當中,傳統文化即是歷史傳承下來,且有著特色和一定穩定性的部分,正是因為有了民族傳統文化,才實現了民族的凝結與世代綿延。對于一個民族來講,傳統精神與傳統文化就是其生存與繁衍的重要根基。
文化是一種現象,為人類社會所特有,是精神層面上對于社會經濟、政治上的部分反映,是歷史發展的產物與積淀,縱觀人類的發展歷程,民族文化已經成為人類一種社會生活方式,且不斷延伸至精神價值體系。與民族文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科學文化,科學文化沒有地域性的限制,其成果為世界人民所共享。而民族文化的地域性則十分明顯,是特定區域中的文化傳承與發展,有著明顯的時代烙印。在社會經濟穩定方面,科學文化與民族文化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共同支持人類社會的不斷向前。
對于一個民族來講,從其社會風俗、兒童教化、婚姻觀念、歷史傳說等方面就能夠發現其文化中的價值內涵,處事的態度和基本的生活設想,就是現實生活中文化價值內涵的具體化。文化價值觀與經濟社會是一環扣著一環的,社會經濟的發展與進步,使得文化價值觀的改變也在不斷發生,不同時期,同一種文化也會表現出差異化的價值觀,但并非是翻天覆地的改變。
社會經濟在民族文化變遷過程中的作用
在社會交往過程中,經濟作為人與人交往的重要形式來發揮作用。文化屬于意識形態的范疇,民族文化亦是如此,不管是道德、思想,還是價值觀,更多是以經濟活動作為對象與源泉。總得來講,民族文化的內容有很大一部分由經濟活動來承載,兩者的發展具有內在統一性。
民族文化屬于社會意識的范疇,是人類在世界改造、群體關系發展、自身情感調節的過程當中所表現出的地域特征、時代特征及民族風格。
民族文化在社會經濟穩定與發展過程中發揮的作用
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中,民族文化是作為靈魂與精神而存在的,民族文化的痕跡映射于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社會經濟活動當中,民族文化的演進與變遷發揮著雙重作用,即助推作用與反作用,對于社會經濟的穩定與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一是社會經濟活動中民族文化表現出的助推作用。其一,民族文化是社會經濟穩定與發展的有力助推。民族文化對于社會經濟活動的助推作用集中體現在如下方面:第一,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對于社會經濟活動的價值和意義十分重要,如在選擇經濟制度、制定經濟政策、提出經濟戰略等過程中,便與民族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有來自社會文化的影響與決策者文化素養的制約。第二,民族文化使得社會經濟活動具備了組織的能力。民族文化的載體是人,在社會生活當中,人既要受到文化氛圍的感染,還要以社會發展原理作為參照和依據來進行彼此的溝通交流,在認同中來促進社會整體的形成。其二,民族文化是社會經濟穩定與發展的根本基石。由此來看,民族文化的變遷對于社會經濟的穩定與發展有著直接的影響與制約作用。就社會經濟穩定來看,民族文化的影響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第一,依靠傳統教育,來培養出與本民族未來發展相適應的勞動者,這在某種程度上對民族的生活、生產方式有著決定性的作用;第二,民族內傳統的價值觀、道德觀、人生觀對于人們的消費觀念、經營觀念、投資觀念有著直接的影響,同時也是投資方向、消費內容、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的決定因素,由此,社會供給壓力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化解,從而在國民經濟的供求平衡上起到協調的效用;第三,在民族文化當中,社會制度、習俗等內容是推進社會不斷向前的紐帶與基礎。對于整個民族來講,民族文化中的習俗與道德觀發揮著整合與調適的功能,其作用在于民族內部的聯系保持與凝聚力的形成,且在法制化缺失、經濟發展滯后的地區,此方面的表現尤為的明顯。其三,民族文化交流有助于增進各民族間的互動與發展。民族文化間是共性與個性并存的,在民族文化中,人作為主體而存在,同時,人也為社會關系的總和,由此,民族文化便不可能實現絕對的封閉,各民族文化間是能夠進行彼此的溝通與補充。每一種文化伴隨著經濟的發展也在發生著變遷,從而逐漸形成傳統的民族文化,且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各民族的文化融合,強化了各民族間的文化共享,并逐漸衍生成為共享文化,在民族文化當中,共享文化是重要的一部分,依靠其特有的方式來對社會經濟產生作用。對于民族文化而言,共享文化是對其的進一步補充與促進,其依靠在生產要素上的作用來影響社會經濟的演進。
二是社會經濟穩定與發展中民族文化產生的反作用。我國的民族分布有著顯著的地域性,少數民族大多分布于偏遠山區,那里的經濟發展滯后,且沒有完備的交通。這樣的環境氛圍下,人們與外界的交往十分的有限,長久下來便形成了保守、陳舊的觀念,在客觀環境與主觀思想的雙重作用下,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十分遲緩。比如,一些偏僻的少數民族村落,長期的固步自封形成了保守、僵化的思想,在物質上更多依靠自給自足的方式,長久的文化封閉,使得人們的思想明顯滯后于時代的前進。由此來看,文化觀念的先進程度對于民族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基于此,著眼于社會經濟的穩定與發展,必須轉變文化觀念,將消極文化因素摒棄,才能夠實現良性的經濟循環。換個角度來看,不合理的民族文化通常是根植于落后的經濟環境,人們對于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已經習慣和適用,商品觀念的缺少,對于社會經濟的發展無疑是強大的阻力。面對民族文化的反作用,單純從經濟活動入手來實現經濟的發展效果十分有限,且結果很有可能是事倍功半,這一現實情況下,就必須立足于民族文化的轉變,針對其傳統、保守的因素來進行循序漸進的改變。這里,民族教育的發展應當成為重要的舉措,通過發展民族教育來提升民族思想、觀念的整體水平,使人們有改變現狀的強烈意愿。雖然這是一項十分艱巨和復雜的工程,但必須將其作為重點內容來抓,只有如此,才能促進社會整體經濟水平的穩定與發展。
民族文化是歷史文明的積淀與人類智慧的傳承,其價值觀作為文化的核心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行為。民族文化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經濟的推動,而社會經濟的穩定與發展也需要民族文化的支持,且這一過程中民族文化的促進作用與反作用對于民族經濟的興衰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必須打破封閉的思想,摒棄僵化的思維,并將民族文化素質與商業隊伍素質的提升作為重點內容來抓,從而使得民族文化與社會經濟活動的開展更加的契合,更好地支持和服務于社會經濟的穩定與發展。
(作者為新疆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為2015年度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新疆少數民族宗教文化與社會經濟穩定的關系研究”(項目批準號:15BSH020)成果】
責編/王坤娜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