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區良鄉醫院(102401)杜娜 劉婷 王秋萍

附表 受試者特征及骨密度測量值
骨質疏松是中老年女性的常見病之一[1],是一種典型的全身骨代謝性疾病,主要表現為骨量減少,骨微型結構破壞,骨脆性增加。隨著老齡化社會的來臨,骨質疏松癥的發生率越來越高,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社會問題。因此為了更好地預防中老年婦女骨折發生的風險,及時準確的篩查出骨質疏松高危人群有重大的意義。其中WHO指出了診斷骨質疏松癥的“金標準”:雙能X線吸收法(DXA)所測得的中軸骨(腰椎和髖部)的骨密度值[2]。但因DXA在國內未普及、檢查費用較高不適合在基層機構開展。
亞洲人骨質疏松自我評價工具(OSTA)是根據亞洲8個國家和地區絕經后婦女的研究所得出,只包括年齡和體重兩個因素,便于骨質疏松癥高風險人群的早期篩查和自我評估。但是OSTA作為骨質疏松的早期篩查工具效果如何,目前各項研究結論不一。本研究旨在通過評估OSTA篩查北京房山地區部分絕經后婦女骨質疏松的效果,探討其作為骨質疏松的早期篩查工具的臨床應用價值。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從2014年1月~4月,共納入412名絕經后健康女性受試者。年齡49~88歲,平均年齡(64.18±8.04)歲。納入標準:45歲后絕經的中老年女性。排除標準:①患有可影響骨代謝的疾病,例如;內分泌疾病、肝腎疾病、免疫系統疾病、惡性腫瘤病等。②服用影響骨代謝的藥物。③有吸煙、飲酒等不良生活方式。④不能配合骨密度檢查及骨密度結果嚴重偏離人群測定范圍的情況。

