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萍 陳燕 蔣榕林
摘要:目的 研究鼻咽癌患者初次放療后牙齒敏感應用護牙素脫敏的臨床分析。方法 選擇在我院口腔科門診就診的48例鼻咽癌初次放射治療并有牙齒敏感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為應用護牙素護理+口腔衛生宣教強化,采用護牙素藥池,于放療第7d開始使用,用藥時間從當天晚8點持續到第2d早上6點,連續使用14d。對照組為使用Gluma脫敏劑+口腔衛生宣教強化。對牙體敏感區清潔后,吹干,用小棉球取適量Gluma脫敏劑反復擦2~3次,保持30~60s,吹干至牙面液膜消失無光澤為止。2次/w,連續用2w,1個月后復查。結果 兩組患者的療效比較,經Ridit分析差別有統計學意義(U=2.138,P<0.05),說明驗實組的療效優于對照組。結論 顯示GC護牙素療效顯著,無毒副作用,操作簡便,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鼻咽癌;放療;護牙素;牙本質敏感;脫敏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Lancer簡稱NPC)是我國常見的頸部惡性腫瘤之一。占全國惡性腫瘤死亡的2.8%,居第8位[1]。放療是鼻咽癌最有效和首選的治療方法,放療具有較大的毒副作用,放療時,由于腮腺、唾液腺均在照射范圍內,故放療后唾液腺功能受抑制,口腔內的腺體分泌唾液減少,而使口腔的自潔作用減弱,從而導致牙菌斑增多,使牙釉質脫礦,變成牙易敏感,嚴重時可發生猛性齲,后續可引發根尖周炎,從而增加放射性頜骨炎的發生。現如今并發癥為影響患者生存質量的重要問題[2],如何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是我們的研究方向,本研究對2012年8月~2014年8月在本院口腔科就診的鼻咽癌患者在放療后使用護牙素的脫敏的臨床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8月~2014年8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口腔科就診的需接受鼻咽癌初次放射治療并符合入選條件的患者64例,其中男38例,女26例,年齡在35~62歲,平均年齡(41.35±5.68)歲,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將入選患者按就診順序利用隨機數字表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均為32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型等差別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 ①選擇鼻咽癌初次放射治療并有牙齒敏感的患者;②對護牙素和Gluma脫敏劑無過敏者;③經體檢無全身系統性疾病;④無牙周炎、氟斑牙、四環素牙和牙釉質發育不全的患牙;⑤現有真牙數≥10個;⑥患者能配合治療者。
1.3排除標準 ①鼻咽癌復發的患者;②對護牙素和Gluma脫敏劑過敏者;③現存真牙<10個;④患者有其他系統疾病;⑤患者合并有牙周炎;⑥不能配合治療者。
1.4器械和材料 芬蘭FD-3600牙科綜合治療椅:日本GC-Tooth Mousse護牙素,Gluma脫敏劑(賀得氏--上海齒科有限公司產品)。
1.5方法 患者治療前均進行了放療前清牙,內容包括對患者進行口腔衛生宣教,金屬冠套及金屬充填材料的拆除,齲齒充填、牙體及牙髓病的治療,全口牙的潔治,及患牙的拔除。口腔衛生宣教內容包括齲齒、牙齦炎、牙周炎的病因和疾病自然轉歸及正確刷牙法及牙線、牙間隙刷的使用方法。Bass刷牙法:選擇中等硬度牙刷,堅持早中晚3次/d刷牙,2min/次以上。在模型上演示正確刷牙法及牙線、間隙刷的使用方法[3]。
1.5.1治療組 取模制作護牙素藥池,在放療第7d開始使用,取GC-Tooth Mousse護牙素放入護牙素藥池中使其覆蓋全口牙面的牙釉質,用藥時間從當天晚8點持續到第2d早上6點,連續使用14d。
1.5.2對照組 將過敏牙面清潔后,隔濕患牙,吹干后用小棉球沾取適量Gluma脫敏劑反應涂搽2~3次,保持30~60s,吹干牙面直至液膜消失無光澤為止。2次/w,連續2w。
兩組治療前后分別記錄患牙敏感度,所有病例均在1個月后復查并進行療效評估。
1.6療效標準 ①顯效:自覺癥狀消失、咀嚼功能恢復,冷熱刺激無不適、咬硬物及探診時無癥狀。②有效:自覺癥狀減輕,咀嚼功能恢復、冷熱刺激輕度不適,咬硬物及探診時輕度酸痛,無激發痛。③無效:治療后,癥狀同治療前,無減輕。
2 結果
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治療效果見表1。
根據療效標準,兩組經治療后進行效果評定:實驗組32例,顯效25例,占79.2%,有效7例,占20.8%,總有效率為100.0%。對照組32例,顯效16例、占50.0 %,有效12例、占37.5%,無效4例、占12.5%。兩組患者的療效比較,經Ridit分析差別有統計學意義(U=2.138,P<0.05),說明驗實組的療效優于對照組。兩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比較,經χ2檢驗差別有統計學意義(χ2=4.267,P<0.05),說明實驗組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3 討論
