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秋艷


摘要:目的 通過對康橋社區50~60歲門診就診人群進行中醫體質辨識調查,分析常見疾患者群的體質類型特征,從而為中醫體質分類理論在社區常見病防治、養生保健、健康教育、健康管理等方面的應用提供流行病學調查數據的支持。方法 采用中醫九種體質分類量表,對中醫門診就診的50~60歲人群進行中醫體質辨識的采集,篩查和分析。結果 高血壓病、冠心病患者體質以濕熱質、痰濕質為主;糖尿病患者以陰虛質為主;胃脘病患者以濕熱質、氣虛質、陽虛質為主;不寐患者無明顯體質差異。結論 該社區常見病患者體質偏頗類型明顯,應加強健康干預。
關鍵詞:50~60歲人群;社區常見病;中醫體質辨識;康橋
Abstract:Objective Through the Cambridge community 50 ~ 60 outpatient clinic population constitution of TCM identification investigation,and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type of constitution in population of common diseases,t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 classification theory in common disease prevention,health care,community health education,health management,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application to provide epidemiological data support.Methods Nine constitu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TCM scale,the 50 ~ 60 years old people in the TCM clinic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 identification of collection,screening and analysis.Results Hypertensi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 constitution of damp heat, phlegm dampness constitution; diabetic patients with Yin deficiency mainly; stomach disease patients with damp heat, Qi deficiency, Yang deficiency mainly; insomnia patients without obvious physical differences.Conclusion In this community, the types of physical fitness of patients with common diseases are obvious, and the health interven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Key words:Aged 50~60; Common disease community; TCM Constitution identification; Cambridge
中醫體質學認為,一般人群中具有不同的體質類型,不同性別,年齡,地域等人群的體質特點也有差異,體質與疾病的發生發展,轉化轉歸有很大的相關性,通過此研究了解社區50~60歲人群常見病患者的不同體質特點,通過調整體質從而起到未病先防的作用。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長期居住在康橋的50~60歲以上的中醫門診就診的人群,隨機篩選患有高血壓病、糖尿病、冠心病、胃脘痛、不寐患者各100例。
1.2方法 主要采取門診就診的方式,對就診者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了解就診者姓名,性別,生活方式,運動,飲食,睡眠,二便,既往病史等情況,對社區常見病患者隨機篩查出高血壓病、糖尿病、冠心病、胃脘痛、不寐患者各100例,進行8種體質偏頗類型分類(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瘀血質、氣郁質、特稟質)。
2結果
2.1 500例樣本中濕熱質118例,占比23.60%,為最高,其次為氣虛質、痰濕質、陰虛質,占比分別為:16.00%、15.60%、15.00%。總樣本體質分型分布見表1。
2.2不同疾病中醫體質類型的特征不同,高血壓病、冠心病患者以濕熱質、痰濕質為主;糖尿病患者以陰虛質為主;胃脘痛患者以濕熱質、氣虛質、陽虛質為主;不寐患者體質類型中除了氣郁質、特稟質占比少以外的其他體質類型占比差別不大。常見疾病與體質分型構成比分布,見表2。
3 討論
體質類型貫穿于人的整個生命過程之中,是各種疾病發生、發展的制約條件,影響疾病的發展變化[1]。《黃帝內經》中明確指出了“治未病”的學術思想,通過積極改善特殊體質,可阻止疾病的進展,從而起到預防的目的。
體質類型的形成與發展取決于先天遺傳因素,又與自然條件的差異,如氣候特點、地理環境、水土性質的差異等有關。不同地理區域的人群,體質結構差異明顯[2]。上海地區位于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地處亞熱帶,氣候炎熱,濕潤多雨,夏長冬短,人體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而且嗜食海鮮發物易釀生濕熱,加之50~60歲人群代謝功能開始下降,所以體質多呈濕熱質,本次的調查濕熱質占比23.60%,為最高,不同疾病體質類型特點不同,高血壓病、冠心病、胃脘痛患者以濕熱質為主,糖尿病患者以陰虛質為主,不寐患者的體質類型無明顯偏重,應與不寐形成因素多,病因復雜有關。以上結果提示對該社區的濕熱質、痰濕質應給予干預,加強健康宣傳,指導飲食,合理鍛煉,以及藥茶,藥膳等措施,改善該社區常見病的體質使其趨于平和,從而協助慢性病有效的控制,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此次調查從中醫“治未病”的角度,對社區常見慢性病患者病情的控制及緩解,以及對提高其健康水平及生活狀態均有較高的實用價值。
參考文獻:
[1]王琦.中醫體質學說的研究現狀與展望[J].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94,18(2):74-82.
[2]李杰.中醫體質分類的流行病學調查及陽虛體質的相關研究[M].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2008:29-30.
編輯/翟辰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