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延霞
[摘要]隨著國家轉方式、調結構的一系列戰略部署,社會對技能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要求職業學校要不斷加強教學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模式。機械基礎課程作為機械類專業的基礎課程,如何激發學生興趣、拓展學生思維空間、培養學生創新素質成了擺在授課教師面前的一個嚴峻問題。
[關鍵詞]機械基礎;課程;教法探討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4.128
“機械基礎”是職業學校機械類專業重要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可以使學生掌握機械學科的技術基礎知識,為以后學習專業課打下基礎,也為學生在實際工作中解決相關問題作好準備。為了能讓學生學習好這門課,結合筆者自己這些年來教機械基礎的教學經驗,在以下幾方面做出探索。
1 教學目標要適當,提高目標要明確
教學目標是我們教學活動的預期,是我們教學的目的。目標要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學生的知識水平、學生的理解能力而定,教學目標的設定要考慮到大多數學生的實際情況,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教師必須明確任務,理解目標要求,緊緊圍繞既定目標開展教學活動。
技?!皺C械基礎”課程,由于內容豐富,涉及面廣,而且與實際聯系緊密,因此,在確定課堂教學目標時,要以教學大綱為指導依據,根據不同的專業,有針對性地確定與設置教學目標。如第六章輪系,第九章常用機械的變速、變向機構。對數控專業、鉚焊專業的學生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是不一樣的。對機械類專業而言,這部分內容必須學好,我們以后要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而對像鉚焊類的學生,僅作為一般性掌握就可以了,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靈活掌握,區別對待。
同時還要考慮學生的實際。通過教學分析,職業學校學生在學習上存在以下特點:職校學生普遍對課堂理論學習信心不足,學習中一旦遇到障礙,自信心會迅速下降。針對這種情況,教師的鼓勵和在教學內容上的引導顯得極其重要。教師需對教材中的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挖掘,從各個方面對課程中的知識點進行梳理,結合中職學生心理特征,調整授課計劃,讓學生學一點會一點,重拾學習信心,建立學習興趣。
2 教學方法應該多樣性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整體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的核心內容,它直接關系著教學工作的成敗,教學方法的好壞關系到我們把學生培養成為什么樣的人。因此,我們要不斷探討教法,找到自己認為最適合的教法,盡量做到教無定法,具體問題具體應對。因為“機械基礎”課程涉及的都是一些常用的機械技術基礎知識,它包括一般條件下通用零件、各種機構的結構、工作原理及液壓傳動知識,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實踐性。因此,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就要把課程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學環境條件等綜合考慮,尋找最佳教學方法。
這些年筆者在教課中,筆者認為上課前多做準備工作,把當天講的課計劃好,組織好,怎么講合適,采用什么方法,采用什么課件,需要什么教具,教具的種類、數量。提前把教具借出來,不要影響上課,另外要考慮內容的銜接。
例如:①實物的演示。如鍵、銷連接,軸承、螺旋傳動,齒輪傳動,鏈傳動,帶傳動。學生通過自己對實物的觀察,確信所學知識的正確性,這樣來對學習對象認識和理解,易于知識的鞏固。②掛圖和模型演示。在“機械基礎”教材上,有很多機構的工作原理用文字敘述,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又難懂,如果配以掛圖和模型演示,能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更好地理解各種概念、原理和規律,集中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③機械原理模擬及電化演示。學生在實習車間和錄像片中,可以看到各種機構的結構及工作運動情況,若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教師配以講解,更能增強教學效果。④現場演示。如帶傳動,齒輪傳動,變速機構,變向機構,曲柄搖桿機構的死點位置,都可到實習現場進行邊觀察邊講授,理論聯系實際,會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擴大學生的眼界,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3 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
3.1 優化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素質
優化教學方法就是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潛能,培養創造性思維,在教學過程中,既注重基本理論的講授,又要結合生產實例進行分析討論,改變老師唱獨角戲的局面。多采用“案例法”“項目教學法”等優秀教法。
3.2 加強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
實踐是知識的源泉,實踐性教學對于知識的獲取、能力的形成與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本課程教學中,要創造條件讓學生更多地接觸生產實際。例如,對減速器的結構分析及裝配,可使用生產實用減速器進行結構分析、拆裝實驗等。這要求教師必須不斷提高實踐教學的能力,具有較高的創新素質,才有利于促進教學相長,培養出創新素質的人才。
3.3 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
教師的教主要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如果不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去教,不與實際相結合,是難以達到預期目標,更不用說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學習情境中,尋找新舊知識的認知橋梁,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雖然“機械基礎”課程對學生來說是全新的,但其內容有相當部分是與生活聯系非常緊密的,如鏈傳動、齒輪傳動、帶傳動、鉸鏈四桿機構、軸、軸承等,可在自行車、機械手表、家用腳踏縫紉機等實物中找到,引導學生到生活中尋找教具,把生活和教學聯系起來,會有很好的教學效果,這樣才能降低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難度,讓學生想學、愛學,激起學生用理論知識理解實際問題的欲望。只有在教學過程中考慮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思維能力,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總之,通過不斷地改革創新,才能提高“機械基礎”這門課程的教學質量,也能真正地讓中職學生對知識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鞏云鵬,田萬祿.機械設計課程設計[M].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00.
[2]孫志禮,冷興聚,魏嚴剛.機械設計[M].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00.
[3]濮良貴,紀名剛.機械設計(第七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