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
摘要:青銅鏡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漢代青銅鏡在制作形式以及藝術表現手法上都有著很大的突破,有著很高的藝術與研究價值。本文基于漢代青銅鏡,具體分析了漢代青銅鏡的修復方法,并從漢代青銅鏡特征、時期辨別等幾個方面探討了漢代青銅器的辨識。
關鍵詞:漢代;青銅器;修復;辨識
青銅鏡最早在商代以祭祀的禮器出現,在春秋至秦朝時期只有王與貴族才能夠享有,直到西漢末年才慢慢走入民間,成為了人們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漢代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強盛時期,文化與經濟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制銅工藝逐漸轉向了銅鏡制造等方面。漢代青銅鏡工藝精巧、式樣豐富,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與研究價值。透過一面面漢代青銅鏡,我們能夠體會到銅鏡銘文、紋飾等背后所蘊藏的中華民族上升階段對新追求與新思想的熱情,也能夠感悟到現實生活對于傳統的呼喚。下文則具體針對漢代青銅鏡的修復與辨識展開探討。
一、漢代青銅鏡修復
漢代是我國出土銅鏡中數量最多的朝代,其與前朝相比,青銅鏡在制作形式以及藝術表現手法上都有著很大的突破,流行的青銅鏡包括星云鏡、蟠螭紋鏡、四乳禽獸紋鏡、多乳禽獸紋鏡、變形四葉鏡、神獸鏡、龍虎紋鏡等。其造型美觀適用,有圓形、方形等,充分顯示了漢朝的高度工藝水平,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觀賞價值以及研究價值。銅的性質較為穩定,其保存能力較好,而漢代年代久遠,所發掘的漢代青銅鏡都需要經過修復處理以更好地顯現其藝術魅力與價值。青銅鏡物理狀態表現為平、薄、扁,其非常容易受到內應力與外力的影響并出現受損以及破裂的情況,因此其修補的情況也非常普遍。從青銅鏡修補的流程來看,其主要可分為兩類,即一次修補類與二次修補類。一次修補即為利用膠水、人工焊錫等方式將斷裂的銅鏡粘連起來,其為一種較為粗糙的修補方式;二次修補即為在一次修補的基礎之上,通過粘貼假銹或者利用樹脂調礦物顏料涂于整個鏡面之上。具體來講,其修復主要步驟如下。
第一步:去除青銅鏡表面上的銹跡,青銅鏡被埋在地下上千年之久,雖然其本身的性質較為穩定,但長時間也會生出一層銅銹,因而第一步就需要將青銅鏡實施除銹處理。同時應將斷裂的部分進行清洗,這是青銅鏡修復非常關鍵的一部。
第二步:除銹之后,需要結合青銅鏡的具體受損情況來實施針對性修復。要修復的銅鏡通常沒有銅胎,主體較薄。例如一些韌性較強且較為厚實的青銅器,其形態有一些彎曲或者凹陷,則可以利用捶打法進行修復。捶打法的使用,首先要按照青銅鏡的原有弧度制作鉛氈模具,將受損部位放于模具之上,再用錘進行敲打。敲打的節奏應嚴格控制,避免因用力過大而損壞銅鏡。如果一些青銅鏡較為纖薄,則可采用模壓的方法進行修復,將青銅鏡放于液壓機之上,在將要恢復的時候去掉壓力,如果拿出來后仍然有一些彎曲變形,可用小錘輕輕敲打。此外還有加熱法進行修復。由于銅的熔點較低,因而可以稍微加熱,讓銅的質地變軟之后在實施修復整形。通常不使用直接加熱法,而是利用點熱情加溫,溫度控制在兩百攝氏度左右,太高容易導致青銅鏡融化。
二、漢代青銅鏡辨識
(一)漢代青銅鏡特征
漢代青銅鏡形體較前朝明顯加大加厚,且主體紋飾突出,地紋減少,浮雕技法的應用非常廣泛。具體來講,其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漢代青銅器的紋飾主要以奇禽異獸為主,按照孔祥星的研究:“漢鏡主題紋飾內容廣泛,氣勢雄偉,視野開闊,情感強烈。天上人間,神人世界,奇禽異獸,五彩紛呈。”其中由青龍、白虎、朱雀以及玄武所構成的“四神”題材在漢朝青銅鏡中非常流行;神獸紋鏡以及畫像紋鏡中,神獸個體較大,體態豐滿;人物紋飾在漢鏡中也出現較多。其次,漢代青銅鏡鑄刻文字的情況也較為常見。銘文字數較多,輕字與字之間通常以“而”等字符像個,減字減句以及通假字等現象非常普遍。
(二)時期辨別
從西漢到東漢的時間跨度較大,紋飾風格有著一定的變化,鑄造工藝也在不斷進步。要概括地判斷出青銅鏡的時期,具體可從鏡鈕的風格出發,結合題材、紋飾以及乳丁等諸多要素,并參考專家的研究成果進行辨識。具體來講,西漢早期鑄鏡的技術為模上固定鈕整體地紋技術,鏡鈕為斜弦鈕,紋飾上以平滑陰面為主;西漢晚期與東漢早期為半球鈕,文上上逐漸出現一些線性圖形,利用線條來刻畫人物、動物以及神獸等想象。到了東漢中期,青銅鏡變為大半球鈕,紋飾上有剪紙圖形。東漢末年仍然為大半球鈕,紋飾上則開始出現高浮雕圖案,形象更為立體,展現出了銅鏡鑄造工藝的進步。總體來講,青銅鏡的斷代要比高古錢幣更為困難,上述也只能作為一定的參考。
(三)真假辨識
對于收藏愛好者而言,藏品的辨識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漢代青銅鏡的辨識,需要從銅鏡性質、紋飾以及表現內容等諸多方面入手。首先,漢代青銅鏡流傳至今,多為出土的文物,而出土文物大多為墓中的殉葬之物,而古代墓葬必會使用水銀,因而出土銅鏡必然會有水銀染變。同時可通過看形、聽聲、聞味、辨銹等幾個方面來辨識。看形是指研究分析青銅鏡的形狀,由形狀的特征進行辨識。通常銅鏡的鏡子大小與弧度有著非常嚴格的比例關系,例如較小的銅鏡有著較為平緩的弧度,而超過20cm的銅鏡基本上看不出較為明顯的弧度,為平面的形狀。聽聲為敲擊青銅鏡,通過青銅鏡所發出的聲音進行辨識。老青銅鏡的聲音普遍較為圓潤與低沉,而新仿銅鏡聲音相對較為清脆,甚至較為刺耳。聞味、辨銹主要是指通過銅與銹的味道來辨識,通常老銅鏡有一股銅香味,而新仿銅鏡通常有一股銅腥味。
三、結語
總而言之,漢代為青銅鏡發展的鼎盛時期,此時期的青銅鏡有著鮮明的特征與極高的藝術研究價值。如今我們在欣賞與研究這些古老精湛的藝術品時,也應當為中華民族的燦爛銅鏡文化而贊美,不斷深入加強研究,使其魅力讓更多的人所熟知。
【參考文獻】
[1]王建國.漢代銅鏡流行鏡式淺論[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3(12):283-284.
[2]劉爽.青銅鏡收藏情結-記憶國族文明史[J].收藏界,2015(12):165.
[3]龍馭.一枚珍貴的漢代青銅鏡[N].中國文物報,2011(04):192.
[4]莊峰.淺談青銅器的修復方法——以館藏青銅器為例[J].科技視界,2016(0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