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希 胡妍妍 肖春梅 馮丹丹 宋雪佳 索何鳳



摘要 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對天津5所高校的校園環境現狀及學生空間使用需求進行調研分析。結果表明:53%的學生認為現有校園環境一般或不理想;每天在校園內逗留時間在2 h以上的學生僅占1/3;超過50%的學生認為校內活動主要是學習、散步和交談;大部分學生認為學校公共設施不足,缺少空間圍合。因此,以生態設計理念和空間變化設計手法為指導,加強校園基礎設施建設,增加空間圍合是改造校園環境的主要方向。
關鍵詞 高校;積極性;校園空間;景觀營造
中圖分類號 S73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6)09-191-03
Abstract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adopted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ampus environment and the use demand of campus space in fiv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Tianjin City. Results showed that 53% students thought that present campus environment was in general or undesirable. There were only 1/3 students spending more than two hours in the campus everyday. More than 50% of the students believed that school activities were mainly learning, walking and talking. Most students thought that schools public facilities and enclosed space were inadequate. Therefore, the main directions of reforming and improving the campus environment were strengthening campus infrastructure and increasing the space enclosed by ecodesign and spatially varying design.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itiative; Campus spac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優美的校園環境能夠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熱情,能夠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會學生去感受生活、熱愛生活,同時帶給人自豪感和自我認同感。高校校園景觀是校園美化的基礎,是校園文化的載體,也是學校品質的體現[1]。如今的大學校園正日益體現出開放性與人文性、生態化與園林化的趨勢。優良的校園景觀倡導自然主義,可以緩解和釋放工作、學習壓力,使學校環境真正做到尊重人、關心人、塑造人。這正是人創造環境,環境又培育人[2]。然而,現今高校在校園環境建設方面也存在諸多問題,許多高校偏重于教學、科研,忽視了生態化、文藝化校園的必要性,校園內到處可見各種閑置的空間,或滋生雜草或隨意停放車輛,空間利用率不高,呈現出一片消極的景象,影響了高校的綜合發展。因此,研究針對天津市5所高校目前出現的諸多問題,以提升和改造校園環境作為主要研究方向,設計從實際出發,力求
通過生態設計手段和空間變化方法,將消極景觀轉變為積極景觀,提高校園景觀
的使用率,從而為今后校園環境建設提供參考。
1 調查方法
