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木
(三峽大學藝術學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勃拉姆斯鋼琴作品《C大調第一奏鳴曲》
唐小木
(三峽大學藝術學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勃拉姆斯是十九世紀著名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巧妙地融合了古典主義的嚴謹和浪漫主義自由的音樂風格,其作品和創作思想對 20世紀古典音樂產生了重要影響,《C大調第一奏鳴曲》是勃拉姆斯青年時期的作品,這首作品曲式結構嚴謹,有著濃厚的古典主義韻味,又充滿了生活激情。本文試圖通過對這首奏鳴曲的創作背景和音樂特征進行分析,來探析勃拉姆斯早期的創作特點,以更深刻的理解其作品風格。
勃拉姆斯;C大調第一奏鳴曲;音樂特征;
在十九世紀古典主義逐漸衰落,奏鳴曲式日漸甚微,浪漫主義音樂風格逐漸成為主流的時期,來自德國的青年人勃拉姆斯卻繼承了古典主義的音樂精髓,創作了三首樂思縝密,結構嚴謹,規模宏大的奏鳴曲,對后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也展示了勃拉姆斯反浪漫主義潮流的思想。本文將以演奏文本為基礎,對這首作品的音樂特征進行分析。這首奏鳴曲共有四個樂章,下文將分樂章進行逐一分析。
第一樂章總體音樂風格莊重嚴肅,主調為C大調,4/4拍,其布局嚴謹,輪廓清晰。
呈示部(1-81小節)結構嚴謹清晰,樂曲一開始,主部主題(譜例1)就呈現出了馬蹄般的節奏,充滿了生機與活力,1、2小節是主題動機,隨后兩小節是對動機的模進和發展,到6小節調性發生了變化,由C大調變為G大調,第8小節出現了三連音和十六分音符新的節奏型,用開放式的手法把樂曲引向了下一部分。9小節起,樂曲變為降B大調,其內容基本與前5小節一致,15小節出現了兩個連續的切分音(譜例2),預示著高潮的來臨.16小節后,樂曲回歸到C大調。

譜例2
旋律在 16小節出現了下八分音符的連續下行級進,迎來了主題部的高潮。主部主題采用的是不規整的平行樂句結構,開放性的調式,采用了單一的動機材料。
連接部分18~38,在C大調開始,18小節低音部分采用了主部主題節奏型,20小節轉到B大調,30小節開始節奏逐漸加快,營造緊張的氣氛,到34小節速度放慢調式變為E大調,迎接副部主題的到來。


譜例3
副部主題39-58小節(譜例3)音樂織體沒有了主部的厚重,旋律變得輕柔,旋律線條被拉長,使得節奏放緩,其音樂語言的抒情性與主部主題形成鮮明的色彩對比。39-50小節右手旋律連續使用附點節奏型,在a小調上柔和呈現。而51-58小節出現了新的節奏型,左手伴奏織體以八分音符分解和弦平穩流暢進行,,力度逐漸減弱,相應速度減慢,讓心情更加平靜,在58小節以a小調屬七和弦收尾。副部主題多次進行了轉調,并運用了新的音樂材料,是對主題動機的延伸。

譜例4
結束部 59~87小節,除了傳統的創作手法外,出現了新的結束部主題(譜例4),其聲音飄渺,好像在深思和冥想。其主題在a小調上進行,并多次使用了轉調手法,豐富了音樂層次。
展開部88~171小節構成,由引入部和多個中心發展部組成,引入部 88~99小節,這一部分采用了副部主題素材,運用了抒情型的表達方式。中心發展部100-171小節。其中100-103小節(譜例5)中右手旋律彈奏主部主題材料,而

譜例5
左手彈奏副部主題的旋律動機,104~107節左右手旋律形成了互換,這種手法是典型的浪漫主義時期的創作手法。125小節開始,旋律變得明朗起來,調性也相對穩定,音樂動機是對主部與副部主題的模仿和發展,并有主部主題和副部主題相融合的音樂材料,情緒也起伏不定,展現了復雜的心理。
再現部 172~233小節,結構與呈示部大致相同,是對呈示部的減縮再現但尾聲234~269小節,c小調引入,采用了主部主題的動機,在C大調上結束。
變奏曲的音樂材料來源于德國民歌,其音樂的氛圍是寧靜、深沉的,帶有些許憂傷,調式由c 小調到 C 大調的調式色彩,有暗淡走向明朗的色彩。
主部主題1-12小節采用了質樸的德國民謠作為主題部主題,c小調,行板的速度,樂句采用變化重復的手法,節奏相似,給人以深沉、憂郁的和抒情浪漫的感覺。
第一變奏13-26小節開始于c小調,其結構和情感色彩與主題相同,只是在旋律和聲織體上有所變化,這一部分是對民謠主題的鞏固和強調。右手旋律采用了新的音樂材料,左手織體保持不變,在 13小節旋律線由兩層變為三層,增加了同音反復和倚音和弦,豐富了音響的色彩。20小節旋律轉為A大調最后第一變奏在c小調上終止。

譜例6
第二變奏27-41小節(譜例6),在c小調開始,這一部分運用了裝飾性的旋律,右手旋律帶有一些縹緲的三連音,加上左手較為穩定的八分節奏,使得旋律更加清新優美,如同遠方飄來的風笛聲,帶有田園風格的祥和和安寧。這一部分依舊采用主題的部分音樂材料,并引入了新的音樂材料,體現了樂曲的高度統一。
連接部 42~56小節帶有散板性質,節奏變換頻繁,開始采用了主題的元素,隨后采用了新的材料,出現了密集的三連音,使節奏加快,這樣重復的節奏使得樂曲變得靈動和飄逸。

