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深圳市龍崗中心醫院(518116)江敏君 江樂文 邱玉友 舒香云 陳茵
燒傷是人們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意外皮膚創傷。對于大面積燒傷的臨床治療,不僅僅在于救治患者生命,還應盡量減輕疼痛、促進創面愈合,提高預后質量。II度燒傷是一種可累及到真皮層或真皮層乳突層的燒傷,臨床治療原則是避免或減少感染[1]。而敷料的應用往往會影響到臨床治療效果,為此探尋效果顯著、安全可靠、經濟的敷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主要對100例皮膚Ⅱ度燒傷患者的敷料治療情況進行探討,了解濕性敷料的應用效果,報告正文如下。
1.1 臨床資料 將2014年5月~2015年5月深圳市龍崗中心醫院燒傷科收治的100例皮膚Ⅱ度燒傷患者納入本次研究。納入標準為:①有燒、燙傷病史;②燒傷面積在TBSA10%及以下的II度燒傷;③均知情并自愿參與。其中,男患者63例,女患者37例;年齡18到65歲,平均(44.7±2.5)歲。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和常規組,每組50例,燒傷原因主要是火焰燒傷、熱液或蒸汽燙傷、熱物質燙傷等,均無感染,也不存在心肝腎、腦血管等方面的疾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病情等無明顯差異(P>0.05),可進行比較。
1.2 方法
1.2.1 常規組 本組患者均采用傳統敷料進行包扎治療。采取常規清創法對創面進行迅速清創,并用碘伏對創面及周圍皮膚進行徹底消毒,并進行低位引流完整水泡之后,將污物、污染腐皮等去除,最大限度保留完整腐皮,再應用生理鹽水妥善擦洗創面,然后用干紗布吸干,在皮膚創傷部位均勻涂抹磺胺嘧啶銀,然后用紗布或棉墊妥善包扎好。之后根據創面滲液量確定敷料更換時間。
1.2.2 實驗組 本組患者均采用新型濕性敷料進行包扎。由造口治療醫師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對患者創面及健康情況進行全面評估,根據評估結果來更換敷料。具體操作:先用生理鹽水對創面進行清洗,同時用無菌紗布輕蘸拭,將創面異物、腐皮等去除,在沖洗干凈之后用干紗布印干。對于小的水泡不進行處理或進行無菌抽水處理,大水泡則可在低垂位剪出1個或多個小口將液體引流出,再用生理鹽水進行沖洗,用紗布印干創口和周圍皮膚,根據創面實際應用新型濕性敷料,敷料需要超出創面邊緣約1~1.5cm。兩組均要做好后續治療和護理工作。
1.3 觀察指標 在治療過程中,主要觀察這幾個指標:①愈合時間,從第一次訪視為0d開始,由兩名專科醫生通過雙盲肉眼對創面進行觀察,再進行評估,直到創面全面上皮化為愈合時間。②敷料更換疼痛度,采用VAS量表進行評測[2],分為:0分,無痛;1~4分,輕度疼痛;5~7分,中度疼痛;8~10分為重度疼痛。在創面愈合后對患者隨訪3個月,以了解瘢痕情況,并應用溫哥華瘢痕量表進行評分,滿分為15分,分值越高表明瘢痕越嚴重。記錄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和費用情況。
附表1 兩組創面愈合時間及創面疼痛評分對比(±s)

附表1 兩組創面愈合時間及創面疼痛評分對比(±s)
組別 n 愈合時間(d) 疼痛評分(分) 3個月瘢痕評分(分)實驗組 50 10.3±2.5 3.12±1.01 3.31±1.14常規組 50 13.1±1.6 6.20±1.03 4.28±0.98 T 4.152 4.209 5.114 P值 0.001 0.05 0.05
附表2 兩組住院時間和醫療費用對比(±s)

附表2 兩組住院時間和醫療費用對比(±s)
組別 n 住院時間(d) 總醫療費用(元)實驗組 50 11.4±0.7 1107.9±152.4常規組 50 14.2±0.6 1316.1±148.3 T 4.322 5.061 P值 0.05 0.05
1.4 統計處理 應用SPSS12.5軟件對本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應用均數和標準差(±s)表示計量數據,用t對進行檢驗,P<0.05表示存在差異,具有統計意義。
2.1 兩組創面愈合時間和敷料更換疼痛評分對比 通過觀察和評估,實驗組患者的創面愈合時間和敷料更換疼痛評分均要少于常規組,同時通過隨訪,了解到實驗組3個月的瘢痕評分低于常規組,均存在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如附表1。
2.2 兩組住院時間及費用對比 實驗組的住院時間和總治療費用上要明顯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具體如附表2。
燒傷臨床治療的目的主要是在最短時間內使創面得到愈合,并要預防和減少感染、改善瘢痕及功能[3]。對于燒傷創面的早期處理,主要有清創、使用敷料預防感染等,該階段的處理質量直接關系到燒傷的創面愈合效果。臨床上,理想的濕性敷料應有這幾方面的優勢:①有近乎皮膚水分的蒸發率。②確保創面的生理環境,避免干燥。③有助于壞死組織順利脫落、清除,確保保持創面基底的潔凈,有效預防感染的發生[4]。④能有效吸收創面滲液,有助于引流處理。⑤能確保創面溫度控制在28~32℃,同時具有良好順應性,易揭下來,不會傷害到肉芽,且無痛[5]。⑥能避免外界微生物入侵,發揮良好的屏障效用。⑦可有效預防熱量、蛋白質等通過創面丟失。
臨床上,燒傷創面修復較為復雜,和諸多因素有效一定關系,比如:組織營養、微環境、低氧條件等。近年來,燒傷創面愈合和低氧濕潤環境的關系受到臨床學者的關注并進行了大量研究,當前濕性愈合理論在臨床上得到應用,濕性敷料可提高創面愈合速度,為組織生長給予良好的微環境[7]。有助于創面炎性反應消失,有效緩解疼痛,減少創面滲出物,生成纖維蛋白膜,有效預防和控制細菌生長。而微循環低氧狀態,有助于新生毛細血管的良好生長,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及上皮移行。本研究中,應用的濕性敷料與創面接觸層實際上是一層軟聚硅酮黏膠,能確保創面處于適度濕潤環境中,同時可確保敷料更換的無創性,能輕柔揭下來而不會導致皮膚表層脫落,進而給予良好濕性環境促進創面愈合。本研究結果看,實驗組患者均應用新型濕性敷料,創面愈合時間、敷料更換疼痛及3月后瘢痕評分均要優于傳統敷料的常規組(P<0.05)。可以看出,濕性敷料治療Ⅱ度燒傷,能有效縮短創面愈合時間,減輕敷料更換時的疼痛,且可用于軀體任何部位,大大提升了患者的舒適度,進而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雖然濕性敷料的單價相對較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在臨床上的應用,但從創面愈合、預后和患者舒適度等方面來看,研究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和醫療總費用未增加,且還少于常規組,所以從總成本看仍具有良好的成本優勢。
綜上所述,對于II燒傷創面的治療,選用濕性敷料可促進創面愈合,減輕疼痛,改善預后,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患者負擔,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