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健
摘要:建立各級各類急救志愿者隊伍,加強對民眾危機管理知識、技能的教育和培訓,充分發揮媒體的積極作用,通過生動有效、廣泛持續的宣傳引導,培育公眾和社會危機意識和自救意識,提高突發事件中院前急救管理的效率與水平。
關鍵詞:急救志愿者;服務;管理
突發公共事件是當今各國普遍面臨的一個問題。因此,及時、有效地開展應急救援,已經成為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極其重要的任務,也是一個城市院前急救能力、效率的集中體現。
1 我國應急管理的薄弱環節
1.1政府動員能力的強大和社會動員能力相對不足 我國的應急管理體制以“政府應急管理”為主,而危機事件影響的公共性,決定了應急管理的主體不僅僅是政府,將社會力量納入政府主導的應急管理體系,是我國應急管理發展的必然趨勢。而我國長期形成的“大政府、小社會”格局,使得民間自發地組織起來防范危機、應對危機以及災后恢復和重建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不足。
1.2危機意識淡薄,防災能力薄弱 長期以來,國民的防災教育不廣泛、不系統,在現有的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中幾乎難覓關于危機教育的蹤影。特別是在欠發達地區和廣大農村,這方面的教育和科學普及缺失更為嚴重。據調查顯示,我國46%的民眾對突發事件的應急措施了解十分有限,26%的人甚至根本不了解。從已經發生的重特大災害事故看,80%以上的事故都是由于民眾消防安全意識淡薄、知識技能缺乏所致。
2 可借鑒的國外經驗
2.1利用民間社會組織的力量參與危機事件的處理 積極吸納民間社會組織加入應急管理的行列,美國做得非常出色。①制定各級救災組織、指揮體系、作業標準流程;②實施民間人力的調度,使民間的土木技師、建筑師、醫師、護師等專業人士投入第一線的救災工作;③動員民間慈善團體參與防災工作;④邀集地方教堂、寺廟的領導人成立服務小組,調查災民需求,建立物資發放的渠道。9·11事件發生后,民間社會組織動員人們獻血、捐款、捐物,由教堂主持各類追悼儀式,極大地緩解了政府的壓力。
2.2培養和提高公民的應急管理意識與抗危機的能力 以反恐怖危機事件為例,在俄羅斯,學者們在大學課堂里講授政治學意義上的恐怖主義范疇和特性等課程,并向社會各界人士開放。學校教育還開設救護方面的課程,講授如包扎、人工呼吸等急救知識,并當場做示范演練。日本政府在每年的9月1日國民“防災日”,都要舉行有日本首相和各有關大臣參加的防災演習,通過全民的防災訓練,提高防災意識和防災能力。
3 加強院前急救志愿者隊伍的社會動員機制建設
3.1成立急救志愿者隊伍 鼓勵、支持建立各類急救志愿者隊伍。成立企事業單位專兼職急救志愿者隊伍、社會(社區)急救志愿者隊伍等,并進行相應的綜合培訓、考核、演練。社會力量參與急救志愿服務及發揮作用的程度取決于相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需對參與的程序、時間、方式及監管機制作出具體的規定。
“5·12”汶川地震中,中國志愿服務與部隊救援、醫護救治、群眾自救“三同步”現象被外電報道認為是中國救災工作中的新事物,說明中國志愿者作為區別于政府力量、企業力量的“第三種力量”迅速崛起,成為公民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2014年江蘇昆山“8·2”爆炸事件中,附近工廠的工友“板車哥”,就是最初參與救援的民間力量之一。
著眼于目前的應急救援管理,筆者建議,在各市應急辦的指導和領導下:①各企事業單位、社區和各市志愿者總隊,迅速組建各級各類急救志愿者服務隊;②對志愿者進行應急管理法律法規、消防知識、急救技能、心理疏導以及應急狀態下水、電、氣等緊急處置培訓、演練;③邀請志愿者負責人參與火災、事故救援等應急事件處置總結評估會,提高組織、協作、參與能力。
組建急救志愿者服務隊,是應急管理人才、人力資源的社會儲備,戰時投入戰斗,平時宣傳培訓。這一社會儲備,就像個人健康保險、家庭財產保險,以備不時之需。經濟社會越發達,危機誘發因素越多元,危機產生的后果越嚴重,危機救援時社會依賴程度越高,越需要這樣一支隊伍的支持和參與。
3.2加強急救知識技能教育培訓,提高民眾自救自護能力 加強對民眾危機管理技能的教育和培訓,是民眾應急管理技能形成常態的重要實現途徑和前提。各級政府和應急管理機構應將這項工作作為重要的長期的任務加以落實。做到有人教、有地學、學得會。2008年廣東省政府印發了中英文兩個版本名為《你準備好了嗎——廣東省應急知識宣傳手冊》的小冊子,免費發放給群眾作為家庭應急自救的指導教材。
江蘇省常州市紅十字會、常州市衛計委《關于聯合開展應急救護培訓工作意見》,明確了紅十字會和院前急救機構聯合建立急救培訓師資庫;聯合實施初級救護員培訓和普及性(公益)培訓任務,共同承擔應急救護知識的教育和普及工作,優先滿足高危行業培訓需求,積極在黨政機關、公安消防、交通運輸、建筑工程、警務保安、電力通訊及其他行業企業開展培訓,逐步向大中小學校、街道社區及農村延伸,由點及面提高全社會急救知識的普及率。
學校都應根據不同的學習階段安排不同的危機知識和技能的教育,讓危機教育成為素質教育中一個必不可少是組成部分;各級各類企事業單位也應承擔相應的應急救援教育、管理的責任;要利用多種方式,對公眾尤其是那些地處偏遠、面對災害幾乎不設防的廣大農民朋友、自由職業者、進城務工人員進行危機教育管理,明確在危機中公民個人的權利、義務、責任,引導公民對政府的應急管理政策采取合作態度,通過定期的全員性的教育培訓、演練,提高民眾的應急反應能力、心理抗壓能力和團體協作共度時艱的能力。
3.3充分發揮媒體的積極作用 各類媒體要發揮自身優勢,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常年的、不間斷的、分層次的、形象生動的(動漫式、情景式)大力宣傳應急管理相關法律法規、自救自護知識。機場、車站、碼頭等公共場所,可利用電子顯示屏不間斷播放,培育意識,普及知識。近年來,央視播出無償獻血、為急救車讓行、心肺復蘇技術、安全逃生等公益廣告,發揮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加強和完善社會動員機制建設,提高社會和民眾的應急意識、自救能力和社會責任,形成政府主導、社會聯動、民眾參與的突發公共事件處置格局,是提高應急管理水平和效率的重要而長期的任務。危機管理常態化,彰顯政府責任;危機意識社會化,體現公民素養;急救技能普及化,體現公民和社會的自救自護能力,也是百姓幸福、社會平安的基石。
參考文獻:
[1]萬軍.面向21世紀的應急管理[S].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
[2]楊穎,蘇建華.中國應急管理的薄弱環節及其對策[C].2010:259-264.
[3]丁興安.突發公共事件應對中的社會動員與社會力量參與[C].2010:807-810.
[4]王學棟,張玉平.自然災害與應急管理:國外的經驗及其借鑒[J].科技管理研究,2005,(11):149-150. 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