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鐘村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511495)鄧詩國 黃文河 趙婉萍
貧血(Anemia)在醫學上主要指因為各種外界因素和自身因素導致的外周血液中的紅細胞(RBC)計數、血紅蛋白(HGB)含量以及紅細胞壓積(PCV或HCT)的指標低于參考范圍的病理狀態。缺鐵性貧血是兒童臨床常見的一種貧血類型。多與喂養不當、偏食、慢性腹瀉等有關。缺鐵性貧血雖然多以輕度為主,但是長期慢性缺鐵性貧血可導致嬰幼兒生長發育遲緩,免疫功能下降,還可以并發其他疾病。結合小兒飲食特點與需要,推薦小兒多吃黑豆漿(黑豆、黑芝麻、黑糯米),對改善小兒缺鐵性貧血癥狀及提高免疫力有很大好處,值得全面推廣。
1.1 研究設計 本調查通過對廣州市番禺區鐘村街轄區內的22所幼兒園3~6歲兒童(約7000人)進行現場發調查問卷及體檢。對體檢分析得出:缺鐵性貧血的發病率2013年為4.73%,其中輕度貧血占95.98%,中度貧血占4.02%;2014年為4.92%,其中輕度貧血占98.52%;中度貧血占1.48%;2015年為4.95%,其中輕度貧血占98.47%;中度貧血占1.56%。詳見附表1。
2015年,對檢測的輕度貧血患者315例,根據患者的意愿和實際條件,我們選擇了300例患者進行了黑豆漿干預的臨床對照試驗。對300例患兒在平時的飲食中加入黑豆漿,記錄3個月后患兒的貧血癥狀及復查血常規的貧血指標恢復情況。方案獲得廣州市番禺區鐘村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并全程跟蹤實驗結束后,最終獲得有效數據300例。
1.2 研究方法 在300例患兒平時的飲食中加入黑豆漿,記錄3個月后的患兒的貧血癥狀及復查血常規的貧血指標恢復情況。對比干預前的癥狀及貧血指標。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計量資料采用均值±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了解各組的各項指標改善情況。最終做出黑豆漿具有治療缺鐵性貧血的作用。
1.3 診斷標準 貧血按照細胞學分類可以分為大細胞性貧血、正細胞性貧血和小細胞性貧血。根據發病原因可以分為紅細胞減少性貧血、紅細胞破壞過多性貧血和出血性貧血;根據其伴發癥狀的嚴重程度可以分為輕度貧血、中度貧血、重度貧血和極重度貧血,具體如附表2所示。在本文中,我們對于貧血的分類主要按照其嚴重程度來劃分。
一般來說,血紅蛋白的含量下降即可診斷為缺鐵性貧血,輕度的貧血一般不會伴有明顯的癥狀,偶爾會出現疲乏、出虛汗等情況。中度的貧血即可伴有口唇、爪甲、眼瞼的蒼白,活動或者勞累后容易出現心悸、氣喘等癥狀。重度的貧血可以出現口唇、爪甲、眼瞼的蒼白,在靜息的狀態下也會出現心悸、氣喘等癥狀。而極重度的貧血往往會引起心臟的缺血,伴有貧血性心臟病以及腎功能減退等。

附表1 2014~2015年鐘村街轄區內的幼兒園3~6歲兒童體檢缺鐵性貧血對比表

附表2 貧血標準(世界衛生組織)
2.1 干預后,輕度貧血患兒的貧血癥狀和實驗室指標改善效果明顯(P<0.05)(詳見附表3)。

附表3 干預后貧血患兒的貧血癥狀改善情況(n=300)
2.2 實驗室指標 經過3個療程的治療后,患兒的貧血指標均有改善(P<0.05),見附表4。
附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常規變化比較(±s)(n=300)

附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常規變化比較(±s)(n=300)
注:*:干預后,患兒的血紅蛋白含量(HGB)、紅細胞總數(RBC)、紅細胞壓積(PCV)與干預前相比,改善明顯*P<0.05。
干預前 干預后HGB 88.51±10.13 102.60±9.15*#RBC 5.41±0.18 6.82±0.73*#PCV 0.30±0.16 0.40±0.08*#
血常規檢測中的血紅蛋白、紅細胞計數(RBC)、血小板總數(PLT)、白細胞計數(WBC)等也可以診斷貧血。其中血紅蛋白是最能夠反映貧血的主要指標。血常規檢查中,發現患者的血紅蛋白含量下降即可診斷貧血。血小板總數下降會造成凝血功能的降低,血小板總數下降的患者有出血傾向,較輕的可以表現皮膚、牙齦、黏膜的出血,例如過敏性紫癜。較重的患者如果有其他系統的合并疾病,如消化道潰瘍、血管畸形、動脈高壓等極易出現大出血或者腦血管意外。白細胞是人體的免疫細胞,包括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等。感染性疾病往往會刺激導致白細胞計數和分型的改變。此外血常規中的血小板體積、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嗜酸性粒細胞數目等都可以輔助確診貧血,但是只有一兩個指標的異常對于診斷貧血一般沒有什么意義。除了血常規檢測外,膽紅素測定、尿常規、糞便常規+隱血檢驗、肝功能、生化檢驗也可以輔助診斷貧血;骨髓穿刺、胃液檢查、CT檢查等也可以作為輔助檢查手段來診斷貧血。在臨床中,要密切觀察患者的一般檢驗檢查項目,一旦發現貧血情況,及時完善相關檢驗檢查,對癥處理。
通過對廣州市番禺區鐘村街轄區內的22所幼兒園進行調查、體檢及對照試驗,我們初步得出了本轄區內的對缺鐵性貧血的現狀,并提出相應的干預措施:我們結合小兒飲食特點與需要,推薦小兒多吃黑豆漿(黑豆、黑芝麻、黑糯米)。我們目前生活水平雖然有明顯好轉,但鐘村的缺鐵性貧血的發病率仍有上升趨勢。缺鐵性貧血是臨床常見的一種貧血類型,兒童多見,與喂養不當、偏食、慢性腹瀉等有關。相關研究發現,黑豆皮提取物能夠提高機體對鐵元素的吸收,帶皮食用黑豆能夠改善貧血癥狀。同時,這項研究為研發安全、高效的藥物來治療貧血提供了一條新途徑。黑豆皮提取物通過抑制鐵調素,顯著增加機體的血清鐵水平、促進機體造血功能。缺鐵性貧血雖然多以輕度為主,但是長期慢性缺鐵性貧血可導致嬰幼兒生長發育遲緩,免疫功能下降,還可以并發其他疾病。 缺鐵性貧血影響兒童身心健康,應引起社會廣泛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