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志強
一
自新課程改革以來,我們雖加大了力度,加快了步伐,但就新課改的要求而言還有一定差距,尤其是經濟相對落后的農村小學,更不容忽視。就我對本地區教學實際的了解看,目前農村小學課改推進的力度不大,成績不見提高,語文課堂教學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與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不相適應。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目標不明確,對課標精神理解不夠。
在學校舉行的教研活動中發現,教師對教材的實質內容理解不透,教學目標定位不準,形式單一,所設計的教學活動沒有為教學目標服務,常流于形式,激發學習興趣只注重表面,沒有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等。某些教師在課堂上往往太關注知識的掌握和課堂教學,結果忽視對教材的深層挖掘和對學生的充分了解,使教學陷入追求形式的誤區,低效率是這種課的致命傷,因此以講代學的現象普遍存在。
教學目標的設計是一堂課的靈魂指導。新課標指出多樣性教學目標有利于學生發展,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有利于不同水平的學生在各自的基礎上發展,因此,我們對一篇課文教學目標的設置,應盡可能多方面地體現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用新課程改革的教學“三維目標”表述,即“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通常在一堂語文課中,知識和技能方面的教學目標教師都會努力落實,但往往忽略學生自主學習知識和應變知識的能力。
2.教學方式陳舊,教學中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傾向。
農村教師老齡化現象嚴重,雖然近幾年來注入一些新鮮元素,但是課堂教學大部分還是按老一輩人的思路進行。一些老教師的教學思想陳舊,接受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有困難;一些教師只是片面地站在考試成績的角度看待課堂教學。在教學中對學生的基本素養的形成及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缺乏整體的思考。教學觀念、方式轉變得不夠,仍是一問一答、一講一聽的授課方式,學生主體性得不到凸顯,學生課堂聽說讀寫活動不充分。
不管是哪種教材都不能完全顧及所有學生的區域特點,致使客觀上缺少現代媒體的教師“照本宣科”,這似乎情有可原。但有的課文與身邊的人、事、景、物有聯系,某些教師視而不見,課堂上還是機械地停留在“教教材”上,這就是教師的主觀問題。教學缺少創造性,沒有生機,毫無情趣,自然就缺少語文教學的靈氣。
新課程標準說:“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與新課程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是完全一致的。片面地強調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或片面地強調人文性,都不符合語文學科的客觀實際。語文教學要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要搞好農村小學語文課程改革,教師是關鍵,鼓勵教師要積極參與教學實踐和教學研究,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使之勝任當前的小學語文課程改革教學。教師應由知識的傳授者轉向學生發展的促進者。語文教學活動是師生雙主體的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實現知識、技能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位一體”的目標。
3.課堂結構不夠完善,教學成果鞏固不到位。
農村小學語文教學雖以課堂教學為主,但不能只限于課堂教學,教師在實施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必須注重完善課堂結構,增強課堂教學成果。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教師的教學思路不夠清晰,教學重難點不夠突出。在教學中,哪些字詞句段是重點,哪些環節、哪些板塊是關鍵,要準確定位,并著力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教師在上課之前對這些概念是全然模糊的。
(2)課堂教學要關注全體,注重學生聽說讀寫集體活動,引導學生在設計的大量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
(3)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良好習慣。如低年的識字教學中沒有識字方法的指導,學生正確書寫姿勢習慣未得到培養等。
(4)在設計課堂活動時,把大部分學生都設計成“群眾演員”。教師在課堂上關注個別積極活躍的學生,忽略大部分膽小自卑的孩子,長此以往班級的整體素質得不到培養。
(5)教師過于依賴大量的參考書目,在教學中沒有自己的思想,沒有自己的設計,不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課堂教學顯得死板沉悶。
二
語文教師應強化課程資源意識,努力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為學生積極、主動、自主地學習提供充分的素材,還要積極發動和引導學生自主地開發和利用有益的學習資源,使學生擴大語文學習的視野。
為保證教學質量,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在新課程的實踐和建設中積極發揮主觀能動作用。我們提出如下對策:
首先,小學語文教師須切實轉變教學觀念。教學觀念的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因此,我們要繼續深入學習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課程改革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樹立并踐行新的教育理念。這樣就會有一個全新的視野,就能完善固有的教學體系。比如:在小組合作教學中,要均衡地設計好每一個學生的角色,使每一個學生都有任務可做。在開展活動時,不要“自由競爭”,而要有計劃地實施“按需分配”。
教師要立足教學實際創造性地解決教學中的問題,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樂趣中學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地學習,并進行分析,以反省自己的思想、觀念和行為,不斷提高自己對新課程的適應能力。
其次,在課程與生活的鏈接中尋找共鳴點。教師要加強與學生已有經驗和生活的聯系,只有這樣,才容易使學生與教材產生共鳴。產生了共鳴,學生才會有學習的濃厚興趣,才會與文章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才會進入情景交融的理想境界,才會達到既意料之中又出乎其外的最佳學習效果。有的可以引導學生回憶與課文中的人物相同或相似的經歷,有的則要將學生帶入廣闊的大千世界去觀察、去實踐、去體會。把語文課上到孩子的心里,成為我們永遠追求的境界。
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幫助學生樹立終身學習觀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以“問題”為導向,以任務驅動為抓手,使我們的目標更明確,精神更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