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中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550001)華詔召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分娩方式的選擇日益成為產婦及醫務人員關注的話題。考慮到陰道分娩對盆底組織的損傷及對產后性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多的產婦選擇剖宮產的方式進行分娩[1]。但剖宮產分娩方式是否更利于盆底組織損傷的恢復及產后性生活質量的提升,哪一類人更應該選擇剖宮產分娩方式,臨床上并無定論[2][3]。本研究擬通過比較多表皮生長因子樣蛋白基因10(MEGF10)多態性不同基因型間產婦盆底恢復的情況,來闡明遺傳因素對產后盆底恢復的影響,探究利用基因型檢測指導分娩方式選擇的可能性。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2 0 1 3 年1月~2014年6月間在貴州省人民醫院分娩的產婦。納入研究的產婦須符合以下條件:單胎分娩,年齡20~35歲,初產婦;有陰道炎、泌尿系統感染者及其他系統疾病者。記錄其年齡、孕產史、此次妊娠分娩情況。最終有448例產婦納入本項研究,其中擇期剖宮產228例,平均年齡(26.63±3.539)歲;自然分娩220例,平均年齡(26.75±2.75)歲。
1.2 方法
1.2.1 盆底功能測定 在產婦分娩后6~8周,分別采用法國VIVALNS公司PHENIX神經肌肉刺激治療儀和肌電型盆底肌肉治療頭對產婦進行盆底功能檢測,檢測內容包括測定陰道靜息壓(vaginal resting pressure, VRP)、陰道收縮壓(vaginal squeezing pressure, VSP)、陰道收縮持續時間、肌電位及肌肉肌力。按國際通用的會陰肌力測試法(GRRUG),可將盆底肌力分為6個級別,即0級:患者陰道肌肉收縮持續0S;Ⅰ級:持續1S并重復1次;Ⅱ級:持續2S并重復2次;Ⅲ級:持續3S并重復3次;Ⅳ級:持續4S并重復4次;Ⅴ級;持續5S或大于5S,并重復5次或大于5次。
1.2.2 外周血白細胞DNA的提取及基因分型 采集患者的靜脈血5ml,枸櫞酸鈉抗凝,分離血漿和白細胞后,采用天根DNA提取試劑盒(上海)提取基因組DNA。采用Sanger法直接測序的方式對MGEF10基因多態性位點rs17164935進行基因型檢測,本部分實驗由上海捷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完成。
1.3 統計學方法 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計數資料用頻數描述,對計量資料行正態性檢驗,用均數±標準差進行統計描述;對正態資料用獨立樣本t檢驗或ANOVA。均用雙側檢驗,當P<0.05時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一般情況 本研究共納入448例符合納入標準的產婦。其中剖宮產產婦228例,順產產婦220例,兩組間平均年齡、孕周、產次等基本資料無明顯差異。
2.2 兩組盆底肌肉張力及收縮持續時間比較 測定結果表明448名產婦平均陰道靜息壓為(24.95±2.09)cmH2O,平均陰道收縮壓為(47.5.9±5.66)cmH2O,平均陰道收縮持續時間(3.14±0.86)秒,肌電位平均值為5.34微伏。采用t檢驗統計顯示,以上指標在剖宮產組與順產組間無明顯統計學差異。肌力檢測結果顯示肌肉肌力II級276例、III級94例、IV級55例、V級23例,兩組間也無明顯統計學差異。
2.3 不同基因型間盆底肌肉張力值比較基因分型結果如附表所示,rs17164935位點GG、GA和AA三種基因型頻率分別為382、55和11,采用卡方檢驗表明該分布符合哈迪-溫伯格平衡定律(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 HWE)。進一步采用邏輯回歸校比較剖腹產組和順產組頻率差異,校正年齡、孕周、是否進行康復訓練等因素后,兩組恢復情況無明顯差異。接下來進一步分析各基因型間產后盆腔恢復情況后發現,各指標在不同基因型間無統計學差異,結果如附表所示。

附表 不同基因型產婦各項檢測指標平均值及其標準差
盆底是身體的最重要器官組織之一,是整個盆腔臟器承托和支持的重要結構,妊娠和分娩是導致女性盆底功能障礙的危險因素[4][5][6]。婦女往往在妊娠期即出現各種各樣的盆底功能問題。而在分娩過程中,產婦盆底的肌肉、韌帶、筋膜等各種組織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生理或病理性損傷。研究發現,妊娠和分娩所致的大部分盆底損傷的是可逆的[7][8]。分娩方式的選擇和及時充分的盆底功能康復訓練是避免盆底損傷和恢復盆底功能的重要手段。目前,臨床上也已經采用各種各樣的盆底肌康復手段來恢復盆底功能,例如盆底肌訓練、盆底康復器、生物反饋電刺激等[9]。這些措施和手段可以有效地減少尿失禁,陰道松弛、膨出等盆底功能障礙并發癥發生的概率,對于提高產后婦女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此外,剖宮產是避免盆底肌肉組織損傷的有效方式之一[10]。
雖然進行了各項充分有效預防和康復措施,部分產婦盆底功能仍不能很好地恢復,那么是否除了以上干預手段外,產婦本身的也存在著影響盆底功能恢復的因素呢?多表皮生長因子樣蛋白10(MEGF10)由位于5號染色體的MEGF10基因編碼。來自利茲、倫敦和柏林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DNA測序技術的幫助下,發現了該蛋白在肌細胞損傷修復中發揮關鍵作用。正常情況下,肌肉干細胞,即“衛星細胞”附著在肌纖維的外表面,當肌纖維受到損傷時,此類細胞轉為活化狀態,MEGF10為肌肉干細胞的附著提供粘性表面[11]。rs17164935是位于MEGF10基因上唯一的引起氨基氮變異的常見變異(頻率>5%),位于MEGF10基因5號外顯子上。產后盆底組織的恢復,離不開肌肉組織的參與,因此我們通過檢測MEGF10基因多態性位點rs17164935來闡明遺傳因素在產后盆底恢復中的作用。我們通過直接測序的方式對該位點進行檢測,雖然統計分析顯示該位點不同基因型間盆底恢復情況無統計學差異,但我們堅信遺傳因素在產后盆底恢復中發揮著作用,盡管這尚待進一步證實。
本研究首次從遺傳因素的角度分析其在產后盆底恢復中所發揮的作用,雖然未能證實,但為后期的研究指明了方向。盡管如此,我們仍有不足之處:首先,樣本量不是很足,無法進行罕見突變研究;其次,只選取了MEGF10基因上的一個位點進行研究,忽視了其他基因和位點在盆底恢復中的作用;再次,未能證實我們提出的假說,由于產后盆底恢復是一個復雜多因素的結合,我們統計時由于收集信息有限,不能很好地排除混雜因素的干擾,所以結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
綜上所述,本研究結果表明MEGF10基因多態性位點rs17164935可能與產后盆底恢復無關。但這一結果還需進一步增加樣本量和進行前瞻性的研究加以證實。