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振華 廖菊英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術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堂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恰當地抓住、巧用有價值的“意外”,并使之成為教學資源,能使課堂因為這些“意外”而變得更加精彩。
一、順勢而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某一活動充滿興趣,學習時必然積極主動、全身心地投入。比如在教學一年級的《分類》這課時,我事先給每個小組準備了學習袋,里面有尺子、牙刷、玩具小雞、布娃娃、鉛筆、玩具小鴨、毛巾、橡皮擦、牙膏等學具。在交流匯報時,不知誰捏了玩具小雞,發出了“嘰、嘰”的響聲,于是整個教室炸開了鍋,其他學生也偷偷地捏著玩具小雞、玩具小鴨,“嘰、嘰” 聲此起彼落、響個不停。這時學生的興趣都在玩弄這兩個會響的學具上,我沒有硬生生地把學生的注意力拉回所授課的內容上來,而是抓住學生玩這一興趣,順勢而上,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對手中的學具再進行分類。“同學們,這些學具除了根據用途不同,可以分成學習用品類、生活用品類、玩具類外,還可以怎么分類呢?先想一想,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組內交流。”學生們經過討論,認為這些學具根據能不能發出響聲可以分為兩類。在這個環節中,我抓住學生玩學具的興趣,順勢而上,讓學生在玩中學,不僅使學生知道了分類要注意選擇恰當的標準,而且知道了根據不同分類標準,可以把相同的物體分成不同的類別,達到了教學目的。
二、欲擒故縱
“課堂是學生出錯的地方。”對于學生出現的錯誤,教師如果沒有讓學生有充分認識,一廂情愿地硬把學生拉到自己精心設計的理想化的教學路徑來,學生可能并不領情,還會產生抵觸情緒,教學效果就不盡如人意了。這時教師如果能采用欲擒故縱、將錯就錯的處理方法,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二年級的“統計”——“1格代表2”這部分知識時,我讓學生在一幅高10格的統計圖上表示出“喜歡跳繩的8人”。學生順利地完成后,我再讓學生表示“喜歡乒乓球的有14個”。多數學生都用了“先涂滿10格,再往旁邊涂4格”的方法。交流時,學生都認為這種方法“整齊、美觀、方便”。為了讓學生產生認知沖突,激發探究的欲望,我采用了欲擒故縱的方法引導學生認識到“以1當2”的必要性。我啟發學生:“把14格分成10格和4格來涂,的確解決了問題。如果喜歡乒乓球的有26個人,又該怎樣涂呢?”學生很快就把26分解成10+10+6來涂。這樣一來,受到統計圖的限制,最后的6格就涂到“跑步”的位置上來了。在對統計圖的觀察中,學生很快就意識到這樣不好。這時我繼續引導:“看來,為了保持統計圖的準確、美觀,我們要盡量在一列中涂完某種數量。格子不夠,誰能在不改變統計圖的情況下,使格子更多呢?”通過討論,有學生就提出了把原來的格子再細分,把原來的1格代表2人,還可能代表更多的人……這樣,學生就順利理解、掌握了“以1當2”的數學統計思想。
三、將錯就錯
在一次隨堂聽課中(雖說是隨堂聽課,可也在前一天放學前通知了相關老師),那是四年級的《乘法分配律》,在新授課完成后,教者利用課件出示了課堂練習作業,可是有一道題出錯了,寫成“23×54”,做到這一題時,學生都在小聲議論,說不能簡便計算。聽到了學生的議論,教師抬起頭看了一眼大屏幕才發現了問題,說:“由于老師的粗心,把題目漏寫了一部分,請同學們想一想,這道題怎么改,才能利用今天學習的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想出了不少的答案,如把題目變成“23×54+23×46”“23×54+23×246”
“23×54-23×14”“23×54+77×
54”……
這個實例充分展示了教者的教學機智,將錯就錯,把原本不完整、有錯的題目,變成了一道開放的題目,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還能化尷尬為精彩,讓學生在補充題目的過程中進一步去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本質。
四、借題發揮
一次我在上《長方形的周長》時設計了這樣的一道題:用籬笆圍一個長20米,寬15米的長方形養雞場,一共要準備多少籬笆?大部分學生都列出了(20+15)×2=70(米)的算式,也有個別學生是用20×2+15×2=70(米)。從練習的情況看,大部分學生都掌握了長方形周長計算方法,我正準備往下講時,一位學生說道:“我家鄰居王爺爺家圍的養雞場,較長的一條邊是靠墻,這樣他的籬笆就不用70米了,而是20+15×2=50米了。”我及時表揚了他:“這位同學善于聯系實際,活用知識。這種情況與眾不同,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我問道:“現實生活中除了一面靠墻,還有哪些情況?”受到剛才那位學生的啟發,學生們又假設了養雞場兩面靠墻和三面靠墻的不同情況,還能結合具體的情況靈活選擇方法,解決不同的實際問題。
總之,數學教學中的“意外生成”也是一種教學資源,如果老師能利用好這些意外生成的資源,做到為我所用,那么課堂教學一定會因此而變得更精彩。
(作者單位:林振華 福建省長汀縣城關東區小學;廖菊英 福建省長汀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