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照

摘要:目的 探討肺癌患者凝血功能變化及其臨床意義。方法 收集2013年1月~4月我院診斷為非小細胞肺癌的患者。隨機選擇同期來院體檢的健康人群作為對照組。對比①研究組(手術前、后6個月)和對照組PT、APTT、Fg、APTT水平。②根據(jù)研究組腫瘤分組,將I~II期患者定義為早期腫瘤組,III~IV期者定義為晚期腫瘤組。結(jié)果 ①研究組(手術前、后6個月)和對照組PT、APTT、Fg、D-D水平結(jié)果比較有差異(t分別為6.58、7.21,P<0.05);研究組手術前和手術后6個月PT、APTT、Fg、D-D水平結(jié)果比較有差異(t=5.28,P<0.05)。②早期腫瘤組和晚期腫瘤組PT、APTT、Fg、APTT結(jié)果比較有差異(P<0.05)。結(jié)論 本次研究認為早期肺癌患者和晚期肺癌患者體內(nèi)凝血指標存在差異,晚期肺癌患者凝血功能紊亂程度較早期肺癌患者嚴重。
關鍵詞:肺癌;凝血功能;意義
肺癌是世界上發(fā)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fā)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趨勢。有學者指出肺癌極易伴發(fā)血栓形成,主要原因與機體的高凝狀態(tài)、纖溶亢進有關。那肺癌患者術后高凝狀態(tài)是否能夠得到改善,目前得出的結(jié)論也不相 同[1]。本研究探討肺癌患者手術前后凝血功能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3年1月~4月我院診斷為非小細胞肺癌的患者,所有患者自愿參加試驗。平均年齡(61.4±8.7)歲,男性32例,女性18例,腫瘤病理類型為鱗癌、腺癌、低分化癌。隨機選擇同期來院體檢的健康人群作為對照組,男性3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齡(60.4±9.6)歲,兩組人員性別,年齡無差異。
1.2方法
1.2.1觀察指標 ①對比研究組(手術前、后6個月)和對照組PT、APTT、Fg、APTT水平。②根據(jù)研究組腫瘤分組,將I~II期患者定義為早期腫瘤組,III~IV期者定義為晚期腫瘤組。
1.2.2凝血指標的測定方法 采集患者肘部空腹靜脈血,離心后使用自動凝血分析置進行測定。
1.3統(tǒng)計學方法 研究數(shù)據(jù)錄入SPSS 18.0分析系統(tǒng),計量資料采用(x±s)描述,使用方差分析或T檢驗。當P<0.05,判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jié)果
2.1研究組(手術前后)和對照組PT、APTT、D-D水平對比,研究組(手術前、后6個月)和對照組PT、APTT、Fg、D-D水平結(jié)果比較有差異(t分別為6.58、7.21,P<0.05);研究組手術前和手術后6個月PT、APTT、Fg、D-D水平結(jié)果比較有差異(t=5.28,P<0.05),見表1。
2.2早期腫瘤組和晚期腫瘤組PT、APTT、Fg、APTT水平對比,早期腫瘤組和晚期腫瘤組PT、APTT、Fg、APTT結(jié)果比較有差異(P<0.05),見表2。
3 討論
凝血異常在惡性腫瘤細胞中有較高發(fā)生率,早在20世紀初就有學者提出假說:“腫瘤發(fā)生后會激活凝血活酶,導致凝血和纖溶的異常”。隨后有學者對200例肺癌患者進行隨訪,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肺癌患者中部分凝血指標相對于正常人群存在明顯異常[2]。
本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研究組(手術前、后6月)和對照組PT、APTT、Fg、D-D水平結(jié)果比較有差異(t分別為6.58、7.21,P<0.05)。有學者指出腫瘤在發(fā)展過程中會侵犯血管內(nèi)皮,導致內(nèi)皮生長因子的釋放失去平衡,隨后激活VII因子,誘導外源性凝血過程[3]。而凝血酶原時間(PT)主要是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徑的狀況。而且隨著腫瘤的發(fā)展會誘導內(nèi)源性凝血途徑的激活使得纖維蛋白交織成網(wǎng)狀纖維蛋白多聚體,形成纖維蛋白[4]。隨著凝血酶消耗的增加,導致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延長。纖溶酶為重要的降解纖維蛋白的物質(zhì),在降解過程中會導致D-D、Fg升高[5]。此外隨著纖維蛋白、腫瘤細胞、血小板形成的微血栓,會使癌細胞可逃避機械損傷和免疫攻擊,促進惡性腫瘤細胞的浸潤與轉(zhuǎn)移,同時消耗大量凝血因子,造成APTT及PT延長[6]。
此外我們還發(fā)現(xiàn)早期腫瘤組和晚期腫瘤組PT、APTT、Fg、APTT結(jié)果比較有差異。我們分析隨著腫瘤的侵入、惡性程度的增高,會增加腫瘤組織局部血管密度,增加腫瘤遠處轉(zhuǎn)移的可能性,同時消耗大量凝血因子[7]。還有學者認為晚期腫瘤患者之所以凝血功能存在延長障礙,可能與腫瘤通過破壞血液中凝血與抗凝血平衡,促進腫瘤細胞的局部浸潤有關[8]。
因此,本次研究認為早期肺癌患者和晚期肺癌患者體內(nèi)凝血指標存在差異,晚期肺癌患者凝血功能紊亂程度較早期肺癌患者嚴重。
參考文獻:
[1]Castelli R,Porro F.Cancer and thromboembolism:from biology to clinics[J].Minerva Med,2013,97(2):175-189.
[2]Matsuyama W,Hashiguchi T,Mizoguchi A,et al.Serum levels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dependent on the stage progression of lung cancer[J].Chest,2012,118(4):948-951.
[3]BuccheriG,F(xiàn)errignoD,GinardiC,etal.Haemostatic abnormalities in lung cancer:prognostic implications[J].Eur JCancer,2011,33(1):50-55.
[4]李家增.惡性腫瘤與止血障礙.見:張?zhí)鞚桑旃鉄槪骶?腫瘤學[M].下冊.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2573-2580.
[5]王俊容.晚期肺癌患者凝血、纖溶功能的研究[J].四川腫瘤防治,2003,16(3):156-157.
[6]王學鋒,趙維蒞,璩斌,等.腫瘤患者凝血及纖溶分子標志物變化[J].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00,23(6):331-333.
[7]黃媛,陳建魁,金欣,等.肺癌患者凝血功能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臨床檢驗雜志,2005,23(4):296-297.
[8]林粵,韓玲霞.惡性腫瘤患者凝血指標測定的臨床評價[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06,15(5):636-637.編輯/翟辰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