附圖1 OSTA值與DXA腰椎BMD值的線形關系

附圖2 OSTA診斷骨質疏松癥的敏感度、特異度及ROC曲線
1.2 儀器與測量方法 將受試者的編號、身高、體重、出生日期、性別、人種輸入到計算機。使用美國GE-Lunar公司生產的Expert-IDXA骨密度儀,檢測受試者的腰椎(L1~L4)、左側股骨近端(股骨頸、Ward 三角及全髖),電腦軟件根據BMD值自動算出T值,以腰椎(L2~L4)和左側股骨頸的BMD值及其對應的T值作為研究指標;使用OSTA計算公式:OSTA指數=0.2×(體重-年齡)計算全部受試者的OSTA指數。風險程度采用2分類,將指數≤-1為中高度風險(相當于有患骨質疏松癥風險),指數>-1為低風險。
1.3 骨質疏松診斷標準 根據WHO推薦的骨質疏松癥的診斷標準:即骨密度值與同性別、同種族正常成人的骨峰值相比,降低程度等于和大于2.5個標準差為骨質疏松。本研究以受試者腰椎(L2~L4)BMD的T值和左側骨頸BMD的T值作為診斷參數,只要其中1個參數符合診斷標準,即診斷骨質疏松癥。
1.4 統計分析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數據結果以±S表示,兩樣本之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α=0.05作為檢驗水準;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計算靈敏度、特異度、Kappa系數,并建立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eceiving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curve,ROC)下面積(areas under curve,AUC)。
2.1 人口學特征 本研究招募共412名滿足標準的受試者,根據DXA骨密度檢查結果,診斷為骨質疏松癥的絕經后婦女所占比例為22.6%(n=76)。如附表所示,與非骨質疏松癥的受試者相比,骨質疏松癥患者的平均年齡高于非骨質疏松癥組,平均體重指數(BMI)、腰椎(L2~L4)骨密度值、OSTA指數均低于非骨質疏松癥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差異(P<0.001)。
2.2 OSTA與DXA的相關性分析 如附圖1所示,OSTA值與DXA腰椎BMD值呈直線相關,相關系數 r=0.434(P<0.01)。
2.3 OSTA診斷骨質疏松癥的敏感度、特異度及ROC曲線(見附圖2) OSTA診斷骨質疏松的敏感度73.5%,特異度59.2%,陽性預測值 53.9%,陰性預測值83.7%,Kappa值為0.335,計算得出曲線下面積為0.748(95%[CI]0.691-0.804)。
骨質疏松癥最常見并發癥即為骨折,絕經后女性屬于高風險人群。有研究提示髖部骨折后,未來一年中死亡率可達8.4%~36%,再次骨折風險可增加2.5倍[3]。骨折后給個人、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據統計2010年我國約有2 330 000 人發生骨質疏松性骨折,共花費約9.45億美元[4]。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內外進行了大量研究評估骨質疏松癥篩檢工具的效果。雙能X線測定骨密度的臨床價值已得到廣泛認可,并被作為OP診斷的金標準。但因多種原因DXA在臨床上不能被廣泛應用[5],所以對于簡便有效的篩查早期骨質疏松高風險人群的工具,在臨床尤其是基層有著迫切需求。通過其找出需要進一步使用DXA進行確診的可能患有骨質疏松癥的人群。從而做到早診斷,早治療,預防骨質疏松性骨折的發生,同時避免了醫療資源的浪費。
2001年KOh等在860名亞洲8國絕經后婦女研究中發展使用了OSTA[6]。OSTA僅應用年齡及體重計算篩選骨質疏松高危人群,計算方法簡單,便于臨床篩查應用[7],一些研究得出結果,OSTA對菲律賓、日韓等國家婦女篩查OP的危險性效果較好,靈敏度達到80%~90%,特異度在50%。但用于中國女性人群報道的結果有差異[6][7]。目前國內外對此結果評論不一。
黃際遠等[8]利用5293名成都地區40歲以上婦女骨密度數據對OSTA篩查骨質疏松效果評價其靈敏度為75.7%,特異度為60.5%。陳俊等利用4380名絕經后婦女股骨頸骨密度數據對OSTA篩檢骨質疏松危險性評估得出靈敏度為73.8%,特異度為68.2%,但與DXA診斷的一致性較差。吳秀云等Meta分析提示當截斷值取OSTA≤-1,T值≤-2.5。敏感度與特異度隨截斷值、T值的改變而變化。截斷值提高(如OSTA≤-1,T值<2),敏感度相應提高,特異度隨之下降。本實驗得出OSTA診斷骨質疏松的敏感性73.5%,可把真正具有骨質疏松人群組中73.5%的人群篩查出來,具有一定的篩查意義,但作為初篩工具,目的是盡早發現處于疾病隱匿期或臨床初期的人群,做到早期診治,因此應具有較高靈敏度。本實驗得出的敏感度僅達到73.5%,敏感度不足。特異度得出的結果59.2%,特異度也不是很高。此實驗陽性預測值 53.9%,陰性預測值83.7%,結果提示將近46.1%的患者被誤判定為骨質疏松高風險人群進行DEXA骨密度檢查,誤診率偏高,導致部分醫療資源的浪費。本研究的Kappa值為0.335,與DXA測量的一致性不高,與其他研究文獻類似[8]。Kappa值低,提示OSTA對OP篩選的準確性欠佳。以上研究結果提示OSTA對于北京房山地區絕經后婦女OP的篩檢效果不是很理想。目前臨床上有多種簡易篩查骨質疏松方法,有建議提出至少兩種方法一起使用,分別適用于陽性人群和陰性人群,篩檢效果可提高。
本研究也存在不足:研究收集的數據局限于房山地區絕經后婦女,樣本量不大,而不同區域不同年齡段婦女應用工具篩選結果亦可能有所區別,今后應在更大規模的社區人口中進行研究,進一步探討。
結論:本研究提示OSTA作為OP篩查工具敏感性一般,假陽性率較高,不建議其單獨作為早期篩查工具。為提高篩選的準確性可結合選用不同篩選工具并對危險因素等進行綜合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