譜例7
第三變奏57-72小節,調式由c小調變為C大調,預示著由暗淡走向光明,音樂色彩也由之前的憂郁變為樂觀,讓聽者感覺耳目一新,57-60小節(譜例 7)低聲部是對民歌主題變化再現,旋律聲部連續的十六分音符下行,63小節 A大調濃郁的和聲色彩將第二樂章推向了高潮。
尾聲72~85小節,開始于C 大調,在弱奏的氛圍下,引用了主題材料,回到了主題開始深沉憂郁的色彩。
第三樂章采用了詼諧曲的題材,這種題材是貝多芬喜愛的曲式風格,其特點是戲劇沖突強烈,復三部曲式,這一樂章分為A段(1-100小節),連接段(101-102小節)以及B段(103-210小節)。
A段采用了三段式,調式為e小調,節奏為6/8 拍,速度為快板。分為呈示段、對比段和再現段。 此樂章一開始1-16小節就將主題呈現,音樂風格也與第一樂章的主題相似,充滿了生機勃勃的活力。該主題調性變換頻繁,旋律氛圍在不穩定中充滿了前進的動機。17-32小節類似呈示段的發展和補充,只是采用了新的調性,使對比強烈。

譜例8
對比段33-64小節對比樂段其動機根據呈示段發展而來,左右手連續出現了三連音的節奏,運用了譜例9中呈示段主題的動機,三連音的柱式和弦將樂曲推向了小高潮,隨后是呈示樂段的變化再現,整個A樂段在C大調上結束。
B樂段101-210是三聲中部結構,旋律聲部是主音,中聲部的和聲以及低聲部的低音,調式為C大調,第一樂段103-136小節(譜例9)。這一樂段作者采用了開放式句法,流暢的旋律聲部不斷級進上行,中聲部采用了分解和弦形式,低聲部則由二分音符音程穩定的進行。137小節開始對第一樂段進行變化重復,但采用了C大調的同名c小調,因此在音樂風格上較為暗淡,與第一樂段形成了對比,隨后的對比段169-210小節,讓整個B樂段的主題在此得到了升華,節奏歡快,活潑跳動的八分音符不斷的出現。隨后A樂段的主題在節奏上進行了擴充,在210小節,強有力的八度下行音階回歸了A樂段主題,在戲劇性效果下而結束。

譜例9
整個第三樂章富有蓬勃朝氣,符合勃拉姆斯在創作時意氣風發的年紀,第一、二樂段始終圍繞著主題進行,而對比段的節奏更加熱烈,讓人有歡快和愉悅之感,旋律中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
第四樂章是典型的回旋曲式,是對全曲的概括總結,三次對主題的呈示加上中間的插部,和結尾構成了這部分的結構。這一樂章的調式為C大調,9/8和6/8拍的節奏,富有熱情的快板,歡快活潑。

譜例10
這一樂章的主題(譜例10)是對第一樂章主題的變化擴充,節拍變為8/9拍,旋律采用音程的形式,伴奏織體采用了分解和弦。疊部一開始就采用了力度較強的和弦音程(譜例11)展示了這一樂章的情緒,隨后樂曲節奏活潑跳躍,帶有詼諧的意味,是對第一樂章和第三樂章音樂元素和風格的融合。隨后樂段的進行都圍繞著主部主題進行,歡快熱情,富有生機。

譜例12
值得注意的是,疊部再現部176小節出現了樂句內節拍的轉換,使得音樂更加靈動,在宏偉輝煌的和弦中結束。
全曲的結尾部分231—295小節依舊以C大調開始,旋律聲部是連續的附點四分音符,而伴奏聲部是歡快的三連音,使得音樂活潑歡快,充滿了活力。樂曲即將結束時,左手的兩個三連音,加上右手的柱式和弦,堅定而有力,最后樂曲在強有力的七和弦結束,宏偉而莊嚴,讓人回味。
《C大調第一奏鳴曲》以其龐大的結構、豐富的織體、流暢的旋律展現了勃拉姆斯的創作理念和生活態度。這首作品繼承了古典主義結構的嚴謹,但勃拉姆斯通過對和聲、調式、動機等的創新使得樂曲富有其獨特的標簽。本文重點對這首奏鳴曲的創作背景和每個樂章的音樂進行分析,并對其演奏技巧進行了梳理,以期加深對作者及作品的了解,更好的演繹這首樂曲。
[1]李近朱.德國古典作曲大師中的最后一人—介紹德國作曲家勃拉姆斯[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6
[2]張式谷,潘一飛.西方鋼琴音樂[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2
[3](德)漢斯·A·伊諾齊奇.《勃拉姆斯》[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
[4]任佳.對勃拉姆斯音樂中“個性化的思考”[J],西南農業大學(社會科學版),2012(28)
[5]鄧媛媛.通過勃拉姆斯三首鋼琴奏鳴曲管窺其藝術特點和演繹方法[D].天津音樂學院,2008
[6]李振中.勃拉姆斯的鋼琴音樂風格[J].科學之友,2011(200
[7]張芳.勃拉姆斯鋼琴音樂風格探索[J].文化學刊,2007(3)
[8]鄭熠.論勃拉姆斯三首鋼琴奏鳴曲的音樂風格[D].山東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