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

摘要:目的 探討64排螺旋CT指導下不同性質冠狀動脈斑塊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后的近期療效。方法 以我院2011年9月~2015年10月收治的380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常規治療,研究組在64排螺旋CT指導下介入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術后臨床療效。結果 對照組患者的參比血管直徑、支架釋放壓力以及患者預擴張和后擴張比例、支架內殘余狹窄、血管殘余狹窄均顯著高于研究組(P<0.05);支架直徑、支架內最小直徑顯著低于研究組(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9個月隨訪,結果對照組支架最小直徑及血管最小直徑顯著小于研究組(P<0.05);研究組患者發生支架內管腔晚期丟失及血管管腔晚期丟失顯著減少(P<0.05)。結論 采用64排螺旋CT指導下不同性質冠狀動脈斑塊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能有效提高手術成功率和手術質量,減少并發癥,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
關鍵詞:64排螺旋CT;冠狀動脈斑塊;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療效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是冠狀動脈血管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病變而引起血管腔狹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而導致的心臟病,動脈粥樣硬化的鈣化是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64排螺旋CT普遍應用于檢查鈣化病變[1]。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是目前常用的一種通過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的治療方法。本研究采用64排螺旋CT為指導,對冠心病患者進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臨床效果顯著,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9月~2015年10月收治的380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170例,其中男115例,女55例,年齡(54.8±6.9)歲;研究組患者210例,男145例,女65例,年齡(55.4±7.1)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發病程度均無顯著性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治療,研究組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指導進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380例冠心病患者中有95例患者表象穩定型心絞痛,82例為不穩定型心絞痛,17例為不典型胸痛,13例患者為非ST 抬高性心肌梗死。
1.2方法 研究組在征得患者和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后進行64排螺旋CT檢查,在導管檢查前7d內完成。術前至少72h給予患者阿司匹林300mg/d,術后降低劑量為100mg/d,連續服用1個月,同時頓服負荷量氯吡格雷300mg,術后降低為75mg/d,維持服用1年。術中動脈鞘管給予9000U肝素鈉,若手術時間超過60min追加用量3000U。術前對患者進行檢查,排除肝腎功能異常、甲狀腺疾病、電解質紊亂和病情不穩定者。
所用患者均進行冠狀動脈造影,確診為冠心病,對照組患者進行藥物支架植入術。研究組患者根據斑塊CT檢查結果分為鈣化病變和非鈣化病變兩組,對鈣化病變的斑塊先行直接旋磨術,再植入藥物支架,非鈣化病變先進行球囊擴張手術,再植入藥物支架。對患者住院期間以及出院后1年內定期進行門診或電話隨訪,了解患者治療后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如心源性死亡(MAGE),靶血管血運重建(TVR)、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I)等。
1.3支架內血栓判定標準 支架內血栓(ST)判定參考學術研究協會(ARC)制定標準[2]:患者1個月內出現支架內血栓為早期支架內血栓;1個月~1年間出現為晚期支架內血栓;量化冠狀動脈造影(QCA)測定支架內直徑<參比血管50%為支架內再狹窄。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以頻數或百分率(n,%)表示,采用χ2檢驗分析;計量資料以平均值±標準差(x±s)表示,方差齊性采用t檢驗分析,方差不齊采用秩和檢驗;當P值小于0.05時認為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介入治療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資料比較顯示,對照組患者的參比血管直徑、支架釋放壓力以及患者預擴張和后擴張比例、支架內殘余狹窄、血管殘余狹窄均顯著高于研究組(P<0.05);支架直徑、支架內最小直徑顯著低于研究組(P<0.05);兩組患者病變長度、病變最小直徑、直徑狹窄度、病變類型、介入成功率、支架總長度、植入支架直徑、雙支架植入比例等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治療后近期隨訪療效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9個月隨訪,結果對照組支架最小直徑及血管最小直徑顯著小于研究組(P<0.05);研究組患者發生支架內管腔晚期丟失及血管管腔晚期丟失顯著減少(P<0.05);兩組患者主要心血管病事件(MAGE、TVR、MI)發生率、血栓早、晚期發生情況、支架內血栓總發生率、支架及血管再狹窄發生率均無顯著差異(P>0.05)。
3 討論
冠狀動脈鈣化,是一個有機、復雜、可調控的的主動過程,是動脈粥樣硬化的表現形式之一。由Thebesius首先觀察到冠狀動脈的鈣沉積現象,后來將這種鈣沉積現象視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突出病理特征[3]。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冠狀動脈造影顯示的冠狀動脈腔徑狹窄程度與冠心病的發生無線性關系,更可能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穩定性有關。但是目前鈣化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生機制和結局尚不明確,有研究認為,鈣化的發生可能改變粥樣硬化斑塊的機械特征[4]。Margolis等研究發現冠狀動脈鈣化的預后與患者年齡、性別和冠狀動脈造影病變無關;Naito等對老年冠心病患者隨訪發現,鈣化患者發生心肌梗死幾率明顯高于無冠狀動脈鈣化患者[5]。本研究采用64排螺旋CT為指導對不同性質冠狀動脈斑塊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結果發現研究組患者參比血管直徑、支架釋放壓力以及患者預擴張和后擴張比例、支架內殘余狹窄、血管殘余狹窄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支架直徑、支架內最小直徑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患者的參比血管直徑、支架釋放壓力以及患者預擴張和后擴張比例、支架內殘余狹窄、血管殘余狹窄均顯著高于研究組(P<0.05);支架直徑、支架內最小直徑顯著低于研究組(P<0.05)。結果提示64排螺旋CT可明確鈣化病變性質,為介入治療提供科學有效的參考,提高手術質量和患者臨床療效。
綜上所述,應用64排螺旋 CT 對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進行指導,可顯著提高手術成功率,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是治療冠狀動脈斑塊的良好方法,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諸靜其,陶曉峰,郝楠馨,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64層CT冠脈造影評價[J].中國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12,03:214-218.
[2]張強,馬長生,聶紹平,等.藥物洗脫支架與金屬裸支架內血栓發生率比較[J].中國循環雜志,2008,05:328-331.
[3]李雄,劉芳菲,彭暉,等.冠狀動脈鈣化及旋磨術研究進展[J].心腦血管病防治,2010,06:460-461.
[4]宋彬,徐雋.冠狀動脈鈣化:病理生理機制、影像學評價及臨床意義[J].國外醫學(臨床放射學分冊),2000,05:268-273.
[5]劉杰,費蕾,趙旭,等.冠狀動脈鈣化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武漢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06:937-939.編輯/趙恒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