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銅業集體有限公司(德興)醫院(334224)陳陣
子宮是女性特有器官,若將其切除不僅會造成患者在生理上的不適,還會使其產生心理上的創傷[1]。有研究表明,實施子宮全切術的婦女在術后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抑郁或焦慮心理,甚至出現心理障礙,與其它婦科手術相比,子宮切除術后婦女發生心理問題的概率可升高2.5倍。本文在此主要探討對子宮切除術患者實施優質護理對其心理狀況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婦產科2010年1月~2012年12月作為研究A期,2013年1月~2015年12月作為B期,A期收治66例行子宮切除術患者僅實施常規住院護理,B期收治另66例子宮切除術患者則實施優質護理。入選患者均自愿接受手術治療,并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A期66例患者年齡42~76歲,平均年齡(52.4±4.7)歲;B期66例患者年齡41~74歲,平均年齡(53.6±4.9)歲。兩階段入選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對比上差異P>0.05,具有對比研究價值。
1.2 護理方法 A期患者僅進行常規護理,包括入院宣教、病房護理、病情監測、用藥指導等;B期患者在此基礎上實施優質護理,針對該手術重點從以下方面體現護理優質性:①術前優質護理:術前囑患者禁食禁飲,保證休息,確保生理護理服務優質性;對患者心理狀況實施優質服務,多與患者進行交談,減輕術前恐懼、不安、緊張等情緒;確保患者病房環境的優質性,保證環境溫度、濕度適宜,提高患者身心愉悅程度;②術中優質護理:術中保證患者體位舒適,并不時與患者進行交流,詢問患者是否有不適,若有異常及時采取處理措施;術中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③術后優質護理:術后護理工作的重點內容在于減輕患者擔心、焦慮及抑郁等負面情緒,避免心理問題給患者帶來的不良影響;囑患者術后在飲食上應遵循高蛋白、高營養原則,忌辛辣刺激食物;針對患者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如尿潴留、感染等進行對癥護理。
1.3 評定標準 采用焦慮量表(SAS)和抑郁量表(SDS)評估患者焦慮和抑郁傾向,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焦慮或抑郁傾向越明顯;同時對患者術后生活質量進行評價,總分144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佳。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9.0統計軟件,數據以±s及百分比(%)來表示,用t和 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附表 A、B期患者心理狀況和生存質量對比
B期患者心理狀況及生活質量均優于A期,兩階段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附表。
對女性來說,子宮切除雖說可能使其擺脫疾病折磨,但卻可能造成其產生擔憂、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且術前患者由于擔心手術效果及術后恢復等,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患者心理問題。優質護理是近年來新興的一種護理模式,其主要是依據患者個體差異及病情情況實施更加有針對性、全面性、有效性以及優質化的護理服務[2]。優質護理與普通護理相比,重點從三方面進行改進:一是轉變護理理念、二是優化護理流程、三是提升護理質量,力求最大程度上滿足患者在生理及心理上的需求,不僅能夠讓患者生理狀況處于最佳狀態,還可以有效緩解其不良情緒,減少患者治療后焦慮及抑郁情況的發生。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實施優質護理時期患者心理狀況、生活質量及患者護理滿意度等各項指標均優于未實施階段。證明對子宮切除術患者實施全程優質護理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焦慮和抑郁情緒,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并獲取較高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