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克勝
我國歷代教育家都很重視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兩千多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每事問”的主張。宋代理學家朱熹認為“讀書無疑者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非常辯證地闡述學習中問題意識的重要性。在當前初中歷史課程結構下,我們更應重視學生問題意識培養。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下面結合我在歷史教學中的實踐,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夯實“雙基”——這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知識支撐點
基礎知識是一切科學技術的基礎,是發展認知能力的基礎,同時是創造力發展的基礎,當然是產生問題的基礎。科學家E·L泰勒認為“具有豐富知識和經驗的人,比起只有一種知識和經驗的人,更容易產生新的聯想和獨到的見解”。一個問題的發展、提出,并能積極尋求問題解決,都是以一定知識和技能為前提和依托的。一方面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必須有適當的基礎知識,才能對新知識產生好奇、渴望。所以應重視學生基礎知識學習、掌握,鼓勵學生廣泛閱讀,擴大信息量。另一方面基本技能訓練正是歷史課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一條有效途徑。隨著閱讀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學生會發現許多需要解釋的歷史概念、歷史現象,引發他們的思考,培養發展他們的問題意識。
如學習“太平天國農民運動”這一內容時,因為本課具有很強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我首先用故事形式概述里面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然后結合教材內容提出一系列問題:(1)太平天國農民運動的起因是什么?(2)何時是太平天國農民運動的鼎盛時期?(3)使太平天國農民運動力量削弱最大事件是哪一件?(4)為什么太平天國農民運動最終沒有取得勝利?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通過閱讀掌握太平天國農民運動的有關基礎知識,然后請學生分析上述問題,思考還有哪些問題?正是在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強化過程中,學生的問題意識得到了培養。
二、創設問題情境——這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切入點
蘇格拉底說:“問題是接生婆,他能幫助新思想的誕生。”因此教學過程中,給學生創設一種帶有問題、矛盾的學習情境,可以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從而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那么,如何創設問題情境呢?
首先要發揮問題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教師要以問題為中心組織教學過程,變傳統傳授—接受過程為以問題為紐帶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產生新問題的引導、發現過程。如學習《經濟體制改革》一課時,我先提出問題:“改革開放初,我國農業生產亟待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學生閱讀教材后基本都能歸納出當時中國農村存在的問題,進而一系列新問題在學生頭腦中產生了:“黨和政府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對此,我并沒有急于告知學生答案,而是把學生的一系列疑問列出來,讓他們根據教材并結合實際進行分析探究,得出結論。之后,我又結合當前時政熱點,提出新問題:“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任務,描述了未來中國農村的美好前景,在現階段,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回答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將現實熱點與歷史知識相結合,允許答案具有開放性,充分鼓勵和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意識。
其次,青少年思想活躍、求知欲旺盛,對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這就是問題的種子。然而,這顆種子要想順利萌芽,需要自由、寬松的探討問題的環境,所以教師要從各方面創造條件,鼓勵大膽質疑,保護學生提出問題的積極性。第一,為學生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引導學生敢于大膽思考,感想、敢說、敢問,對大膽提問的學生,不論問題質量如何都要給予鼓勵;對提錯問題的學生決不批評,啟發用另一種方法思考,樹立自信心。要善待學生提出的一切問題。富有思考性的問題可根據情況因勢利導,利用集體思考或小組討論的形式加以解決;簡單、幼稚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看書自行解決。這樣,學生就沒有了精神束縛和心理負擔,上課自然會積極思考,踴躍發言。第二,尊重并認真思考學生的問題。課堂教學是師生間積極互動的過程,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看、認真地聽,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積極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允許出錯,允許改正,允許保留意見。第三,善于捕捉學生提出的有創新價值的問題。鼓勵學生向教材挑戰、向教師挑戰,不要認為教材上的觀點、教師的講解就是“終極真理”。
三、教給學生提問技巧,促進問題意識形成—這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起跳點
喬治·波利亞在《怎樣解題》中說道:“教學重要一點是可以而且應該使教師問的問題,將來學生也可能提出。”學生問“問題”是從模仿開始的,所以教師要做好問“問題”的言傳身教,適時點撥誘導,教給學生問“問題”的技巧,實現“從扶到放”的飛躍,讓學生善于提問。
首先,教師應該讓學生明確提問的種類。按照布盧姆目標分類法,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的提問,低層次思考的提問,包括知識提問、理解提問、運用提問;高層次的提問,包括分析提問、綜合提問、評價提問。低層次思考的提問有利于知識的鞏固,高層次思考的提問有利于創新思維的培養。教師應鼓勵學生多提高層次思考的問題。
其次,教師要在平時教學實踐中根據學生具體提問加強對學生提問技巧指導,要求學生多問幾個“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是什么”是對歷史事件的定性;“為什么”是弄清來龍去脈;“怎么樣”是對其有具體清楚的了解,深入解剖,這是根本性問題。不管什么問題,只要從這幾方面著手,一定有不少新奇的發現,得到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只有不斷進行具體技巧指導,幫助學生整理思緒,使頭腦中的疑問變得具體、清晰,才能進一步拓展思維,提高思維品質,這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一環。
四、培養學生多方面素質和實踐、創新能力—這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落腳點
“我并沒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過是喜歡尋根問底、追究問題罷了”。這是世界科學大師愛因斯坦對他的卓越創造才能的解釋。同樣,具有問題意識的學生常常會問“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為解決這些問題,一方面我們會主動參與、親歷實踐、深度探究,并啟動思維,搜尋頭腦中已有知識,對其重新分析、理解,從而對知識的掌握更為深刻。另一方面解決問題欲望還會促使他們查閱資料、請教別人,使他們的知識得以豐富和擴充,并在積極解決問題的思維、探索過程中,使零星的知識變得系統有序,使原有知識結構更為完善、合理,提高建構知識的能力。此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他們還學會如何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并逐步培養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為今后知識獲取創造有利條件。而且學生通過自學活躍了思維,促進其主動學習、獨立思考、鉆研問題,培養了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