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芳
摘要:目的 比較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我院治療的子宮肌瘤患者50例,隨機均分為觀察組(采用腹腔鏡手術方式)與對照組(采用開腹手術方式),比較兩組臨床效果。結果 觀察組在術中出血量、排氣時間、住院時間方面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手術時間顯著長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隨訪6個月均無肌瘤復發現象發生。結論 腹腔鏡技術在子宮肌瘤的治療中具有創傷小、安全性高、療效顯著等優點,在嚴格把握手術適應證的前提下。
關鍵詞:腹腔鏡;開腹手術;子宮肌瘤;臨床效果
Abstract:Objective Comparison between laparoscopic and open surgery for treatment of uterine fibroids.Methods Select treatment of 50 cases of hysteromyoma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laparoscopic surgery)and control group(laparotomy),The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Observer Group in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time,length of stay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surgery time obviously excels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Observation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rat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 Laparoscopic technology in the uterine Lemioma of treatment with trauma small,security,effective.
Key words:Laparoscopy;Laparotomy;Uterine myoma;Clinical effect
目前,臨床上治療子宮肌瘤多以手術治療的方式為主,但是手術中所使用的麻醉藥物易引發患者排尿中樞障礙,從而影響患者自行排尿的功能,極易發生泌尿感染。隨著臨床內鏡應用的不斷擴展,在子宮肌瘤治療過程中腹腔鏡也有了重要的應用價值,本文對比了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子宮肌瘤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我院在2013年2月~2015年2月接收的子宮肌瘤患者5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25例,觀察組患者年齡35歲~58歲,平均年齡(43.8±4.7)歲,子宮肌瘤平均直徑為(4.0±0.8)cm,肌瘤數量1個~3個,平均子宮肌瘤數目為(1.6±0.8)個;對照組患者年齡36歲~60歲,平均年齡(42.9±4.6)歲,子宮肌瘤平均直徑為(4.1±0.5)cm,其中子宮肌瘤數目1個~3個,平均子宮肌瘤數量為(1.7±0.7)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方面差異較小(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子宮肌瘤的診斷標準主要結合國家醫學會所制定的子宮肌瘤的臨床診斷標準,具體的有以下幾點:①患者月經過多。經期延長或不規則出血,下腹可出現硬塊,部分患者有疼痛及壓迫癥狀;②子宮增大,質硬;③用子宮探針探測官腔,可發現其增長或變形;④診斷性刮宮,可在宮腔內觸及凸起面;⑤經B超、CT、MRI及實驗室檢查等全面的輔助檢查;⑥病理檢查確診[1]。
1.3方法 所有患者在術前均進行全面檢查,了解子宮肌瘤的大小、形態、數量以及位置等,然后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患者采用的是開腹手術方式,觀察組采用腹腔鏡手術方式,具體的手術方法如下:
對照組:所有患者在硬膜外麻醉下進行開腹手術治療,具體步驟為:在患者的下腹部一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鞘以及腹膜等進入腹腔完成剖腹探查,并注意及時的采用止血鉗進行止血,然后充分暴露術野,找到子宮位置,并判斷子宮和肌瘤與術前診斷之間是否存在差異,找到圓韌帶,分離切斷并用線縫扎,在闊韌帶無血管處開一個小孔。鉗夾輸卵管、卵巢固有韌帶,鉗尖均經所開小孔穿出。切斷、縫扎,剪開腹膜返折,向下剝離,露出宮頸。在宮頸側找到子宮動、靜脈,緊靠宮頸鉗夾血管,切斷、縫扎。再處理宮骶韌帶與主韌帶。用手觸摸宮頸陰道端,在陰道前穹隆處橫切小口,沿穹隆環狀切斷陰道。使用2.5%碘酒和75%酒精消毒切口,縫合陰道斷端,縫合腹膜。關腹前要檢查腹內有無止血不嚴處。易出血的地方是骨盆漏斗韌帶、子宮血管和下推膀胱時,關腹完成手術[2]。
觀察組:術前做好相關準備工作,指導患者在術中采用仰臥位,鋪設消毒鋪巾,并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然后建立氣腹,確保氣壓始終處于12mmHg,之后做一個1cm長的橫弧切口,做切口的時候主要沿著臍上緣進行,切口完成后置入套管并置入腹腔鏡,使用腹腔鏡再次對患者的主要器官進行檢查,所有重要器官正常后指導患者變換體位,采用頭低腳高大約35度,之后從患者的右下腹麥氏點、左側反麥氏點進行穿刺,之后分別按照放置舉宮器→處理圓韌帶→處理附件,切斷卵巢固有韌帶及輸卵管→分離膀胱反折腹膜→分離宮旁組織,暴露子宮動脈→放入圈套器套于子宮峽部,收緊圈套器→經陰道以筒狀旋切器將宮頸內膜切除→置入電動旋切器,將子宮粉碎成條狀,逐塊切取子宮體→縫合盆腹膜及陰道殘端等完成子宮肌瘤的腹腔鏡手術操作[3]。
1.4觀察指標 主要觀察患者的各項手術指標,主要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手術結束至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等指標,其中術后并發癥主要有感染、扭轉、化膿等。同時對所有患者在術后6個月進行隨訪,了解子宮肌瘤復發情況。
1.5統計學分析 采取統計學軟件SPSS19.0對上述匯總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采取率(%)表示,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字2檢驗;計量資料采取平均值±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對比以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和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如表1所示,從表中可以看出,在術中出血量、排氣時間、住院時間方面,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在手術時間方面,手術時間顯著長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2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比較如表2所示,從表2可以看出在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方面,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3兩組患者術后隨訪子宮肌瘤復發情況 兩組患者在術后進行了為期6個月的隨訪,在隨訪期間,兩組患者均沒有出現子宮肌瘤復發。
3討論
我院在對50例子宮肌瘤患者治療過程中,在術中出血量、排氣時間、住院時間方面,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在手術時間方面,觀察組明顯長于對照組,此外,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0%,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6.0%,觀察組不良反應明顯少于對照組,兩組患者在術后6個月均無復發。在綜合效果方面,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腹腔鏡技術在子宮肌瘤的治療中相對于傳統的開腹手術不僅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同時減少患者在在術中承受的痛苦,在嚴格把握手術適應證的前提下。
參考文獻:
[1]王瑞敏,侯懿.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傳統開腹手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療效比較[J].重慶醫學,2014,43(07):852-853.
編輯/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