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150086)劉勐 居春陽 劉羽 肖興軍 張麗梅 孫威 朱延梅 李磊 朱雨嵐
抑郁癥(Depression)是一種慢性致殘性精神障礙,具有患病率高、致殘率高和自殺率高等特點[1],緩解后易復發,心理和社會功能損害明顯。臨床表現為心境低落、精力減退、易疲乏、自我評價過低、常有內疚感、睡眠障礙并伴焦慮癥狀[2]。現代社會中,抑郁癥發病率逐年升高,醫學界對該病的深入研究愈發重視。抑郁癥的治療主要以抗抑郁藥物為主,而抗抑郁癥的藥物種類繁多,療效各異,耐受性不同。靈孢多糖注射液治療神經系統疾病有一定療效[3],但抗抑郁作用尚無報道。基礎實驗[4]證實靈孢多糖注射液能夠通過提高大鼠腦內單胺類神經遞質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5-羥色胺含量,從而改善大鼠的抑郁癥狀。本研究應用靈孢多糖注射液輔以西酞普蘭治療抑郁癥,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療效。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0年10月~2013年3月于我院門診確診為抑郁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入選標準:①年齡18~75歲,性別不限;②符合抑郁癥診斷標準:我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抑郁癥診斷標準[5];③漢密爾頓-17項抑郁量表(HAMD-17)[6]評分(≥17分)。
排除標準:①有嚴重軀體疾病;②酒精成癮、藥物依賴者;③嚴重自殺傾向者;④其它精神疾病或軀體疾病導致的抑郁發作;⑤妊娠期婦女,或在研究期間出現懷孕及預服用避孕藥的婦女、哺乳期婦女;⑥研究者認為不適宜入選的其他患者。
1.2 研究方法
1.2.1 分組設計及給藥方案 符合入選標準的患者共80例,年齡為24~72歲,男性23例,女性57例。隨機表經SPSS18.0統計軟件生成,所有入選患者按1∶1比例隨機分為試驗組(40例)和對照組(40例)。給藥方案為:試驗組:靈孢多糖注射液(北京協和藥廠生產,國藥準字:H20003123),2ml/d,肌注;氫溴酸西酞普蘭(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J20080021),20mg/d,口服。對照組:氫溴酸西酞普蘭(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J20080021),20mg/d,口服。兩組療程均為8周。
附表1 兩組患者基線期情況(±s, n)

附表1 兩組患者基線期情況(±s, n)
入組前一個月藥物治療(n)男女有 無有無 有 無試驗組(n=40) 40.68±11.79 13 25 27 11 22 16 31.10±10.73 9.59±6.61 4.79±3.30 22.13±5.22 11 27對照組(n=40) 42.10±9.11 12 27 30 9 27 12 32.64±7.07 10.23±6.33 4.33±3.26 21.12±5.41 10 29統計量 t=-0.591 χ2=0.104 χ2=0.345 χ2=1.069 t=-0.745 t=-0.436 t=0.618 t=0.734 χ2=0.106 P 0.556 0.747 0.557 0.301 0.459 0.664 0.538 0.394 0.745項目 年齡(歲) 性別(n) 有無配偶(n) 誘因 首次發病年齡(歲) 病程(年) 發作持續時間(月) HAMD-17評分
1.2.2 觀察指標、評價工具及療效判定方法
1.2.2.1 觀察指標 ①本科自行設計基本資料量表,由患者獨立完成,量表內容包括:姓名、性別、年齡、婚姻狀況、首次發病年齡(或日期)、病程、發病時是否存在誘因、發作持續時間、治療過程及時間等;②一般醫學檢查:兩組患者均于治療前、治療后第4周、第8周檢測血常規、尿常規、肝功能、腎功能、血糖、電解質、心電圖和腦電圖。
1.2.2.2 評價工具 在治療前及治療后第4周和第8周,研究者以HAMD-17項抑郁量表[6]對患者的抑郁癥狀嚴重程度進行評定,評價人由四名高年資神經科醫師組成,評價標準[7]為:①HAMD-17總分≤7分為正常;②7~17分為可能有抑郁癥狀;③17~24分為肯定有抑郁癥狀;④>24分為有嚴重抑郁癥狀。藥物不良反應評價采用治療中出現的副反應量表(TESS)。
1.2.2.3 療效判定指標 HAMD減分率=[(治療前總分-治療后總分)/治療前總分]×100%
1.2.3 統計方法 一般人口學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或χ2檢驗;采用獨立樣本的t檢驗分析基線期數據的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完成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數據的方差分析療效評價;采用重復測量數據多重比較配對的t檢驗分析每個分組每個時間點均值的兩兩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安全性評價的組間比較;統計檢驗為雙側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所有數據應用SPSS18.0軟件包處理。
