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公主嶺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36100)王寧寧
所謂傳染病是由寄生蟲、病毒病菌等病原體所引發的一類具有傳染性和流行性質的疾病[1],本研究選取本地區落實流行傳染病預防和控制措施前后的200名成年居民為對象,探討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途徑,現將有關結果作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 從本地區2011年1月~2011年12月未落實流行傳染病預防和控制措施期間的成年居民中隨機選取100名設置為對照組,其中包括男性62名,女性38名,年齡在19~62歲之間,平均年齡(45.4±5.9)歲。同時從本地區2012年1月~2012年12月落實流行傳染病預防和控制措施期間的成年居民中隨機挑選100名設置為實驗組,其中包括男性57名,女性43名,年齡在18~60歲之間,平均年齡(46.3±6.2)歲。對兩組研究對象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進行比較,結果未顯示出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預防和控制措施 自2012年1月以后,本地區開始落實流行傳染病預防和控制措施,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2.1 切斷傳染源和傳播途徑,預防易感人群 對待傳染病感染患者應遵循以下四大原則,即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以及早治療,對于疑似病例做好基本情況的了解,針對其具體情況進行分級管理,并予以對癥治療,對于攜帶病原的患者則做好登記,定期隨訪以了解其發展傾向,曾與病源接觸的個體,需及時進行檢疫和消毒,消滅病菌。不同類型的傳染病應采用不同的預防和控制方法,針對腸道類傳染疾病加強對居住環境的清潔和殺毒,針對呼吸道傳染疾病則加強對空氣的消毒處理。在流行傳染病爆發期間限制人流量,對病原體污染源實施封閉,控制疫情進一步蔓延。

附表 落實流行傳染病預防和控制措施前后的發病率比較(n,%)
1.2.2 建立健全的控制機制 實施流行傳染病預防和控制措施的關鍵在于首先應建立長效的控制機制,為預防和控制工作提供后盾力量,所以有關部門需建立完善的疾病預防和控制體系、衛生監督體系、信息系統,并制定有效的救治機制,形成合理的急救方案,同時對衛生檢疫體系進行加強和完善,在傳染病暴發期間加強對疫情的監控。
1.3 觀察指標 對落實流行傳染病預防和控制措施前后的兩組對象的發病情況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對兩組對象的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以X2檢驗,對比以P<0.05為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落實流行傳染病預防和控制措施前的乙肝發病率為7%,結核發病率為1%,其他傳染病發病率為13%,總體傳染病發病率為21%;落實流行傳染病預防和控制措施后的乙肝發病率為2%,其他傳染病發病率為4%,總體傳染病發病率為6%。組間對比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附表。
近年來,隨著抗菌藥物的濫用、病原體的不斷變異、環境惡化導致新的病原體不斷產生等原因,流行傳染病的發病幾率正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為了改善人類的生活質量,提高人體健康程度,針對流行傳染病加強預防和控制措施是必然的舉措。
臨床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針對成年群體通過有效的措施對流行傳染病加以預防和控制,可以大幅度降低傳染病的發生幾率。本次研究結果也顯示,本地區加強對流行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后,傳染病總體發病率僅6%,較實施預防和控制措施之前21%的發病率更占優勢。
我們針對流行傳染病,從切斷傳播途徑、完善控制機制、加強宣傳教育三個方面全面落實相應的預防和控制措施,有效阻止傳染病進一步在人群廣泛傳播,通過接種育苗、控制易感人群等手段來達到對傳染病的預防目的,完善相應疾病控制機制,以實現對傳染病的全面監控,通過加大宣傳來增強居民的傳染病預防意識。結果表明,科學合理的流行傳染病預防和控制措施對降低乙肝、結核等傳染病的發病率具有顯著的作用,因此,我們應綜合各方面的力量,積極開展流行傳染病預防和控制工作,以有效降低其發病率,保障居民健康,提高居民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