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濤 石繼承
摘要:目的 研究并分析結直腸的上皮內瘤樣病變診斷在臨床中的意義。方法 選取我院2010年2月~2013年5月所收治患有上皮內瘤樣病變患者60例,其中經過診斷上皮內瘤樣變低級的為29例,上皮內瘤樣病變高級的為31例。用腺瘤切除的5例,進行根治性的結腸切除有20例,直腸較低位置切除的26例,Hartmann直腸切除結腸的2例,通過肛門部分切除的2例,腹部會陰切除的有5例。結果 在手術后35例病理被證實是侵潤性的腺癌,31例在術前診斷是上皮內瘤樣病變為高級患者中,有88.57%手術后病理為腺癌。在上皮內瘤樣病變為低級的患者中有39.31%是侵潤性的腺癌。35例為腺癌中有2例伴有轉移,3例附近的組織發生侵潤,手術后病理被證實存在局部上的癌結節轉移或淋巴結的有12例。結論 應當把結直腸的上皮內瘤樣病變的病理診斷視為重點。
關鍵詞:病理的診斷;侵潤癌;上皮內瘤樣病變;結直腸的腫瘤
上皮內瘤樣病變的含義就是癌前病變是由上皮內瘤樣病變所造成的。其中有兩種含義:①是腫瘤逐漸形成的一種過程,②不是一種癌,所以稱為腫瘤。按照2000年國際出版的關于胃腸道癌癥與癌前發生病變命名原則與診斷,對腫瘤標準與定義重新做了規定,對結直腸癌診斷時要發現到腫瘤組織已經過黏膜的肌層進入黏膜的下層時才能被診斷是侵潤性癌;對沒有進入黏膜下層的,根據光鏡下細胞學的異常和結構異常來判定級別。
1 臨床資料
從2010年2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患有上皮內瘤樣病變的共60例患者。男性27例,女性33例。患者年齡為20~74歲,其平均為52.4歲。腫瘤的位置在升結腸的有8例,于橫結腸的2例,于降結腸的9例,與乙狀結腸的10例,直腸的31例。60例患者中29例腫瘤的位置在結腸,腺瘤切除的5例,進行根治性的結腸切除有20例,有31例腫瘤位置在直腸,通過肛門部分切除的5例,Hartmann直腸切除結腸的2例,行會陰切除的2例。
2 結果
60例患者在術前檢查的皮內瘤樣病變為低級的患者有29例,上皮內瘤樣病變為高級的有31例,手術過后的病理結果是腺癌且上皮內瘤樣病變的有10例,上皮內瘤樣病變為高級的有14例,其他的35例是腺癌。在手術前進行檢測上皮內瘤樣病變為低級的患者,在手術過后有39.31%是侵潤性的腺癌;在手術前檢測上皮內瘤樣病變為高級的患者在術后診斷的病理中有88.57%是侵潤性癌。腫瘤一般是在直腸(51.67%)與乙狀結腸(16.67%);結果顯示結腸腫瘤為侵潤性癌的有77.27%(17例),直腸的為58.06%(18例)。在35例腺癌里有2例有著轉移性,3例附近的組織發生侵潤。術后的病例可以肯定有部分轉移的淋巴結或者見癌結節的12例。需要注意的問題是35例侵潤癌里57.14%(20例)是中后期的病變,42.86%(15例)的為Ⅰ期。
3 討論
當前廣泛應用的是WHO分類以“上皮內瘤變”來命名的,這樣可以可以更明確的體現癌前病變是由上皮腫瘤所形成的,是在侵潤之前上皮內的腫瘤,并不是癌。是因為在大腸黏膜的固有層里沒有淋巴結,所以發生在粘膜層里的腫瘤使不會發生轉移的。就算腫瘤能穿透進腺體的基層進入固有層者也是屬于一種上皮內瘤樣病變。可以根據上皮內瘤樣病變的節后和細胞是否異常,把其分為高級別與低級別。只有當腫瘤的細胞發生侵潤現象,在侵入到黏膜下層過后才能叫做侵潤癌。往常所了解的原位癌、局灶癌變和黏膜內癌都幾乎包含在了上皮內瘤樣病變癌里。一直以來在臨床中所描述的細胞出現變化,如,異形增生和不典型的增生,現在也都是歸并到上皮內瘤樣病變中。中度與輕度的異形增生或者不典型增生,屬于低級的上皮內瘤樣病變。所以從新的角度來看,不管是高度的異形增生或者不典型的增生,黏膜內癌、局灶癌、原位癌或者是可疑癌病變等名字都和高級的上皮內瘤樣病變是相同意思,不能叫做“癌”。只有腫瘤細胞侵入到黏膜下層的時候才能斷定是癌。此規定主要是防止臨床醫師見到癌就實行根治性的手術,造成醫治過度,使患者出現不必要的傷痛,同時也讓患者的心情得到緩解。并且臨床中有很多復雜的情況,因為常規病理診斷是一支與診斷的最依賴和最正確的依據。假如將把腫瘤標本完整的取下并送往檢查,腫瘤的底部又包含有前淺肌層與黏膜下層,這樣最后的診斷就是上皮內瘤樣病變,不管是低級別或者是高級別,醫治和診斷應馬上停止,能夠直接肯定了。但是如果病例是由內鏡檢查時候的活組織所檢查出來的,這樣一般會因為鉗在取組織時太過表淺,不能觸到黏膜的下層位置,最后造成誤診,這樣結果是非常嚴重的。
綜上所述,探討結直腸的上皮內瘤樣病變,不但體現了其科學性的增強,而且也給臨床醫生在工作時提出了合理性的要求。相要完成這樣的任務,不但要兩者兼備,還要更好的發揮出科學的配合,多進行交流,這樣才能更好的把結直腸腫瘤的醫治和診斷提高。
參考文獻:
[1]孫華聰,閻宏,李登欣,等.Snail,E-cadherin在結直腸癌中的表達及意義[J].濰坊醫學院學報,2014,(1):51-53.
[2]覃冠平.結直腸上皮內瘤變的病理診斷價值分析[J].醫學信息,2013,(16):500-501.
[3]汪鋒,宋曉燕,賀慧杰,等.電子胃鏡活檢病理診斷伴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胃黏膜上皮內瘤變的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4,18(3):380-383.
[4]俎明,徐雪,周煒洵,等.伴癌與非伴癌胃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全基因表達譜的比較[J].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2015,37(1):23-29.
[5]宋昱,戴斐,隋龍,等.CO2激光氣化治療外陰和陰道上皮內瘤變191例臨床分析[J].復旦學報(醫學版),2015,42(4):511-516.
[6]侯波,姚佳,王志峰,等.胃低級別上皮內瘤變潛在惡變風險的內鏡表現分析[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3,30(1):33-35.
編輯/翟辰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