2.1 兩組患者基本情況 80例患者符合人選標準進入本研究,研究中共有3例患者脫落、剔除,共有77例患者按方案完成研究,其中試驗組38例,對照組39例。2組患者在兩組在病程、病情年齡、性別構成比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附表1)。
2.2 兩組患者HAMD-17評分比較 治療8周后,兩組患者HAMD-17評分在各自治療前后不同時間的三次測量之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和8周后與基線期相比差異亦具有顯著性統計學意義(P<0.01);治療8周后,兩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分組因素與時間因素存在交互作用(P<0.05),提示兩組HAMD-17變化趨勢不同,試驗組HAMD-17評分下降程度更為明顯,較對照組下降顯著(見附表2)。試驗組治療4周與8周的減分率(%)分別為(68.96f21.31與79.93f20.43),優于對照組的(50.15f19.47)和(70.99f19.26)(P<0.05)。
2.3 兩組安全性評價 治療過程中兩組患者均出現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嗜睡、頭痛、頭暈、口干、疲乏無力、便秘和多汗,根據TESS評分,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程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3)。
我國現有抑郁癥患者約6000萬人。現代社會科技和經濟發展迅速,人類生活和工作的節奏日益加快,隨之而來的精神壓力也不斷加大,抑郁癥正成為“21世紀的常見病”,同時神經系統疾病患者也常伴發抑郁,如:高血壓抑郁、腦卒中抑郁、帕金森(PD)等。
抑郁癥(Depression)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以抑郁為主要癥狀的一組心境障礙(Mood Disorders)或情感障礙(Affective Disorders),是一組以抑郁心境自我體驗為中心的臨床癥狀群或狀態。抑郁癥的發病機制與5-HT、NE、DA三種神經遞質及其受體有關。5-HT、NE、DA在中樞神經系統參與許多生理反應,如睡眠、體溫調節、精神活動、情緒反應等。研究認為腦內單胺神經遞質的濃度相對或絕對不足,是導致抑郁癥發生的重要機制之一。5-HT是與人類關系密切的重要神經遞質之一,參與行為活動、情緒、食欲調節等。研究證實5-HT神經傳遞機能的減退不僅導致情緒障礙包括抑郁與焦慮的形成,而且它還可以通過影響其他神經遞質的活動誘發抑郁癥。臨床上,已使用5-HT再攝取抑制劑(SSRIs)作為治療藥物來控制和緩解抑郁癥。
西酞普蘭為5-羥色胺(5-HT)再攝取抑制劑(SSRIs),抑制突觸間隙對5-HT的再攝取而達到抗抑郁、抗焦慮等臨床療效。此前我們通過動物實驗證實,靈孢多糖能夠改善大鼠的抑郁癥狀,包括大鼠的活動度及對外界的需求和探知欲望,可改善大鼠的抑郁狀態,并使大鼠幸福指數增加,大鼠在危險情況下反抗及求生欲望表現強烈,明顯降低絕望度。機制與靈孢多糖能夠提高大鼠腦內單胺類神經遞質如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5-羥色胺的含量有關,從而達到輔助治療抑郁癥的療效[4]。
目前,評價抑郁癥療效的標準為計算HAMD-17項抑郁量表總分和HAMD減分率。本研究顯示,兩組患者治療8周后,HAMD-17評分在各自治療前后不同時間的三次測量之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和8周后與基線期相比差異亦具有顯著性統計學意義(P<0.01);治療8周后,兩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分組因素與時間因素存在交互作用(P<0.05),提示兩組HAMD-17評分變化趨勢不同,西酞普蘭聯合靈孢多糖注射液組HAMD-17評分下降程度更為明顯,較單用西酞普蘭組下降顯著。西酞普蘭聯合靈孢多糖注射液組治療4周與8周的減分率(%)均優于單用西酞普蘭組(P<0.05)。不良反應評價采用治療中出現的副反應量表(TESS),治療過程中兩組患者均出現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嗜睡、頭痛、頭暈、口干、疲乏無力、便秘和多汗,根據TESS評分,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程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附表2 兩組治療前后HAMD評分比

附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TESS評分比較
本臨床研究初步證實靈孢多糖注射液聯合西酞普蘭可以減低病人的HAMD評分,改善抑郁狀態,有輔助治療抑郁癥的作用,且對安全性無明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