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獻
摘要:小兒流行性腮腺炎傳統治療多給予利巴韋林抗病毒對癥治療。國內近年來對小兒流行性腮腺炎治療多數采用中藥治療,根據患兒的個體情況,采用合理的治療方案,取得了明顯的效果,本文主要對國內近年來使用中藥治療小兒流行性腮腺炎的進展進行歸納總結,現匯報如下。
關鍵詞:小兒;流行性腮腺炎;中藥治療;進展
小兒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種兒科常見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多見于兒童和青少年,中醫稱“痄腮”,臨床表現主要為腮腺腫脹、發熱、疼痛,咀嚼時可感到疼痛,由于腮腺炎病毒有嗜腺體和嗜神經性,易侵入中樞神經系統和其他腺體、器官,出現胰腺炎、睪丸炎、腦膜炎和卵巢炎等。近年來治療小兒流行性腮腺炎多給予中藥治療,效果顯著。
1 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資料
流行性腮腺炎在我國屬丙類傳染病,據一項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流行性腮腺炎近年來有上升的趨勢,每年5月~7月為流行性腮腺炎發病高峰期,每2~5年會發生暴發流行,在幼兒園及學校等人群聚集的地方容易暴發[1]。早期患者和隱性感染者為流行性腮腺炎的主要傳染源,飛沫傳播和密切接觸為主要傳播途徑,如患者發病后的臨床表現能恢復順利,則可獲得終身免疫[2]。
2 發病機制及病理學特點
腮腺炎病毒進入人體口鼻腔粘膜后,在上皮組織中大量繁殖后隨血液運轉,累及腮腺及其他組織器官,最終導致腮腺及其他組織器官出現非化膿性炎性病變。祖國醫學稱流行性腮腺炎為痄腮,認為是由于溫毒侵襲人體而表現的時行疾病,病機為風溫時邪毒壅阻少陽經脈,氣血郁滯,運行不暢,結于腮部而發病,多為熱、實證,與少陽經、肺衛、厥陰經密切相關[3],小兒平時的體質為熱盛,故兒童易于犯病。
3 臨床表現
大多數患兒無前驅癥狀,通常先表現為一側的腮腺腫脹疼痛,數小時至數天內出現在另一側腺體腫大,腫大的腺體稍硬而有彈性,邊界不清,觸之輕微疼痛,咀嚼酸性食物時加劇,患兒可伴有發熱等不適。腫大的腺體稍硬而有彈性,邊界不清,觸之輕微疼痛,咀嚼酸性食物時加劇,患兒可伴有發熱等不適。常見的并發癥:①神經系統并發癥:據報道約有10%~20%的病例可有臨床表現,主要臨床表現為頭痛、嘔吐、發熱、嗜睡等,嚴重者可出現昏迷。②睪丸炎:臨床表現為陰囊腫脹、皮膚發紅,一般患者的生育功能不受影響[4]。
4 流行性腮腺炎的中藥治療
流行性腮腺炎無特效治療,一般對癥處理為主,國內多采用中藥治療,中醫理論認為,流行性腮腺炎多為熱證、實證,在治療上要以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為根本,用藥如下。
4.1辨證用藥辨證施治是中醫學的特點和精華,通過對證狀的辨認分析,可以了解疾病的本質,從而作出適當的治療方案。中藥湯劑治療通常分為4型。
4.1.1溫毒在表證 發熱輕,一側或兩側耳下腮部腫痛,邊緣不清,觸之疼痛,舌紅,苔薄白,脈浮數。治法以疏風清熱、散結消腫為主。中藥湯劑以柴胡葛根湯為主方加減。
4.1.2熱毒蘊結證 壯熱,一側或兩側耳下腮部漫腫疼痛,堅硬拒按,大便秘結,尿少而黃,舌紅苔黃,脈滑數。治法宜清熱解毒、軟堅散結為主。中藥湯劑以普濟消毒飲為主方加減。
4.1.3邪陷心肝證 高熱不退,腮腺腫痛,頭痛項強,嘔吐,嚴重者神昏,驚厥等危證。治法以清熱解毒、息風開竅為主。中藥湯劑以清瘟敗毒飲為主方加減。