調查于2015年6~10月進行,選擇天津市5所高校: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天津工業大學、天津城建大學、天津農學院,以現場環境考察和隨機發放調查問卷的形式展開。這些學校囊括文、理、農、工等不同專業方向,同時存在新老校區的轉換問題。調查共發放問卷800份,收回有效問卷617份,回收率為77%。
2 結果與分析
2.1 學生對校園現狀的滿意度評價
由圖1可知,學生對校園環境滿意度為一般的最多,非常滿意的最少。選擇比較滿意和一般的學生人數接近,說明校園環境還有許多值得改進的地方。調查發現,大多數學生認為校園景觀缺少活力和特色,沒能調動使用者的興奮感和存在感。校園建設講求速成性,盲目追求一些抽象概念,大多采用圖案的大構圖、棋盤格式作為表現校園宏觀空間特征的基本手法[3],并沒有真正地體現其應有的特色,形式復雜而單調,缺少互動。
2.2 學生每天戶外逗留時間
由圖2可知,選擇逗留0.5~1.0 h的學生人數最多,選擇逗留3 h以上的人數最低。大學階段是人生最為活躍,精力最旺盛的時期,應該多進行戶外空間活動和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然而,學生之所以在校園內逗留時間短,一方面與校園環境空間不足,不能滿足學生的多種需求有關。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們對網絡的依賴度越來越高,許多學生缺少與人溝通,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漠。
2.3 學生在校園的主要活動內容
由圖3可知,學生戶外活動的形式主要是學習,其次是散步。選擇交流與閑坐的人數比較接近,而選擇約會的人數最少。這說明學業對大學生的重要性。學習、交談、閑坐均對環境空間的私密性和觀賞性要求比較高,如果空間圍合佳,景觀營造優美,就能使人因感到親近、舒適而較長時間逗留,獲得身心放松。選擇運動、聚會的人數相對較少,可能跟校園空間有限,不能提供較大場地有關。學生對戶外空間的需求形式多樣,校園環境應該是多重復雜的空間,以滿足不同人的多種需求,使環境伸縮自由,富有張力。
2.4 學生對校園現有植被營造評價
由圖4可知,有51.2%的學生認為校園植物種類和數量均一般,有15.9%的學生認為植被少而稀疏。在調查中發現,校園種植存在多方面問題,如缺少特色,植物種類不足,綠化量不夠,有些環境缺少整體規劃,后期養護不到位等,植物配置亟待提升改造。
2.5 校園特色景觀的位置選擇
由圖5可知,校園特色景觀的位置選擇依次是校門口、教學樓、宿舍區、圖書館、道路旁,其中選擇將特色景觀設置于校門口的學生人數最多,而選擇設置于道路旁的學生人數最低。多數學生認為校園的特色景觀應該設在校門口、教學樓周圍這些人群較密集,使用率高的地方。校門口是學校的標志,作為進入校園的第一印象尤為重要。其次是教學樓、宿舍區、圖書館周圍,這些地方是學生每天穿行的必經之路,景觀設置也十分重要。由于大多數學校空間有限,沒有在道路旁設置足夠的景觀進行美化,被許多人忽視。如果稍加細心建設,就能達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2.6 學生認為校園戶外空間可提升的內容
由圖6可知,有64%的學生認為應增加校園設施,其次認為應加強空間圍合,而認為進行防風處理的人數最少。校園基礎設施陳舊,破壞嚴重,長時間未能得到改善。校園環境中許多消極空間多由于單一功能造成,當空間圍合過于封閉時,需要將空間打開,充分利用建筑的各種元素使空間與周邊環境融合。但當空間過于開敞時,利用率不高,可以將空間隔開,形成不同的小空間,提高利用率和可選擇性,增加私密性要求[4]。
3 現階段高校校園景觀中存在的問題
3.1 校園設施不足且陳舊
公共設施是校園信息的載體,在人與環境的交流中起著媒介作用[5]。良好的設施擺放具有一定的景觀觀賞性。一些校園休閑設施陳舊,破壞嚴重,或位置不合理而難于使用。
3.2 校園空間缺少圍合,私密性、舒適度不夠
人有獨立的和自我隱匿的一面,對空間的需求表現為私密性。它要求空間具有完整性,使情緒放松和情感得到釋放[6]。高校空間圍合度不高,私密性空間缺失。即使有部分圍合,但又隨時間推移,景觀質量嚴重下降,空間承載力也慢慢減弱[7]。
3.3 空間特色不明顯,新老交替生硬,缺少積極性表達
高校中有限的空間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校園中各種功能分區中景觀配置分散,水平空間與垂直空間銜接生硬。在新老交替的區域,建筑與周邊環境不相融而孤立存在。
