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梅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取得巨大發展的同時,“工具理性”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影響越來越明顯,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教師,多少也受到影響,在此背景下的師德建設出現了諸多令人深思的現象。尤其是民辦高校,作為高等教育的后起之秀,在師德建設方面的需求顯得尤為重要。結合當前社會中師德建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探討民辦高校師德建設的重要意義,積極探索師德建設的長效機制。
[關鍵詞]師德建設;民辦高校;長效機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4.118
在我國,民辦高等教育在起步上遠遠晚于西方國家,在管理制度和教育理念上與西方國家相比還有差距,在師資力量上與國內公辦高校相比也處于弱勢。面對我國現代性的進一步發展,民辦高等教育對于師德建設的有效機制有著迫切的需要。在“風險社會”的背景下,文章將從民辦高校師德建設的現狀出發,努力探尋建立民辦高校師德建設的長效機制的途徑。
1 民辦高校師德建設的重要意義
科特南任哈佛校長時曾說過:“大學的榮譽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數,而在它一代代教師的質量。”這就要求現代大學在擁有先進的硬件設施的同時,更需要擁有強大的軟件設施——一批高素質的師資團隊。師德建設是發展民辦高校的核心問題,師德問題的有效解決,能夠促進民辦高校的健康良好的發展,這是民辦高校目前所需解決的重大問題之一,同時也是制約民辦高校發展的“瓶頸”之一。
2 民辦高校師德建設的現狀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帶來的分配方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也促使了人們價值觀念的巨大轉變,越來越多的人以獲得金錢的多少來衡量個人價值實現的程度。高校教師作為依賴社會而生存的“社會人”,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響,很直接的表現就是其師德的缺失。
(1)受“工具理性”的異化和“價值理性”的萎縮的影響,部分高校教師的師德出現退化現象。風險社會中,科技在社會生產中的地位越來越高,由科技的極速發展,給現代人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物質生活享受。而人們對物質生活的無限追求,導致“工具理性”的異化,促使越來越多的人以享受物質生活的程度來衡量個人是否成功,最終導致人們“價值理性”的萎縮,越來越多的人逐漸成為“單向度”的人,片面追求物質利益。高校教師作為社會人,無法逃脫這種大環境的影響。部分老師在物質利益的驅使下,逐漸缺失敬業精神和責任心,忽視本職工作,而專注于“第二職業”,從而使教師在學生心目的形象受損。
(2)民辦高校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內外因素,促使師德建設出現缺失。首先,外在因素,民辦高校在發展過程中所存在資金、校舍、教師缺乏的現象,且資金來源較為單一,大多是依靠以學養學。而政府對民辦高校的扶持和投入遠遠不及公辦高校,因此,民辦高校教師的待遇與公辦高校有著很大的差距。這種種現象都極大地挫傷了民辦高校教師的工作積極性,缺乏職業歸屬感,降低職業認同感,對本職工作應付了事。其次,內在因素,民辦高校招生批次靠后,尤其近年來施行注冊入學制,生源質量逐漸下滑,教師的教學很難取得理想成果,這極大地挫傷了教師的講課積極性,進而失去對工作的激情。
(3)民辦高校教師評價體系重“教書”輕“育人”。民辦高校對教師的考核標準不完善,主要注重業務成績、教學成果、科研成果方面,而在師德方面則較為空泛,未做過多要求。對于師德優良的教師多是精神獎勵,與重獎業務成績的現象形成鮮明對比。這極大地挫傷了教師在師德建設中的主觀能動性,促使更多的教師逐漸輕視“育人”。
3 民辦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思考
民辦高校要獲得健康長遠的發展,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層次,關鍵在不斷提升師資隊伍的師德建設,這離不開政府、學校、教師三方的共同努力。
(1)從政府層面看,為民辦高校創立良好的輿論導向,提高民辦高校在社會中的關注度。逐步提升民辦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的社會地位,加大對民辦高校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確保各項優惠政策落到實處。完善并貫徹《民辦教育促進法》,努力改善“厚公薄私”的局面,為民辦高校的健康發展營造公平競爭、公正評價的優良社會環境,進而加強民辦高校教師的職業認同感,激發其敬業精神和工作激情。
(2)從學校層面看,“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民辦高校教育活動開展及學校的發展依托于教師的提升和發展。首先,學校要以正確且先進的理念引導教師。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極大程度地正確把握現代教育的發展方向,積極倡導現代教育理念,加強教師的現代化教育意識。其次,高校要為教師創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和工作環境。學校應加大對師資隊伍建設的投入,提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從而加強教師的德育意識。健全教師考核制度,把教書與育人并重,從而使德育工作者獲得歸屬感,以飽滿的熱情投入教育活動中去。最后,通過多種途徑為教師提供方式多種多樣的培訓。教師通過各種形式的培訓、學習,開闊視野,開拓教育思維,開創積極有效的教育方法,極大地提升了他們投身教育事業的熱情。
(3)從個人層面看,作為教育活動的主要實施者,教師對師德建設的有效開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民辦高校的教育者,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嚴格要求自己,時刻準備著,抓住一切有利機會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和知識水平。用自己豐富的知識內容和開拓知識視角去收服學生的心,從而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對知識的掌控,最終達到教書的目的。其次,教師還要做到于生寬容,于己自省。寬容是人際交往的基本道德修養,高校師生交往的基本準則之一就是寬容。現代大學生都是“90后”,大多是獨生子女,且他們在人生觀和價值觀上與教師在一定程度上難免存在差異,作為老師要尊重、包容這種差異的存在。孔子云:“寬則得眾。”教師對學生做到寬容,有利于師生之間建立親密的良性的人際關系,從而達到教書育人的目標。此外,高校教師還需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內因是起決定作用的。當今民辦高校的師德建設,同樣是由內因決定的。這就要求21世紀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在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時,更該立足自身,經常反省自己的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找出自我道德意識發展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從而及時調控自己的行為,順應時代的發展要求,不斷地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最終提高自我道德水平。
“德高為師,身正為范。”民辦高校的健康發展與師德建設是不可分割的,只有打造出一支業務精湛、道德高尚、勇于創新的高素質師資隊伍,才能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具有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邁克爾·沃爾澤.論寬容[M].袁建華,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90-98.
[2]賀來.寬容意識[M].長春:宙林教育出版社,2001:58-80.
[3]程工.德行[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110-115.
[4]王玉華,楊朝暉.創造型教師的品質特征及其培養途徑[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5]金菊愛.民辦高校教師素質現狀與發展對策[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5(3):23-27.
[6]王輝.民辦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現狀與對策[J].科教文匯,2012(1):5-11.
[7]張騰蛟.淺談民辦高校師德建設[J].教育時空,2014(3):152-153.
[8]朱瑩.新形勢下民辦高校師德師風建設芻議[J].教育視角,2010(7):7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