4.1.4毒聚睪丸證 腮部腫脹同時或腮腫見消時一側或兩側睪丸腫脹疼痛或少腹疼痛,或伴發熱,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弦。治法宜清肝瀉火、活血止痛為主。中藥湯劑以龍膽瀉肝湯為主方加減。
4.2靜脈給藥
4.2.1清開靈注射液 清開靈注射液主要是由膽酸、水牛角、珍珠母、板藍根、金銀花、桅子等中藥方組成,諸藥聯用除具有抗菌和抑制病毒的作用、通過抑制細菌內毒素和內生致熱原退熱外,同時具有涼血醒神開竅、消除腫塊、減輕頭痛等功效。
4.2.2喜炎平注射液 喜炎平注射液的主要成分為穿心蓮的總內酯,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并能提高機體免疫力,并具有退熱的功能,能有效緩解流行性腮腺炎患兒的發熱,對治療流行性腮腺炎患兒腮腺腫痛效果明顯。
4.2.3雙黃連注射液 雙黃連注射液是一種具有宣散風熱、清解血毒、清熱解毒功效的中藥注射液,主要由金銀花、黃芩、連翹組成,諸藥聯用能有效抑制病毒與細菌,還可強心、鎮吐。
4.2.4熱毒寧注射液 熱毒寧注射液主要是以青蒿、金銀花、梔子為成分組成的一種中藥制劑,除具有抗炎抗毒、提高機體免疫力外,還能起到退熱解暑等功效,對腮腺炎等多種病毒具有抑制作用。
4.2.5痰熱清注射液 痰熱清注射液主要由山羊角、黃芩、連翹、熊膽粉及金銀花等中藥組成,是一種中藥制劑,不僅具有散瘀止痛之功效,還具有抗炎、緩解炎癥滲出、抑制病毒,同時對提高患者的機體免疫力及抵抗力有著顯著的效果。
4.3中藥外用
4.3.1季德勝蛇藥 季德勝蛇藥片系由一代名醫季德勝先生研制而成的傳統中藥,由七葉一枝花、蜈蚣、地錦草、半邊蓮等組成,諸藥聯用具有清熱解毒、消腫定痛、退炎治瘡等功效。
4.3.2如意金黃散 如意金黃散由黃柏、蒼術、姜黃、甘草、白芷、大黃等多種中藥成分組成。諸藥聯合,具有清熱化濕、瀉火解毒、活血止痛、燥濕止痛、行氣止痛、解毒消腫、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等功效,同時還能起到抑菌的作用。
4.3.3仙人掌 仙人掌又名仙巴掌、觀音掌,據《中華本草》載,仙人掌能行氣活血、軟堅散結、清熱解毒、清肺止咳、消腫止痛等功效。而且醫學研究也證實,其對抗菌、抗病毒也有顯著的效果。
5 結論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種常見的兒科急性呼吸道感染,可由于病毒侵入人體組織器官,從而引起各種腺體和神經系統的損傷,易出現各種并發癥,綜上所述,采用中醫治療小兒流行性腮腺炎較傳統西醫有著明顯的優勢,且方式多種,不良反應少,易為患兒及家屬接受,故中醫治療小兒流行性腮腺炎應為臨床兒科醫師的首選。
參考文獻:
[1]姚夢雷.荊州市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繼續醫學教育,2015,29(8):76-78.
[2]周克文.流行性腮腺炎預防控制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18):167-170.
[3]黃凱,王晶.炎琥寧聯合病毒唑治療兒童流行性腮腺炎臨床療效觀察[J].中西醫結合研究,2012,4(1):15-16
[4]彭文偉.傳染病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3-84.
編輯/翟辰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