3.4 綠地不足,植物配置層次欠佳,影響整體景觀
喬木灌木比例失調,地被植物種類單一,垂直綠化不足,季相變化不明顯。部分校園規劃仍采用“建筑先行,綠化填充”的模式,這樣留給綠化的空間就極為有限[8]。
3.5 自行車擺放混亂,隨意晾曬衣物
校園內自行車亂停亂放的現象較為嚴重,有些已經霸占了人行道,堵塞樓梯路口,給行人帶來不便,影響校園美觀。生活區的衣物被褥晾曬成為一大問題,常能看見學生將被褥隨意晾曬在各種綠籬上,既不美觀,也不衛生。
3.6 校園地下排水不足,雨量大時,道路存在雨水積存,影響通行
在校園中隨處可見人為開辟的小道,地被遭踩踏而裸露,造成景觀美感缺失。雨水堆積也成為一大問題,雨水下滲不易,排水系統不良,道路積水嚴重而影響行走。
4 積極性校園空間的營造
4.1 校園設施的修補、增設
設施規劃布局在校園中的道路旁、樹蔭下等適宜小空間,如設置座椅,隨時供師生交談使用。選擇性地將校園破舊設施換新,或是進行翻修再利用。
4.2 圍合空間,營造半私密性環境
針對校園中過于開敞的廣場、樓間綠地等,根據職能分區劃分成幾個不同空間,利用景觀墻、植物、高程變化增加空間圍合。宿舍區是使用率較高的地方,通過道路蜿蜒曲折劃分幾個區域,分出動靜空間,為學生提供晨讀、交談的適宜場所。
4.3 在空間有限的情況下進行可變空間設計
引入可變空間的設計,提高空間利用率。根據使用需求,將廣場、綠地、庭院等,利用設計元素的變化(植物變化、景觀墻的移動、結構設施的變化)形成可變的空間。如休閑區設置旱溪,平時沒有水,只是設計成水的形式,內置汀步、卵石和植物,當雨季水量大時,旱溪可形成蓄水池,此時汀步被淹沒,人的通行方式隨之改變,但帶來了更多樂趣。路邊的文化墻可用不銹鋼、玻璃等裝飾,根據每天太陽光照射角度的不同,形成光影的變化,再結合藝術手繪圖案,形成一道變化的文化墻,增加學生的興趣點。將細節的部分用于校園景觀設計當中,為校園增添文化特色和亮點。
4.4 生態設計理念引入校園景觀設計
堅持以植物造景為主,采用喬、灌、草多層次復式結構綠化,增加綠化量。針對校園雨水積存、難于排泄的問題,利用生態設計的手法建立雨水花園,設置雨水收集設施并巧妙用于景觀設計當中。校園鋪設滲水鋪裝,設置暗渠并互相連通,將雨水匯集于高低不等的池塘中,利用水生植物、魚類及微生物的層層凈化,再用于造景、植物灌溉或道路沖洗等方面。
4.5 場地之間的共設
建立自行車停放管理系統,將幾個區域聯系在一起共用。增加晾曬設施,充分利用廣場、綠地,設計一些可晾曬可伸縮的支撐桿,可將其與運動設施結合,提高使用率。
5 結語
校園環境是高校整體提升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校園的一張名片。高校校園環境的提升需要各功能系統的合理規劃,道路系統的完善,休閑設施的增補,植物種類的增加等,同時需要借助新的設計理念、方法去改造。只有兩者結合,才能有新的突破和創新。高校校園空間是一個具有張力、活力和無限創造力的空間,應該以全新的角度和思路去看待它,用新方式去改造它,才能使其更具生態性、人文性、藝術性,成為知識傳授的殿堂、文化傳承的載體、 學子自由舒展的舞臺。
參考文獻
[1]白晗.試談高校校園景觀的特色[J].當代教育論壇,2012(12):16-17.
[2]何一,唐文.淺議大學校園環境建設的重要性[C]//全國工業設計與藝術設計學術研討暨教學研討會論文集.云南省科技學術交流中心,2006:253-254.
[3]車元元.校園消極空間再生性研究[J].山西建筑,2008,34(29):35.
[4]李勝男,馬玉斌.改善校園消極空間的探討[C]//2012年2月建筑科技與管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北京恒盛博雅國際文化交流中心,2012:116-117.
[5]楊曉倩.校園公共設施與景觀協調設計[J].大眾文藝(學術版),2010,20(20):68-69.
[6]何一.高校校園景觀營造方法的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07.
[7]王洲林.南京林業大學實景教學改造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13.
[8]張秋紅.淺談校園綠化景觀特點與規劃設計[N].中國建設報,201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