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平谷區中醫醫院(101200)王東梅 高星亮
功能性便秘系非器質性原因引起的糞便干結、排便困難、排便不盡感、排便次數減少。中藥敷臍療法治療便秘,操作簡單,能為便秘患者提供一個較為理想的治療方法。避免了胃腸道的影響及因長期服用含有大黃等成分的藥物后,出現繼發便秘的副作用。本課題采用中藥敷臍治療功能性便秘(熱秘),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60例功能性便秘(熱秘)患者均來自2014年3月1日~2015年11月1日本院脾胃科門診及病房。隨機分為觀察組30例,對照組30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0~68歲,平均(58.89±6.27)歲,病程1~30年,平均(8.05±6.38)年。對照組患者年齡22~70歲,平均(57.06±5.97)歲,病程1~31年,平均(8.25±6.02)年。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及排除標準
1.2.1 疾病診斷標準
1.2.1.1 中醫診斷標準 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制定以下標準:大便量太少、太硬、排出困難,或合并一些特殊癥狀,如:長時間用力排便、直腸脹感、排便不盡感,甚至需用手法幫助排便。在不使用瀉劑的情況下,7天內自發性排空糞便不超過2次或長期無便意。
1.2.1.2 中醫證候診斷標準 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制定以下標準:中醫證型符合熱秘:大便干結,排便困難,間隔時間延長,甚則肛裂便血,口苦口干,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滑數。
1.2.1.3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功能性胃腸病羅馬III標準》定義如下:診斷前癥狀出現至少6個月,近3個月滿足以下標準:①必須滿足以下2條或多條:a.排便費力(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b.排便為塊狀或硬便(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c.有排便不盡感(至少每4次排便中1次);d.有肛門直腸梗阻和(或)阻塞感(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e.需要用手操作(如手指輔助排便、盆底支排便)以促進排便(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f.排便少于每周3次。②不用緩瀉藥幾乎沒有松散大便;③診斷IBS(腸易激綜合癥)的條件不充分。
1.2.2 納入標準 ①符合慢性功能性便秘的診斷標準(羅馬III);②中醫辨證符合熱秘型;③年齡在18~70歲之間;④治療期間同意不使用其他針對便秘的治療;⑤自愿且能夠配合參加的受試對象。
1.2.3 排除標準 ①經檢查證實由直腸、結腸器質性病變(如腫瘤、克隆氏病、結腸息肉、腸結核等)所致腸道狹窄引起者;②伴有大出血、骨折、過敏體質、臍部周圍濕疹、臍瘡等不宜用敷臍療法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對本藥過敏者,或出現其它嚴重不良反應者;④合并有心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嚴重原發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⑤凡不符合納入標準,未規定用藥,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效和安全性判斷者,若出現以上一種情況則視為剔除病例。
1.3 研究方法
1.3.1 分組 將60例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法分為兩組,觀察組為中藥敷臍組(簡稱敷臍組),對照組口服中成藥——“六味安消膠囊”(簡稱六味安消組)。
1.3.2 治療方法
1.3.2.1 中藥敷臍組 中藥敷臍藥物組成:大黃、蘇子、木香、冰片。按4∶1∶1∶2的比例研成粉末,加凡士林調成膏狀,制成大小約1.5×1.5cm,厚度約0.3cm,敷于肚臍(即神闕穴),以臍敷專用貼固定,每日1次,每次2小時。

附表1 癥狀積分評定表

附表2 兩組療效比較[例(%)]

