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中山市中醫院(528400)丁美暉 陳新蘭 陳楚玲
胺碘酮是主要用于治療心律失常的廣譜抗心律失常藥,針對大部分的心律失常療效較好,且不良反應較少。鹽酸胺碘酮由于其溶液PH值為2.5~4.0,而人體外周靜脈可耐受的PH值為6.5,且具有較高的滲透壓,對局部皮膚組織的刺激性較強,易發生靜脈炎,因此外周靜脈輸注胺碘酮的老年患者預防靜脈炎的發生是十分必要的[1][2]。外周靜脈輸注胺碘酮的老年患者采取常規護理措施預防靜脈炎效果不理想,根據胺碘酮外周靜脈輸注的特點,結合老年患者的臨床需求本院制定了優質護理措施,旨在降低靜脈炎的發生率。為了驗證優質護理措施的臨床效果,選取部分外周靜脈輸注胺碘酮的老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組對照研究,現將結果總結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間在我院進行外周靜脈輸注胺碘酮的老年患者56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30例患者,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在62~75結論外周靜脈輸注胺碘酮的老年患者實施優質護理措施能夠有效降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8.3±4.1)歲;對照組26例患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在60~7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7.9±4.3)歲。排除兩組患者患有嚴重的肝腎不足、免疫類疾病以及腫瘤等,使得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以及疾病方面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附表1 兩組患者靜脈炎發生率對比結果[n(%)]

附表2 兩組患者發生靜脈炎的原因分析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措施,主要包括消毒、皮膚保護以及專項護理等。實驗組患者采取優質護理措施,具體操作如下:首先對護理人員進行定期培訓,提高其護理技能,增強理論知識的掌握率,提高護理人員對靜脈炎相關護理的重視程度。護理人員在給患者進行血管穿刺時避開重要關節,以手背和前壁血管為主,且穿刺時避免反復穿刺或者在某一血管長期使用藥物,應及時更換輸液部位。為了減少藥物刺激,可將兩枚留置針留置于雙上肢,采用兩枚留置針交替給藥,患者輸液結束后嚴格按照要求沖洗輸液管,一般沖洗的方法是先用5%的葡萄糖注射液20ml沖洗后再用0.9%生理鹽水10ml封管,減少持續用藥給患者帶來的刺激作用。護理人員要不斷提高穿刺技術,做到一次性完成靜脈穿刺,穿刺過程中先使用生理鹽水,穿刺成功后再輸注鹽酸胺碘酮注射液。同時在藥物輸注的過程中要注意藥物順序的合理安排,多種藥物避免加入同一注射器或輸入同一輸液通路中。一般采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釋鹽酸胺碘酮,避免與其他藥物混合使用。護理人員應向患者說明外周靜脈輸注鹽酸胺碘酮后很容易出現靜脈炎,闡明原因及注意事項,加強患者的配合,輸液過程中嚴密觀察血管是否出現異常,且避免藥液外滲的現象發生。
1.3 觀察指標[3]觀察并對比兩組患者靜脈炎的發生率并對靜脈炎的發生原因進行統計,分析優質護理在老年患者外周靜脈輸注鹽酸胺碘酮注射液致靜脈炎的預防作用。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1.5統計分析軟件,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靜脈炎的發生情況 實驗組患者靜脈炎的總發生率為23.3%,對照組患者靜脈炎的總發生率為84.6%,兩組患者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附表1。
2.2 兩組患者發生靜脈炎的原因分析 實驗組患者發生靜脈炎的原因主要是藥物因素和藥物濃度因素,對照組患者發生靜脈炎的原因主要是靜脈選擇不當和藥物因素,兩組患者在靜脈選擇不當因素比例上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附表2。
根據臨床多年的經驗總結發現,外周靜脈輸注鹽酸胺碘酮注射液導致靜脈炎的主要原因是物理因素和藥物因素[4]。物理因素主要指不合理使用靜脈留置針和靜脈輸注時間過久,留置針的選擇在患者病情的允許下盡量選擇小號的,藥物因素主要指鹽酸胺碘酮屬酸性注射液,對血管有刺激作用,增加血管的通透性,對血管內皮細胞造成損傷[5][6]。優質護理在老年患者外周靜脈輸注鹽酸胺碘酮注射液的過程中對其進行藥物指導,說明用藥過程中的注意事項,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有效預防靜脈炎的發生。根據本院的研究數據顯示,采取優質護理的實驗組老年患者的靜脈炎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老年患者,且實驗組發生靜脈炎的原因沒有靜脈選擇不當,而對照組發生靜脈炎的主要原因是靜脈選擇不當,表明優質護理應用于外周靜脈輸注胺碘酮的老年患者可有效降低靜脈炎的發生率,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