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月 龔瑞
摘要:目的 探討血脂與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相關性。方法 收集733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及94例非缺血性卒中對照組個體的血脂情況,包括血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等指標,并將缺血性腦卒中組按年齡分成小于等于50歲組與大于50歲組,對其進行統計學分析比較。結果 缺血性腦卒中組與對照組血脂指標的比較顯示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總體HDL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TG、LDL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血脂綜合指數LCI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缺血性腦卒中組按年齡分組后比較各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血脂異常為缺血性腦卒中的一個重要因素,HDL在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降低,其保護性因素降低可能是卒中發生的原因之一,同時監測血脂綜合指數來綜合反映血脂與缺血性腦卒中的關系。
關鍵詞:缺血性腦卒中;血脂;血脂綜合指數
在腦血管疾病中,約有75%是缺血性腦卒中,其致殘率和致死率均較高,因此重點在于預防。本研究回顧性收集了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血脂情況,旨在探究血脂異常與缺血性腦卒中的關系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HDL-C)能否作為腦梗死的預警因素。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病例選擇缺血性腦卒中組為我院神經內科2008年6月~2010年2月收治入院缺血性腦卒中患者733例。入選標準:①符合1995年第四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所有診斷均經頭顱CT或MRI證實,排除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②所有患者均為發病72h內入院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③無嚴重的進行性腦內器質性疾患,如腦炎、變性病等。733例中男633例,女100例。年齡18~94歲,平均(67.34±12.72)歲。對照組為同期神經內科收治的94例非腦卒中患者,男57例,女37例,年齡18~94歲,平均(64.73±10.70歲)。兩組一般資無顯著差異。
1.2血脂評價標準 血脂評價標準血脂評價依據2008年美國膽固醇教育計劃成人治療組第三次指南提出的最新血脂異常的標準:以總膽固醇(TC)≥5.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2.6mmol/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1.0mmol/L,或甘油三酯(TG)≥2.3mmol/L,為血脂異常指標[1]。
1.3觀察指標 所有入選對象在入院24h內進行了血脂水平測定。采清晨空腹靜脈血,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測定。血脂指標包括血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s、HDL)。
1.4血脂綜合指數(Lipid comprehensive index,LCI)計算方法 LCI=TC·TG·LDL-C/HDL-C
1.5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for windowsl7.0統計軟件包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缺血性腦卒中組與對照組血脂指標的比較檢驗顯示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總體HDL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TG、LDL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血脂綜合指數LCI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我院缺血性腦卒中組不同年齡段(≤50歲和50歲以上)患者之間的血脂水平見表2。結果顯示:血脂、血脂綜合指數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
3討論
缺血性腦卒中的危險因素有很多,多數研究認為腦血管粥樣硬化是造成這一疾病的基礎性病變,而血脂異常又與腦血管粥樣硬化密切相關,近年來對于缺血性腦卒中與血脂異常的關系研究成為熱點[2]。許多觀點認為血脂異常特別是膽固醇升高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繼而可致腦梗死,然而近年的研究結果發現其中關系并非能如此簡單闡明[3]。
HDL-C又稱高密度脂蛋白,主要在肝臟內合成,亦可在小腸內合成。其主要功能是參與膽固醇的轉運,即將肝臟外組織細胞的TC轉運到肝臟,在肝臟內轉化成膽汁酸后排出體外。除此之外,HDL-C還有其他抗動脈硬化途徑,例如抗氧化、抗炎癥、抗血栓形成及改善內皮功能等[4]。本文研究顯示,在缺血性腦卒中患者,HDL-C較對照組降低,差異有顯著性(P<0.05)。本研究支持HDL是缺血性腦卒中保護因素的觀點。
TG增高可促進中密度脂蛋白和小顆粒LDL形成,后兩者由于顆粒較小,易沉積在內膜下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形成。此外,TG還具有促凝作用,可激活Ⅻ因子刺進外源性凝血系統,同時可抑制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劑從而抑制纖溶系統。上述兩種機制都可導致卒中,尤其是缺血性卒中。本研究證實TG、LDL缺血性腦卒中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目前對血脂異常的描述多沿用傳統方法,即將各單項指標孤立地逐項與標準值進行比較,缺乏對血脂的整體認識[5]。本文旨在借鑒LCI這一指標來判斷其與缺血性腦卒中的關系。本研究顯示腦卒中組LCI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血脂異常并不是單一的某因素作用,而是多個因素相互作用,彼此促進或拮抗,并最終導致了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
根據研究結果,我們認為高密度脂蛋白在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明顯降低,其保護因素降低可能是卒中發生的原因之一,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與缺血性腦卒中亦有一定關聯。
由此可見,血脂水平與缺血性腦血管病發病危險有密切的相關性。從而在臨床工作中指導我們應深入開展以血脂異常為干預靶點的卒中防治工作,為調脂治療在卒中預防中的作用提供有力的依據。
參考文獻:
[1]Grundy SM.Cleeman,Bairey N M,et a1.Implication of recent clinical trials for 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adult treatment panel I guidelines[J].Circulation,2008,110:227-239.
[2]NakayaN,KitaT,MabuchiH.Large-scale coho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um lipid concentrations and risk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unde low-dose simvastatin in Japanese patients with hypercholesterolemia:sub-analysis of the Japan Lipid Intervention Trial(J-LIT)[J].Circ J,2005,69(9):1016-1021.
[3]粱彩霞,宋衛東,王曉鳳,等.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及血脂與腦梗塞的I臨床研究[J].淮海醫學,2005,23(5):373.
[4]Ansell BJ,Watson KE,Fogelman AM,et al.High-density lipoprotein function:recent advances[J].J Am Coll Cardiol,2005,46:1792-1798.
[5]馬麗平,李雷利.急性腦卒中與血脂水平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學研究與臨床,2007,5(1):28-29.
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