鼻咽癌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療時,由于腮腺、唾液腺均在照射范圍內,故療效后唾液腺功能受抑制,口腔內唾液分泌減少,口腔的自潔作用消失,常有口干、咽部干痛、口腔潰瘍等,特別是牙齒受到照射后出現脫礦現象,照射野內的牙齒受照后其釉質易碎和劈開。有研究者發現[4]。受到一定放療劑量照射后的正常牙齒,其釉質有脫礦現象(Histomographoy),并且抗酸性下降,增加了齲齒發生的可能性。
牙釉質脫礦后,牙本質暴露,導致牙齒易敏感。牙本質敏感和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暴露的牙本質小管內的液體發生流速變化,激發牙髓神經的機械感受器引起疼痛[5]。Yoshiama[6]的研究表明,牙本質敏感區牙本質小管開放率為75%,且管腔相對開放;而不敏感區牙本質小管開放率為20%,且小管腔因礦務質沉積而阻塞。因此,根據該學說,采取切面暴露敏感面牙本質表面的牙本質小管方法,可使液體傳導降低,從而減輕牙本質敏感癥狀。
GC護牙素主要成分是酷蛋白磷酸肽鈣磷復合物(CPP-ACP),可為口腔組織提供生物可利用的鈣和磷,從而促進牙齒表面的再礦化。通常在一般生理環境下,磷酸鈣是不可溶的鹽晶體,不能直接被人體利用。但是在CPP存在下,磷和鈣可以聚集在一起,保持非晶體狀態,形成納米復合物CPP-ACP,極易結合于牙釉質、唾液膜、牙菌斑和口腔軟組織表面,傳遞生物可利用的鈣、磷離子到重要的口腔組織。牙本質敏感癥狀局部使用護牙素后CPP-ACP粘附在牙本質小管上,和磷酸鹽離子在牙本質小管中呈過飽和狀態,形成鈣磷化合物的晶體,這些晶體與CPP纏繞并粘附在牙本質小管管壁上,形成栓塞、堵塞牙體質小管開口,從而減輕牙本質過敏癥狀[7]。
Gluma脫敏劑是常用的以腐蝕作用為主的脫敏劑。其戊二醛可作用于牙本質小管中的液體且使之變性、凝固,封閉牙本質小管、阻止液體流動;γ-羥乙基甲基丙烯乙苯 酯可溶于牙本質小管液,協助戊二醛進入小管內發揮作用,從而達到脫敏目的[8]。
臨床上由于Gluma脫敏劑中的戊二醛具有腐蝕性、致敏性和致畸性,使其應用受到了一定限制,因此臨床操作中更應謹慎,護牙素是CPP-ACP有水果香味的膏狀藥物、CPP是動物奶酪中的一種生物多肽,為一種色氨酸片段,具有粘附在牙面和菌斑上的能力,并且至少維持3h以上。ACP是從牛奶中提取的具有生物活性的鈣離子和磷酸鹽離子,能被牙面吸收,另一方面,CPP-CAP對變形鏈球菌,發酵乳酸桿菌等主要致齲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9,10]。
參考文獻:
[1]陳楚云.鼻咽癌放射性皮炎健康教育體會[J].慢性病學雜志,2010,12(3):99-100.
[2]李茵,歐陽紅,甘林芝.鼻咽癌放療患者健康教育護理體會[J].河北中醫,2011,33(12):1124-1125.
[3]艾麗娟,馬胤.放射性新生齡齒相關臨床因素分析[J].北方藥學,2011,8(10):66-67.
[4]Hu JY,Li Y Q,Smales Ri,et al.Restoration of teeth with More-viscous glassionomer cements fouowing radiation-induled caries[J].Int Dent J,2002,52(6):445-448.
[5]BrANN SM. The hydrudy iamic therry of dentinalpain sensation in pnepation of caries and the dental crack syndrome [J].J Endodow,1986,12:453-457.
[6]Yoshiyona M,Noin Y,Ozaki K,et al.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ic characterization of hypersenaitive human radicular dentin [J].J Dent Res,1990,69:1293-1297.
[7]Kowal LZYK A,Botulin Ski B,Jaworska M,et al.Evaluation of the product based on Recal dent technology in the treatment of dentin hypersensitivity[J].Adv Med Sci,2006,51(1):40-42.
[8]劉光容,徐皚,李艷萍.酷蛋白磷酸肽鈣磷復合體對變形鏈球菌生長產生的影響[J].現代預防醫學,2006,33(10):1815-1817.
[9]李艷萍,劉光容,徐皚,等.酷蛋白磷酸肽鈣磷液對發酵乳酸桿菌產生影響的實驗研究[J].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2006,16(11):627-629.
編輯/趙恒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