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張立媛
摘要:隨著新疆醫科大學醫學類各階段留學生逐年增加,探討學校留學生教育的現狀及存在問題,針對目前狀況所采取的相關策略,對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至關重要。本文就目前新疆醫科大學醫學留學生本科教育現狀及解決策略予以分析。
關鍵詞:留學生;醫學類教育;本科教育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科技及教育均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國際地位及世界影響力逐漸提升,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選擇來我國學習。教育部統計數據表明,近5年來來華醫學留學生規模僅次于漢語言專業,居全國第二位[1]。醫學教育是國際通用性較強的學科專業,那么如何做好來華留學生醫學教育,是目前醫學留學生教育的嚴峻考驗之一。現就我校醫學留學生本科教育現狀、存在問題及解決策略予以分析。
1 留學生教育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1.1我校自1992年開始招收留學生,2001年開始招收整班次醫學本科留學生,生源以印度、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等第三世界國家為主。生源國多以英語為官方語言,而英語并非其母語,因此留學生語言水平差異較大,多帶有明顯地方口音,這就使得后續教師授課及學生相互間交流存在一定障礙。
1.2醫學本科留學生來我國學習,多對于我國的人文特點及文化觀念缺乏了解,而對于本國的文化觀念及宗教信仰尚未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在性格、品德等方面尚需進一步引導,由于留學生來自不同國家,文化觀念、宗教信仰等均有很大不同,教師授課時要做到尊重各國文化及宗教信仰,這對于授課老師來說是極大的挑戰。
1.3我國授課方式多為填鴨式教學,雖然近年各大高校均采取措施進行改革,改變教育模式,改變授課方式,但這對于許多醫學專業教育來說,教育成果有所提高,但成效并不顯著。
1.4醫學本科留學生教育對于師資力量的要求甚高,目前我校授課教師多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及扎實的臨床基礎知識,但英語的聽、說、讀、寫能力及靈活應變能力有所差異;其次授課教師多具有國外留學經歷,但留學國家多為歐洲國家及美國等國家,因此對于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家的文化觀念、宗教信仰、人文特點缺乏了解。
1.5留學生自身特點,多活潑、好動、動手能力強,喜歡提出問題,課堂氣氛活躍,但這對于授課教師來說是一大考驗,維持好課堂秩序,傳授知識,同時保持良好溝通,這對于授課教師的語言、思維、溝通能力等都有極高的要求。
1.6醫學類專業,尤其臨床醫學專業,專業詞匯量大,知識點眾多,知識點相互之間關系密切,各學科間密不可分,這對于授課教師及留學生的英語水平均是極大的挑戰,除此之外,無論留學生畢業后選擇回國行醫還是留在中國,均面臨醫患溝通、倫理等問題,如何正確引導留學生正確認識醫生、疾病、患者三者之間的關系,培養高尚的醫德情操及醫患溝通技巧,是目前留學生本科教育面臨的難題之一。
2 解決策略
2.1針對留學生語言障礙及人文教育問題,我校開展了留學生英語課堂學習,授課教師為英語專業資深教師,英語的聽、說、讀、寫能力及靈活應變能力均較高,尤其英語發音較為純正,授課內容根據班級學生來自于哪些國家設定,多涉及各生源國的人文特點、文化觀念及宗教信仰,鼓勵同學間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同時鼓勵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涉獵各國相關資料,制作多媒體幻燈,進行課堂展示,在潛移默化中提高留學生英語能力,同時對于創作能力、搜集資料能力等的提高均有顯著成效。除此之外,授課教師提供我國相關風俗習慣、文化觀念等的教學幻燈,這使得留學生對于中國有了直觀、正確的認識,對于本科留學生快速融入到留學生的學習、生活中來至關重要。與此同時鼓勵醫學專業課授課教師隨堂聽課,了解各國的文化差異,加深對留學生的了解。
