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區椿樹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0052)李文 李寧燕 李薇 王衛
社區衛生服務是集預防、保健、醫療、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指導六位為一體的衛生服務[1]。2006年,國務院發布《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意見》指出“社區衛生服務是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目標的基礎環節”[2]。北京市西城區總面積為50.7平方公里,社區衛生服務總人數為1 521 906人[1]。北京市西城區高度重視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為掌握北京市西城區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的認知度,推動西城區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更好的開展,西城區于2014年開展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的認知度調查工作。
1.1 調查對象 北京市西城區18歲以上常住人口。
1.2 調查方法 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選擇西城區下屬的15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82個社區衛生服務站。每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隨機抽取50位居民,每個社區衛生服務站隨機抽取30位居民開展調查。
1.3 調查內容 借鑒《北京市社區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手冊》,通過專家深訪、居民深訪等,設計調查問卷。主要內容包括:基本情況、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認知度(包括:是否知道社區周邊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供的基本醫療服務與公共衛生服務內容的認知、對中醫藥服務的認知、對家庭保健員的認知與對家庭醫生式服務的認知)、獲取社區衛生服務資訊的方式等。此次調查使用內部一致性系數來反映問卷信度, Cronbach's Alpha系數為0.752,信度較好;經過專家深訪與座談會論證,一致認為問卷的表面效度和內容效度也符合要求[3]。
1.4 數據處理 使用EpiData3.1進行數據雙錄入,然后采用SPSS20.0進行數據統計。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值的資料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認知度最終換算成百分制,以便于比較。
2.1 一般情況 實際共完成有效問卷2716份。男性1188份(43.7%),女性1528份(56.3%);25歲及以下共74份(2.7%)、26~35歲共187份(6.9%)、36~45歲共273份(10.1%)、46~55歲共399份(14.7%)、56歲及以上共1783份(65.6%);本地共2477份(91.2%),外地共239份(8.8%);具體情況見附表1。
2.2 認知度情況 2014年西城區居民社區衛生服務的認知度得分為61.24分(百分制)。北區居民得分(65.25)要高于南區(55.73)。從機構類型來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得分(63.36)要高于社區衛生服務站(60.76)。從性別來看,女性的得分(64.72)要高于男性(56.79)。從年齡段來看,25歲及以下的年齡組人群認知度最低(25.95),隨著年齡的增長,認知度有上升的趨勢。從戶口來看,本地居民的得分較高(63.35分),外地居民的表現較差(34.87分)。從文化程度來看,隨著文化程度的提高,認知度也有上升的趨勢,大專及以上者得分最高(64.86分)。上述比較均具有統計學意義(單因素方差分析,P值<0.05)(見附表2)。

附表1 基本人口特征

附表2 認知度情況

附表3 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具體內容的認知情況 [n(%)]
2.3 具體內容的認知情況 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供的基本醫療服務(如:打針輸液、取藥等)知曉率較高,均超過了95%;對公共衛生服務則存在較大差異,其中對于健康檔案、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預防接種、中醫藥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的知曉率分別為92.0%、79.8%、82.2%、55.6%、81.9%、86.6%。另外,39.8%的居民知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延長服務時間到晚上八點”;69.9%的居民知道“家庭保健員”;27.4%的居民知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有自助健康小屋”;78.9%的居民知道“家庭醫生式服務”,其中:“對行動不便,并有需求的老年居民提供上門服務”所占比例最高,為73.0%,其他依次是“對居民進行健康評估,并提供健康建議”(41.5%)、“開展健康教育、健康知識宣傳”(53.3%)、“對不同居民、分別提供個性化的健康指導”(39.0%)。在“獲取社區衛生服務的資訊”方面,“離我家很近,本來就知道”占比最高,為51.7%;其他主要是“社區醫生、居委會的各種活動”(51.7%)、“社區宣傳欄、海報、橫幅等”(49.6%)、“親戚朋友介紹”(24.6%)、“路過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看到的”(19.2%)等(見附表3)。
社區衛生服務以基層衛生機構為主體,以人的健康為中心、家庭為單位、社區為范圍、需求為導向,集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功能等為一體[4]。
社區衛生服務是第一線衛生接觸,知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是居民利用社區衛生服務的基礎。國內大量研究證實,提高社區居民社區衛生服務知曉度有利于社區衛生服務的利用[5]。西城區居民對于健康檔案、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預防接種、中醫藥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的知曉率分別為92.0%、79.8%、82.2%、55.6%、81.9%、86.6%。與杜甲珺[6](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供免費服務項目的知曉率為85.88%)、王棟[7](居民對六位一體的知曉率為78.3%)、陳潔[8](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的知曉率為91.2%)、彭倩[9](18歲以上調查人群對社區衛生服務站知曉率為78.10%)研究類似。居民對家庭醫生式服務的認知度為79.0%,略高于羅紅艷于2011年所做的研究(知曉率為76.0%)[10]。居民對自助健康監測設備(自助小屋)知曉率最低(27.4%)。影響社區衛生服務認知度的因素是多重的,方差分析顯示:北區、女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6歲及以上、本地、專科/本科及以上學歷者的認知度較高。
社區衛生服務貼近社區,51.7%的居民表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離我家很近,本來就知道”,應把社區作為宣傳的主陣地,充分利用社區宣傳欄、海報、橫幅等形式,開發適合社區、居民喜聞樂見的內容來開展宣傳。而24.6%的居民表示通過“親戚朋友介紹”,說明存在一定范圍的二級傳播現象,應注意挖掘社區中的意見領袖,通過家庭保健員等活動,提高其對社區衛生服務的認知,發揮其影響力,開展人際傳播[11]。同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場所,可通過健康講座、懸掛橫幅、在墻壁張貼宣傳材料、制作可攜帶的折頁、電子屏幕滾動信息等方式,對患者和居民進行宣教。還應針對慢性病患者、老年人等重點人群,開展個性化的傳播工作,以進一步提升居民的知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