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鳳茹

摘要:目的 探討缺血性腦血管病采用介入手術治療圍術期系統化護理效果。方法 選取缺血性腦血管病應用介入手術治療的患者100例,均為我院神經科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采用數字表抽取法隨機分組,就圍術期系統化護理(觀察組,n=50)與常規護理(對照組,n=50)效果展開對比。結果 觀察組知識知曉率、護理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并發癥、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結論 針對臨床收治的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在采取介入術治療時,重視圍術期行系統化護理,可增強患者滿意度及知識掌握率,進而有效防范并發癥發生,縮短住院時間,具重要實施價值。
關鍵詞:缺血性腦血管病;介入;圍術期護理
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為臨床神經科常見危重癥類型,有較高病死率。血管狹窄、顱內外動脈硬化斑塊為主要危險因素,腦血管介入術為最安全、有效治療顱內血管狹窄、顱內外動脈斑塊方法[1],但因患者相關認知缺乏,對治療多無信心,易有焦慮、恐懼等負性情緒,誘導血壓升高,對手術開展和術后康復造成了嚴重影響[2]。本次選取相關病例,重視圍術期護理干預,取得了顯著成效,現回顧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缺血性腦血管病采用介入治療的患者100例,男56例,女44例,年齡35~77歲,平均(56.2±2.3)歲。均與中華神經醫學會制定的診斷標準符合,并經MRI或CT檢查證實。臨床以語言、智能障礙、一側肢體偏癱為表現,合并高血壓25例,高血壓糖尿病病史23例。采用數字表抽取法隨機按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劃分,兩組臨床表現、病程等基線資料具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對照組選取的缺血性腦血管病例采用圍術期常規護理方案,包括對癥支持、日常照護、并發癥防控等。觀察組重視在圍術期開展系統化護理,具體步驟如下。
1.2.1術前患者情況評估 就介入診療操作步驟、注意事項向患者介紹,告知術中護理人員會始終陪同,對患者問題耐心、認真解答,經評估過于焦慮、緊張者,引導其說出心理問題,聯合家庭提供支持。指導床上大小便方法并練習,對術側肢體開展完善的制動訓練。尿管依據患者情況留置,術前晚鼓勵家屬給予溫馨陪伴,使患者休眠充足。
1.2.2協助患者做好相關的術前準備工作 在為患者開展手術之前,需要協助患者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對患者的體重進行準確的測量,以便于計算出患者手術過程中的肝素用量,并要協助患者完成胸片、心電圖、肝腎功能、凝血酶原時間、出凝血時間、血常規等的常規檢查,并要為患者開展碘過敏試驗、普魯卡因皮試;為患者準備會陰部與雙腹股溝備皮,并要為患者講解手術中的有關知識,指導患者進行術前放松,叮囑患者在開展手術之前一定要能夠保證充足的睡眠。
1.2.3術中干預 患者由責任護理人員送至介入室,圍術期護理記錄單與介入室護士共同查對。①心理干預:就介入室手術醫師、環境向患者簡要介紹,以緩解其緊張感。術中全程給予陪護,指導患者轉移注意力及深呼吸放松方法。②病情觀察:因支架植入對壓力感受器產生刺激,易引發心博驟停、血壓下降等并發癥。手術中需對患者術側肢體血運、意識密切觀察,血氧飽和度、心率每5~10mim檢測1次。③用藥觀察:評估患者血壓,若結果示呈持續升高狀態,可遵醫囑持續取硝酸甘油泵入,依據血壓情況對泵入速度調節,并詳細記錄。對體內肝素化維持,可防范血栓形成,確保手術成功開展,或手術時間>60min,可取肝素1000U/ml視患者情況泵入,搶救藥品和儀器均需妥善配備。
1.2.4術后干預 ①常規干預:對血壓、心率常規監測,與當班護理人員完善床頭交接,告知術后需臥床24h,制動患側肢體12h,對制動注意事項、目的耐心解釋,以獲得患者及家屬理解,提高配合依從。未放縫合器的,鞘管拔出后,壓迫股動脈20~30min行止血處理。局部取鹽袋放置,加壓包扎6h,髖關節保持在伸直位24h。對穿刺點有無出血和肢體末梢血運情況觀察,防范血腫和皮下出血。②飲食干預:患者若手術后機體無不適,可食高纖維、易消化食物,加大飲水量,800~1200ml為佳,以促造影劑盡快排出。③心理干預:受體位限制,患者在術后易有煩躁心理,另外,因異體支架植入,患者可能有不安感產生,可指導間斷對術側肢體、背部按摩,采取看電視、聽音樂的方法,轉移注意力,以達精神、肌肉放松目的,保持良好精力。