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第七人民醫院(518114)郭艷紅 葉慧珍
高血壓腦出血是臨床神經外科常見的一種疾病,是高血壓并發動脈硬化或其他因素引起的非外傷性腦實質出血,具有較高的死亡率和致殘率[1]。該病易并發深靜脈血栓,主要是因為血流淤阻、血液高凝及血管壁受損等引起。如果高血壓腦出血并發深靜脈血栓,則會導致病情加重,對患者的預后產生極大影響,也增加了臨床治療及護理的難度[2]。本文通過分析96例高血壓腦出血并發深靜脈血栓患者發病原因,提出針對性的臨床護理措施,取得不錯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96例高血壓腦出血并發深靜脈血栓患者的臨床資料,并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患者59例,女患者37例;年齡53~79歲,平均(61.7±4.2)歲;均通過彩超、血管造影等檢查確診,符合深靜脈血栓診斷標準[3]。臨床表現主要是下肢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皮膚溫度增高、乏力、下肢腫脹等,一些患者皮膚紅紫。手術治療91例,保守治療5例,住院治療時間均在30d以上,49例患者行深靜脈置管,12例采取PICC置管,均采取過留置針。
1.2 方法 本組患者入院后均實施積極治療,包括:①基礎治療,指導患者平臥床上休息,并將患肢抬離床面,約25cm,并使膝關節或者肘關節微曲,可下床活動者需穿彈性較好的長筒襪;②抗凝治療,均給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5000U,2次/d;同時,皮下注射100U肝素鈉,2次/d,在3~5d后,加用阿司匹林;③溶栓治療,尿激酶50萬U加到5%葡萄糖40mL,在患肢足背靜脈微量泵注,2次/d,速度為1ml/min,并在大腿根部妥善扎好止血帶。在治療過程中,積極做好各項護理工作。
1.3 療效觀察 臨床深靜脈血栓臨床效果評價標準分為:①治愈,臨床癥狀及體征全部消失,彩超或血管造影顯示深靜脈不存在血栓,管腔光滑、暢通,患肢腫脹完全消退,皮膚溫度正常;②顯效,臨床癥狀、體征得到明顯緩解,彩超或血管造影顯示深靜脈管壁雖不光滑,但已通暢,血管內徑通暢部分在70%以上;③有效,臨床癥狀和體征有所緩解,彩超或血管造影顯示深靜脈腔內存在血栓殘留,血管內徑通暢部分在70%以下,通過側支實現回流;④無效,臨床癥狀、體征未達到上述標準,甚至反復出現深靜脈血栓。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Excel文檔整理本組研究資料,并應用SPSS20.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臨床有效率進行統計分析。
本組96例患者,均得到良好治療,臨床有效率達到91.7%,未出現嚴重并發癥和死亡病例,具體數據如附表所示。
3.1 原因 從本組患者的臨床情況看,高血壓腦出血術后并發深靜脈血栓的原因主要有這幾方面。
3.1.1 患者方面 一是臥床時間,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在早期通常需要進行出血治療,同時為避免病情加重,需臥床休息。但因長期臥床和活動受限,肢體深靜脈血流動力明顯減弱,血流減緩甚至停滯,進而易出現深靜脈血栓,本組患者臥床時間均在4周以上。二是活動受限,通常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會存在一定的肢體偏癱,肌力有所降低,而下肢靜脈血因肌肉泵壓力效用的失去,使得血流減緩,血淤出現,進而出現血栓。三是年齡偏大,一般伴隨年齡的增大,人的血管壁彈性會越差,血液黏稠度也相應增高,進而易出現深靜脈血栓。

附表 本組患者臨床護理效果情況(n,%)
3.1.2 護理操作方面 外科手術、創傷等會影響到機體的凝血功能。深靜脈血栓是中心靜脈導管最為常見的一個并發癥。深靜脈的置管穿刺、留置針等如未嚴格按照無菌原則操作,及日常管理不善,預留時間過長、靜注操作不當等很容易引起深靜脈血栓及靜脈炎的發散。本研究中,大部分患者實施了深靜脈置管,且均有留置針。而各類導管的頻繁應用在不同程度上使靜脈血管壁受到損傷,進而引起靜脈血栓,此外導管口徑、穿刺次數、預留時間等因素均會導致深靜脈血栓。
3.1.3 治療藥物方面 通常止血、脫水等藥物的應用,會對機體的抗凝及凝血功能帶來較大影響,一般正常人的凝血和抗凝系統是處在一個穩定、平衡狀態下的,但當這種平衡被打破時就有可能形成血栓,甚至出血。長期性的臥床、輸液及止血、脫水藥物的廣泛應用會導致深靜脈瘀滯,這是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主因。此外,長期應用止血、脫水藥物治療的患者血容量會降低,而血液黏稠度會提升,進而易形成深靜脈血栓。
3.2 臨床護理措施
3.2.1 要做好早期預防護理。一方面,積極進行早期肢體活動,本組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癱,需要定期翻身,并對癱肢進行按摩,確保肢體功能。通常在入院治療72h后開始指導患者進行肢體活動,以預防和減少靜脈瘀滯,確保靜脈順利回流,控制血栓形成。鼓勵患者多食用粗纖維豐富的食物,以保證排便通暢,還應指導患者能進行床上排便,控制力度,以免增大腹內壓導致肢靜脈回流中引起血栓脫落。因深靜脈血栓的臨床表現及體征通常無特異性,因此,護理人員需密切監測患者皮溫、膚色、患肢腫脹情況、知覺等情況。
3.2.2 加強各類管道護理。深靜脈置管穿刺時保證穿刺成功率,置管后按時予以換藥,并嚴格無菌操作,注意觀察穿刺肢體的變化,穿刺針眼處有無紅腫,肢體有無腫脹、疼痛、皮溫有無增高等,如發現以上癥狀,及時停止深靜脈置管。一般情況下,股靜脈和鎖骨下靜脈置管留置時間為1個月,留置針為3天內。如果PICC置管后出現肢體腫脹、皮溫升高等情況需及時拔除。
3.2.3 強化臨床治療護理。在患者發生深靜脈血栓時,要保持絕對的臥床靜養,并要適當抬高患肢,確保血液正常回流。應根據治療時間,及時調整好微量泵注速率,在用藥治療過程中需每日進行凝血四項的監測,嚴密觀察患者是否出現有全身出血可能;還應密切監測患者體溫、患肢膚色、水腫等情況。每日還需要測量并記錄好患肢的周徑,以掌握臨床效果。下肢需穿彈力長筒襪,確保患肢血循環正常,無法下床患者需要協助翻身、叩背,以有效預防肺感染等并發癥發生。
3.2.4 科學合理用藥。應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合理用藥,減少藥物注射對血管刺激,降低對機體的抗凝及凝血功能的影響,有效改善局部微循環,強化細胞供氧,減少外周阻力,預防并發癥發生,有效減少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