附表3 治療前后癥狀積分
1.3.2.2 口服中成藥組 六味安消膠囊(邦消安),貴州信邦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出廠,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10950047。本品是治療慢性便秘的常用中成藥,為膠囊劑,氣香,味苦澀、微咸,由土木香、大黃、山柰、寒水石(煅)、訶子、堿花組成。具有導滯消積的作用,用于大便秘結。口服,一次3~6粒,一日2~3次。
兩組均連續治療7日后觀察療效。治療期間停用相關藥物。若治療后便秘轉變成泄瀉則提前停止治療,作為有效病例。
1.3.2.3 觀察指標 主癥:首次排便時間、排便間隔時間、每次排便時間、便質、便感。兼癥:腹脹、腹痛、肛裂便血、努爭汗出、食欲不振。
首次排便時間記錄方法:治療組:從敷臍時開始,至敷貼后第一次排便為止,此段時間間隔為首次排便時間;對照組:以第一次服“六味能消膠囊”開始,至服藥后第一次排便為止,此段時間間隔為首次排便時間。排便間隔時間即平均每幾天一次大便。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資料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t檢驗及X2檢驗。
2.1 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制定的療效評定標準,并制定臨床癥狀評定量表量化臨床癥狀。
2.1.1 臨床癥狀評分標準 主癥:首次排便時間、排便間隔時間、每次排便時間、便質、便感。按等級記分(輕=0分,中=2分,重=4分)。兼證:腹脹、腹痛、肛裂便血、努爭汗出、食欲不振。出現一個癥狀為0.5分,沒有為0分。
2.1.2 療效判定標準 痊愈:大便正常,其它癥狀全部消失。顯效:便秘明顯改善,間隔時間及便質接近正常;或大便稍干而排便間隔時間在72小時以內,其它癥狀大部分消失,且積分減少2/3;有效:排便間隔時間縮短1天,或便質干結改善,其它癥狀均有好轉,且積分減少l/3,而不足2/3;無效:便秘及其它癥狀均無改善或積分值減少不足1/3者。具體見附表1。
2.2 治療結果 觀察組30例,痊愈3例,顯效8例,有效10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70.00%。對照組30例,治愈4例,顯效10例,有效8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73.33%。觀察組與對照組總有效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2。
2.3 治療前后癥狀積分 治療前兩組癥狀積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后自身對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3。
便秘是指糞便在腸內滯留過久,秘結不通,排便周期延長,或周期不成,但糞質干結,排出艱難,或糞質不硬,雖有便意,但便而不暢的病證。西醫治療以對癥處理為主:改變生活習慣,如多飲水并進行適當的體力勞動,進食足夠量的纖維食物;運用導瀉劑,如腸動力藥、容積性瀉劑、刺激性瀉劑等。短期效果好,但這些藥物導瀉作用強,長期使用會導致藥物依賴且用量越用越大,反而增加便秘的頑固性。蒽醌衍生物長期作用還可引起結腸黑變病,對人們身心健康影響極大。因此,在治療上受到醫者的重視。
中藥敷臍療法是指在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原則指導下,用中藥對神闕穴(肚臍)施以敷、貼、熨等措施,以發揮局部或全身作用發熱來治病,是一種常用的防治疾病的方法。臍,即神闕穴。中醫認為,臍為先天之結蒂,后天之氣舍,系任脈之主穴,刺激該穴,能通過臍部的經絡循行速達病灶,起到疏通經絡,調達臟腑,潤腸通便的作用。局部用藥,造成皮膚角質層含水量由15%以內增加到50%,使藥物的透皮速率增加4~5倍,皮溫從31℃增加至37℃,加速局部血液循環。局部用藥不經過肝的“首過效應”,和胃腸道的吸收破壞,使藥物濃度保持穩定[2],減少用藥的個體差異。
本研究所用藥物適用于功能性便秘,熱結便秘的證型。其中大黃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解毒、活血散瘀、清利濕熱等功效。自古以來就是瀉下主藥,用于實熱便秘,其通便作用已是中西醫學界所公認。大黃酸為瀉下的主要有效成份,作用主要部位在結腸,對十二指腸也有興奮作用,能增強其推進性蠕動使分泌增加而促進排便。蘇子降氣、潤腸通便,木香行氣、調中導滯,冰片是常用的中藥透皮吸收促透劑。臨床試驗結果顯示:中藥臍療治療功能性便秘具有良好的療效,兩組間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中藥敷臍避免長期口服大黃等藥物中蒽醌類物質致結腸黑變病的發生,且副作用小,操作簡便,具有簡、便、驗、廉的特點,在基層醫院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