④觀察和防控并發癥:介入術后,腦過度灌注綜合征為最危險并發癥,多因顱內血流量出現較為急劇增多所致,臨床以意識障礙、嘔吐、頭痛為表現。故球囊擴張和支架置入術后,護理人員需加強對患者血壓、神志等的觀察,有異常時,向醫生及時通知,做好搶救工作。應用指壓止血法為患者開展術后拔管,并要在術后指導患者延長臥床時間,從而有效的降低皮下血腫并發癥的發生率,對于已經出現局部淤血或者是血腫的患者,可以應用50%的硫酸鎂熱敷或者是為患者開展紅外線局部照射;過度灌注綜合征是比較常見的一種術后并發癥,因此,手術之后一定要對患者的血壓予以嚴密監測,控制好患者的血壓,一旦發現患者出現過度灌注綜合征,護士要能夠快速的為患者做好腦血腫穿刺抽吸術準備;介入治療術后最為嚴重的并發癥就是腦出血,手術后護理人員要加強患者的健康教育,叮囑患者盡可能的避免出現情緒激動、打噴嚏、咳嗽、用力排便等一些能夠誘發腦出血的因素。
1.3指標觀察 ①知識知曉率:發放自制調查問卷,總分100分,完全掌握:>90分;部分掌握:90~60分;未掌握:<60分;②護理滿意度:發放自制調查問卷,包括不滿意、基本滿意、滿意三個等級。③記錄住院時間,并發癥率。
1.4統計學分析 文中涉及數據均在SPSS13.0中輸入,組間計量數據采用(x±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字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知識知曉率、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知識知曉率為100%,明顯高于對照組85%;滿意度為97.5%,明顯高于對照組82.5%,均有統計差異(P<0.05)。
2.2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腦過度灌注綜合征、穿刺部位血腫率均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2.3出院時間 觀察組住院時間為(5.2±0.4)d,明顯短于對照組(7.9±0.7)d,有統計差異(P<0.05)。
3討論
缺血性腦血管病對公眾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腦血管介入治療效果顯著、創傷小,為一門高新技術[3]。本次研究中,觀察組重視在圍術期行系統護理干預,在術前做好病情評估,依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個體化疏導方案,如手術講解,術后注意事項指導等,可為手術實施打下良好基礎。術中行心理干預,利于患者情緒穩定,促使機體呈現出最理想的狀態;行病情觀察及用藥指導,可保障手術安全,防范手術中風險事件[4]。術后行常規干預,可增強患者康復信心,飲食干預,可增強患者機體抵抗力;重視心理疏導和并發癥防控,可確保臨床安全,加快康復進程[5]。結合本次研究結果示,觀察組知識知曉率、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率和住院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P<0.05)。
綜上,針對臨床收治的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在采取介入術治療時,重視圍術期行系統化護理,可增強患者滿意度及知識掌握率,進而有效防范并發癥發生,縮短住院時間,具重要實施價值。
參考文獻:
[1]董娜,黃志玉.老年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療術后的護理分析[J].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5(5):536.
[2]董瑩瑩.循證護理在缺血性腦血管病介入治療患者圍術期的應用[J].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5(4):390.
[3]顧天紅.頸內動脈支架血管成形術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10例圍術期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29):22.
[4]郭小玲,劉繼民,顧平,等.缺血性腦血管病全腦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療的臨床觀察和護理[J].中國基層醫藥.2013,20(24):3830-3832.
[5]林虹,陳華慧,吳多智.炎癥、頸動脈不穩定斑塊與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關系及相關護理[J].實用醫學雜志.2013,29(22):3766-3768.
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