2.2針對授課方式問題,目前我校醫學留學生教育采用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相結合的授課模式[2,3],多媒體計算機的使用,使得學生在課堂上可以更為直觀的理解復雜的醫學知識,同時許多教師在多媒體幻燈中插入了音頻、視頻、動畫等,這對于臨床各種疾病的發病機理、臨床表現及轉歸等,起到了化繁為簡的效果,更能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但是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幻燈片內容局限了授課教師的思維,畫面切換過快,導致學生對于教學重點把握不準,隨堂筆記書寫質量下降。而傳統教學因書寫板書,耗時較長,但對于教師授課的靈活性有所開放,確保了學生對于知識有一定的理解甚至掌握的時間。因此我校多采用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相結合的授課模式,將多媒體授課及板書、課堂提問等傳統教學方法相結合,積極活躍留學生思維及課堂氣氛,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2.3針對師資力量水平參差不齊問題,我校留學生教育目前要求醫學留學生本科教學授課教師為副教授或教授,講師需有國外留學經歷一年及以上者,青年師資隊伍的建設采用擇優選拔,實行聽課制度,申請留學生授課資格的青年教師必須跟隨資深教授隨堂聽課,聽課課時數根據授課內容制定,同時采取試講制度,試講通過者,可進行教學授課。同時定期開展授課經驗交流會,相互交流授課經驗,定期進行授課考核,提高師資力量水平。此外,我校積極開展國際交流會議,邀請國外專家來我校講座,鼓勵青年教師出國深造,為青年師資隊伍建設提供條件。
2.4針對留學生自身特點,多活潑、好動、動手能力強,喜歡提出問題,課后討論采取PBL教學模式[4,5],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輔的小組模式,小組討論前教師準備好案例,發給每位同學,鼓勵學生自行搜集資料,提出問題,嘗試自行解決問題。醫學各專業知識間關系密切,無論從哪個點出發,均可做到以點到面,融會貫通。通過小組討論,一方面可以重新梳理課堂知識,系統化課堂所學知識,起到復習課堂知識的作用,另一方面,授課教師可以從小組討論中對自己授課效果進行自評,查漏補缺,此外還可以拉近老師和同學之間的距離,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及主觀能動性,提高教學質量。
2.5針對醫學專業自身特點,尤其是臨床醫學專業,理論學習完成后進入臨床實習及見習階段,大多數留學生的漢語水平幾乎為零,而當留學生進入到見習實習階段時,他們無法與患者間進行溝通,通常需要臨床帶教老師事先與患者溝通,取得患者的信任,而留學生與患者之間幾乎為零溝通。為了避免這類事情的發生,我校鼓勵留學生學習漢語,設定漢語課堂,教授簡單的漢語交流詞匯及技巧,方便留學生在進入臨床實習、見習階段與患者進行溝通,提高溝通能力,此外充分利用我校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博士生資源,鼓勵碩士研究生及博士生多與留學生交流,臨床實習及見習過程中相互幫助,一方面提高國內學生的英語水平,另一方面使得留學生在臨床實習及見習過程中獲得更多的了解患者、臨床實踐的機會。
2.6留學生的教育不僅僅局限于臨床知識及技術的傳授,還包括醫學倫理學、心理學、人文關懷等知識的學習。當前中國醫患矛盾突出,不僅與醫療技術有關,更多的原因在于醫患溝通不到位,未能與病人進行換位思考,充分了解病人及家屬的心理變化。對于國內的醫務工作者尚且存在這些問題,那么對于醫學留學生來講,這些問題更為突出。知識結構單一、事業狹窄、人文關懷缺失是導致醫患沖突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留學生的臨床實習及見習過程中,除臨床理論及實踐外,需注重醫患溝通技巧、倫理學、人文關懷的學習。我校理論階段學習中已對醫學倫理學、心理學及人文關懷有所涉及,這為留學生進入臨床實習、見習提前做好了準備工作。一名合格的醫生不僅要有精湛的醫術,更要有倫理學、心理學等人文知識基礎。這也是我校一直以來對于醫學留學生及國內學生的一貫要求。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科技、教育等均發展迅速,醫學留學生教育亦呈現上升趨勢,留學生教育工作的好壞成為評價各大高校教學水平的指標之一,總之,留學生教育工作需要我們反復摸索,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改進,逐漸形成系統性、多樣性的教學模式,力求為來華留學生提供先進的教育服務,培養出醫術精湛、綜合素質優異的合格義務工作者,堅持實事求是,不懈努力,把留學生工作做好,為進一步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及國際影響力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2012來華留學生簡明統計[Z].北京: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2012.
[2]王月紅.多媒體技術在醫學教育中的應用[J].科技信息,2006,12S:11.
[3]蔡聲鎮,許瑞.關于多媒體教學與教學改革問題的思考[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04,20(2):117-120.
[4]周忠信,陳慶,林藝雄,等.PBL教學模式的研究進展和現實意義[J].醫學與哲學,2007,28(15):72-74.
[5]崔曉陽,李益,廖虎,等.PBL教學法在我國醫學教育中的應用及存在問題[J].醫學教育探索,2010,9(4):439-442.
編輯/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